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東在田間踏查。本報記者劉項攝
黑龍江日報9月4日訊 處暑谷漸黃,三候禾乃登。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的試驗田內,日頭刺眼,記者手掌搭在眉前遠眺,松花江風吹起陣陣稻浪,稻浪中『飄』著一頂草帽,對著草帽喊一聲『馬所長』,草帽下探出一張朴實的圓臉。這就是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的副所長馬文東。
笑著向記者揮揮手,馬文東一邊收起記錄本,一邊小心撥開稻穗往田埂上走,他穿水靴的右腳剛邁上田埂時,左手還順勢拔起了一株雜草。
記者有點困惑,眼前這人就像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稻農,完全不能與水稻專家劃上等號。雖然育出數十個水稻新品種並有多項榮譽加身,可在采訪中馬文東總是說,自己只不過是個普通的科研工作者。眼見『套不出話』,記者決定從不同的角度入手,更加深入地走近馬文東。
『我』:出身在農家獻身為農家
1980年2月,馬文東出生於佳木斯市樺南縣的一戶農民家庭,那時他的家鄉便已是遠近聞名的水稻種植縣。少時的馬文東會在學習之餘幫父母乾農活,他也是在那時感受到務農的艱辛與本地農業發展的相對滯後。
於是,馬文東在高考時毅然決然地報考了東北農業大學的農學專業,2003年畢業後返回家鄉,來到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從事水稻新品種選育及技術推廣工作。
『我剛參加工作時經歷了黑龍江水稻產業的快速發展期,也從中發現了存在的諸多問題。』馬文東說,當時我省主產區沒有自育水稻品種,國外品種被廣泛應用,但因抗病性差使水稻生產面臨重大安全風險,此外三、四積溫帶水稻主產區品種豐產不優質,使稻農賣糧難、有糧賣不上價。
如何消除技術瓶頸?作為年輕一代水稻科研人,馬文東在專業領域求突破,根據生產和種業需求對科研思路做方向性調整,建立了優質化、多樣化、市場化的育種策略。
22年寒來暑往,22年南繁北育,馬文東團隊在寒地早粳優質新品種選育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共育成龍粳47、龍粳57、龍粳1656、龍粳1718等45個水稻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4000餘萬畝。
其中,特用糯稻品種龍粳57已推廣超過1000萬畝,創我國糯稻品種單品種種植面積歷史紀錄,龍粳1755獲第八屆全國優良食味粳稻品評一等獎,為全省水稻安全生產、糧食豐產和農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橕,創造了顯著社會經濟效益。
『他』:給科研耐心予推廣信心
『馬所,快來看下,這有一個空殼兩個寶貝!』遠處同事的聲音中斷了記者與馬文東的交談,我們一同走到冷害鑒定圃,這裡由農業農村部寒地粳稻冷害科學觀測實驗站於2016年建立,承擔了寒地粳稻種質耐冷鑒定、篩選和評價的科研工作。
『每年我們都會在這種下上萬份育種材料,從中尋找擁有耐冷基因的材料,馬所總說,它們就像是高中生一樣,需悉心培養,總會有驚喜的收獲。』水稻研究所品質研究室副主任王立楠說。
用馬文東的話簡單概括育種團隊的工作,一個是新品種選育,這就像習武之人閉關修煉『內功』,另一個就是品種與技術推廣,這更像武林高手闖蕩江湖,需憑真本事令農戶與企業信服。
『水稻能高產,稻農纔高興。就拿龍粳1624來說,畝產能達到700斤以上,出米率高,收益也高。』樺川縣創業鄉拉拉街村的稻農徐景德告訴記者,百姓家田間地頭就是馬文東的辦公室,他做給農民看、講給農民聽、幫助農民算、帶領農民增收。如今在馬文東的推薦下,徐景德的5萬畝稻田成為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重點專項的核心示范區,用於綠色優質高效粳稻新品種示范研究。
『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纔能有效地服務於「三農」,創造更多的社會效益。』每年馬文東帶領團隊通過現場培訓、微信群、電話等渠道與農戶交流種植技術2000餘人次,田間指導200餘次,他們已成為三江平原水稻種植技術推廣與培訓的主力軍。
『你』:攜手於小家堅守在大家
水稻研究所的檔案室裡收藏著很多馬文東團隊的證書、獎杯等資料,記者發現了一張黑龍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證書,選育人員一項中,馬文東與妻子李修平的名字同時出現。
記者經了解後得知,原來夫妻倆是大學同班同學,畢業後李修平在佳木斯大學任智慧農業專業教師,她博士後期間曾與馬文東一同參與龍粳47的品種選育工作。李修平眼中的丈夫,是一個對自己職業規劃特別明確且會為此積極努力的人,夫妻倆走過的20年是一段『工作中共進,生活中攜手』的難忘時光。
『我們家上一次有他參與的家庭旅游還要追溯到10年前。』
『每天早上四五點時,他的手機就會有消息提示,那基本上都是工作信息,他就像個馬達一樣,一直在高速運轉著。』
『但作為同行,我能感同身受,風裡雨裡,泥裡水裡,農業科研工作者不管何時何地,都會以科研為第一要務。』
李修平的話語間帶著一些『小抱怨』,但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沒辦法,他的工作有時就需要和時間賽跑。試驗田中的育種材料如不能及時收獲,將帶來重大的科研損失,多次迭代的科研進度也可能歸零。』
而今,又一年秋風起,同往年比,此處的稻香只增不減,馬文東依然做著最愛的工作,妻子也叫他——稻田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