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互聯網聯合闢謠平臺對8月網絡謠言進行了梳理分析。網上數據監測和網民舉報顯示,當月網絡謠言主要集中在虛構災難事件炮制安全類謠言、歪解誤讀官方政策、炒作社會熱點等方面,誤導公眾認知,擾亂社會秩序,影響網絡生態。
虛構災害與事故,制造恐慌。8月,正值『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多地高溫、大風、暴雨等極端天氣頻發,洪澇和地質災害風險昇高。一些自媒體和網民卻為博取關注、吸引流量,借機編造發布涉災害、事故等公共安全類謠言,引發群眾焦慮恐慌,造成不良社會影響。如有人編造傳播『四川雅安蘆山縣發生山洪災害致三十多人失聯』『廣西暴雨過後,家長啟動「海陸兩棲戰車」去學校接娃』『重慶梁平有人在洪水中吃酒席』等失實信息,嚴重乾擾災害應急響應和救援工作;所謂『四川涼山木裡突發森林大火』『湖南長沙一輛大巴車墜崖51人喪命』『吉林一屠夫因土地糾紛殺害12人』『江蘇常州一小區電車充電連環爆炸火燒地下室』等嚴重失實的涉公共安全類謠言,或是自編自導,或是移花接木,蓄意制造焦慮、引發群眾恐慌,擾亂社會秩序、造成惡劣影響,造謠者均被依法予以治安或刑事處罰。
杜撰和歪解政策,混淆視聽。近期,一些自媒體和個人對官方政策進行歪曲誤讀,引發公眾誤解;有的假冒官方名義發布虛假信息,企圖擾亂正常市場秩序並從中行騙牟利。謠言『「房屋養老金」需業主額外繳費』曲解誤讀我國房屋養老金制度,嚴重誤導公眾認知;個別自媒體杜撰所謂『利好政策』,散布『全國12315平臺發布「行政處罰退費公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公租房可辦理到個人名下』『包頭收取中介費可申請公租房』等信息,實為不法分子假冒官方名義實施的詐騙行為。此外,『重慶9月1日摩托車可以上高速』『大渡河禁漁期外魚「隨便釣」』等謠言,則純屬虛構杜撰,混淆視聽,擾亂公共秩序。
炒作社會熱點,誤導認知。個別自媒體和網民利用人們對社會熱點的關心關切,篡改事實真相,傳播不實信息,擾亂公眾視聽。謠言『深圳勞動仲裁熔斷』將系統昇級期間的提示舊圖,惡意編造為『深圳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網上遞交數量已達上限』,頗具迷惑性和危害性,極易誤導和欺騙公眾;謠言『湖南省寧鄉縣勞動局向下轄企業發放「高風險名單」』,利用當前人們對就業問題的關注,編造虛假信息,散播焦慮情緒;『湖南博物院的辛追夫人曲裾式素紗單衣被盜』這一謠言,基於片面信息的猜測,誤導熱心文物保護的網民,損害博物館公信力。此外,『戶外遇到雷電天氣了,要遠離大樹跑到空曠的地方』『「春捂秋凍」強體質』等不嚴謹不准確的信息,易誤導公眾掉入認知陷阱。
9月,隨著新學年開學季、教師節、中秋節和國慶假期的到來,涉教育教學、節日消費、旅游出行等話題的虛假信息或將增多。立秋後,秋季養生話題也引人關注,涉流行性疾病防治、健康養生的謠言容易滋生。中國互聯網聯合闢謠平臺提醒廣大網民,夏日熱情逐漸褪去,涼爽秋風悄然拂面,氣溫變化反復之下,還需保持頭腦清醒,切勿偏聽偏信。只有提高自身科學素養,方能識破套路、『智』止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