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專欄這一次走進呼瑪,探尋這座百年邊境小城的文化印記。
在黑龍江省2981公裡的邊境線上,分布著18個邊境縣市區,它們如同珍珠項鏈一般閃耀在中國東北部的邊疆,獨特的地理位置也讓這裡孕育了多元的文化,呼瑪被稱為『黃金古道、驛站之鄉』,自古就有『黑水鑲邊、黃金鋪路』的說法。
呼瑪博物館講解員宋琳琳:『雅克薩戰爭時期因為戰略的需要而修建的黃金之路,當時叫奏捷之路,它是因為傳遞消息而修建的這條路,後來為了開發漠河一帶的金礦又增設了8站,形成了著名的古驛黃金之路33站。清朝時期是有手工淘金,清朝末年,民國初年引進了木機械,現代黃金的開采就是由大型的采金船來進行全部的工業化的流程。』
上個冰雪季,嘹亮動聽的鄂倫春民歌亮相哈爾濱中央大街,火爆出圈,也讓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擦出了新的火花。鄂倫春族是我國北方的古老民族,『風馳一矢山腰去,獵馬長衫帶血歸』就是他們游獵生活最真實的寫照。呼瑪縣擁有白銀納省級鄂倫春文化生態保護區,也是我國僅有的幾個鄂倫春族聚居地之一。博物館中,也再現了這個智慧、勇敢、勤勞的民族當時的生活場景和文化習俗。
國家級鄂倫春族贊達仁代表性傳承人關金芳:『鄂倫春民族的文化來源於我們的實際生活,獸皮文化、樺皮文化承載了鄂倫春民族的發展歷史。說唱藝術、民歌等都是傳揚著人們對生活的追求,通過我們這種文化的符號,我們就知道這個民族對於生活的熱愛。』
談到呼瑪如今的發展,一定離不開那些熱血的建設者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近6000名知識青年懷揣革命理想,帶著火熱激情來到了呼瑪,紮進了山村、林場。可以看到展廳中的雕塑藝術將他們身上艱苦創業的精神深情定格,也永遠留在了這片熱土。
華東師范大學退休教授、上海知青劉琪:『我是1970年4月份從上海來到呼瑪插隊的,看到這些老照片,我們就想起了當年我們在這裡都是很團結,一定要把自己的活乾好,踏踏實實地把事情做好,到這裡來是很值得,我們經受了鍛煉,現在看呼瑪發展得非常好,我們非常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