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龍江時間  >  看龍江

文化中國行?中西合璧 穿越古今

時間:2024-09-03 08:06:41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黑龍江日報9月3日訊 秋高氣爽,陽光明媚。位於哈爾濱市道外區的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熱鬧非凡。中華巴洛克式建築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絡繹不絕的游人。

  近日,記者來到街區看到,人們在街區悠閑漫步,不時駐足欣賞那些被歲月雕琢的門楣、窗框,以及那些隱藏在街角巷尾的巴洛克風格裝飾。有的拿著手機,捕捉這份獨特的美;有的站在一旁靜靜地欣賞,讓心靈在這份歷史的沈淀中得到片刻的寧靜與釋放。

  『置身街區,仿佛穿越時空的隧道,來到了一個充滿歷史韻味和獨特風情的世界。這裡的建築風格與眾不同,它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精髓,展現出一種別具一格的魅力。』江西游客沈先生不禁驚嘆。

  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是哈市的重要文化地標和旅游景點,以其獨特的中華巴洛克式建築風格聞名遐邇。街區地處松花江畔,歷史可追溯到百年前,曾是一個漁民聚居的小漁村。1890年,山東省德平縣人傅寶善、傅寶山兄弟來到這裡開設了大車店和小藥鋪,由此,這裡被稱為傅家店,後改為傅家甸。

  19世紀末,沙皇俄國在我國東北修築中東鐵路,並將哈爾濱作為中東鐵路工程局駐地。中東鐵路的修建和松花江的通航,使哈爾濱成為東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並於1898年開始大規模城市建設。當時,傅家甸(現道外區)處於中東鐵路附屬地以外,是中國居民的集居地。隨著大量山東、河北、山西等地百姓『闖關東』來到傅家甸投親靠友,許多富商也紛紛來此投資、開辦店鋪。20世紀初,傅家甸已顯現出商業中心跡象。

  『老道外』的民族工商業者吃苦耐勞,思想也比較開放。他們發達後,便在『老道外』腹地置地蓋房,效仿道裡、南崗的外國人,建設『小洋樓』,選擇富於裝飾的巴洛克風格來表達歡樂的氛圍及炫耀財富的願望。他們同時堅守民族傳統和民族自尊,在其中又融入了中國傳統建築的構思與手法,創造出富有鮮明特點、中西合璧的中華巴洛克式建築。由此,『老道外』街區逐漸形成了中華巴洛克建築群落。

  中華巴洛克風格建築主要特點是,建築的臨街立面造型精美,裝飾華麗,運用巴洛克裝飾手法,但局部裝飾的葡萄、石榴、牡丹等圖案則取材於中國傳統的祈福文化,臨街立面背後的空間是典型的中國四合院建築。這種建築中西合璧,氣派、簡潔而典雅,散發出濃濃的歷史氣息,顯示出神奇的風采。

  在街區保護開發中,道外區始終堅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以『世界共識、國內標杆、中華特色、城市名片』為目標,以『城市為底、街巷為綱、院落為體、文化為魂』為發展思路,全力推進街區開發建設,構建了古玩、中醫、餐飲、文創等業態融合發展的產業集群,成為旅游經濟火爆『出圈』的參與者和見證者。2023年,街區游客數量達千萬人次,同比增長160%。

  目前,中華巴洛克三期改造項目正如火如荼進行,預計2025年年底前完成。『現已基本完成25棟歷史文化建築修繕,另有28棟建築正在施工。靖宇街(景陽街—四道街)、頭道街(南頭道街向南延伸90米處—同發胡同)面包石及同發胡同—昇平街瀝青混凝土道路施工也在同步進行中。』哈爾濱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闞凱說,街區建築修繕按照『應保盡保,修舊如舊』的原則,最大限度保留歷史文化街區整體風貌,通過原工藝、原工法,還原建築原始風貌;按照『一棟一策,一樓一檔』的原則,采用VR、三維掃描等技術手段,記錄建築原始數據。針對歷史文化建築不同的損壞情況,制定相應的修繕策略,在修繕設計中同步考慮業態規劃,在修繕和裝修過程中堅持『最小乾預』和『可逆性』原則。

  道外區委副書記、區長李?龍告訴記者,該區將按照哈爾濱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聚焦中華巴洛克藝術殿堂核心定位,打造與中央大街相得益彰的城市新名片』部署,堅持『宜居則居、宜商則商、宜業則業、宜游則游、宜學則學』,不斷優化中華巴洛克三期規劃設計和推進機制,全力抓好街區保護利用。

責任編輯:王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