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伴隨著數字化浪潮的興起,智慧車間、數字工廠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傳統產業借助數字化和智能化平臺,煥發出新的光彩,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大象』也學會了『跳街舞』。
60歲功勛設備智能化改造精度提昇10倍
黑龍江哈爾濱有一家新中國成立後建設的第一個發電設備制造基地,該基地參與了三峽、白鶴灘等重大水電項目發電機組的生產建造。
如今,這裡的產線作業依然火熱繁忙,被稱為功勛設備的9米立式車床雖然已經有60多歲,但加工精度能達到一根頭發絲的級別。
機臺長杜平告訴記者,以前這臺設備的加工精度可能在1至2毫米,現在加工精度可以精確到0.1毫米,10倍精度的提昇有賴於給老機床裝上新『大腦』。如今,這個『大家伙』裝上了時下工業生產中非常『流行』的制造執行系統——MES系統。
不僅是給老機床裝上新『大腦』,這裡的人們也在努力轉換到新思維,去適應正在發生中的全新生產方式。衝剪分廠完成了衝片堆疊的自動化改造,四臺機械手臂飛速運轉,生產效率提高了一倍,再也不需要工人去搬運滾燙的衝片。
冷作分廠在焊機的控制面板裡植入了芯片,搭建起了一套數字化系統,不僅焊機從開到關的時間可以精確到秒,而且焊接過程中的焊接參數和焊接規范都可以全過程跟蹤。打開電腦,每一個焊接工人的工作情況和焊材用量都一覽無餘。
用機時和焊材來衡量績效,對比系統使用之前,人均焊材消耗量增加了一倍,即加工效率比以前提昇了一倍。
依托數字化和智能化平臺,該公司研發出水電站智能運維系統,戴上VR眼鏡,可以沈浸式看到真實的水電站內部結構,不停機就可以隨時給機組做體檢。
截至2023年,全國已累計建成萬餘家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王志勤:數字技術確實能夠重塑工業的研發、制造和產業鏈的組織形態,希望在這個過程中,抓住數字化轉型的歷史機遇,能夠有更多新的產品、新的形態,也能夠實現整個工業的高質量發展,綠色化、智能化發展。我認為它是搶抓全球產業和技術變革新形勢下,推動新型工業化非常重要的戰略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