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油機在大慶隨處可見。趙永安攝
編者按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75年間,龍江兒女在黨的堅強領導下踔厲奮發、勇毅前行,龍江大地日新月異、蓬勃發展,發生歷史性變革。今天起,本報推出『奮進強國路闊步新征程·壯美中國現代龍江』專欄,充分展現『共和國長子』的砥礪擔當和龍江振興發展的新變化新氣象,激勵鼓舞全省人民堅定信心、奮發奮進,為紮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龍江實踐而不懈奮斗。
有一個地方,因共和國的誕生而生,卻比共和國整整晚了10年。
當年,它打破外國專家的論斷橫空出世,從此為新中國工業輸血,為新中國發展提供澎湃動力,持續65年延綿不絕。
它就是大慶油田。
在大慶市大同區高臺子鎮西南6公裡處,陽光映照下,松基三井熠熠生輝,『旗幟』造型的浮雕上鐫刻著『大慶,從這裡走來』,仿佛正訴說著大慶油田的光輝歷程。
1959年9月26日,松遼盆地第三口基准井——松基三井喜噴工業油流。
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大慶石油人僅用3年多時間就拿下了大油田,建成開發面積146平方公裡,原油年產量600萬噸規模的生產基地,累計為國家生產原油1166.2萬噸。4萬餘名石油工人擊破外國專家的『詛咒』式論斷,用肩、用手、用汗、用力,將貧油國的帽子丟進了太平洋。
1976年,大慶油田原油年產量躍上5000萬噸,並連續高產穩產27年,4000萬噸以上持續穩產12年。
近些年,大慶油田持續加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力度,始終踐行著端牢端穩能源飯碗、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使命擔當。
原油連續9年保持3000萬噸以上穩產;天然氣生產連續13年穩定增長。
2023年,大慶油田成功跨越原油累產25億噸的歷史性裡程碑。2024年一季度,原油產量超計劃4.68萬噸,天然氣產量超計劃3000萬立方米,油氣生產實現『雙超』;至上半年結束,原油產量已超計劃20萬噸。
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大慶油田站是『頂梁柱』,坐是『壓艙石』。
然而,雖然經過億萬年的沈淀,化石能源終究是有限的。按慣性思維,產量下行是正常規律。面對這個功勛卓著的油田,人們也不禁要發出疑問:
『大慶的地下,還有多少油?』
『大慶油田還能開采多久?』
誕生出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大慶油田正在創造新的奇跡:
2021年,有力止住下滑趨勢;2023年,成長『第二曲線』正式開啟;2024年,成長『第二曲線』開始加速上揚。
『一穩三增兩提昇』——『一穩』,即原油3000萬噸穩產;『三增』,即非常規增、天然氣增、新能源增;『兩提昇』,即提昇科技創新能力、提昇發展質量效益。
在油田領導班子引領和全體油田職工共同努力下,一條能源總當量、科技貢獻率、勞動生產率、清潔替代率、效益增長率持續向上的成長『第二曲線』,被逐漸清晰地勾勒出來。
在2024年伊始的領導工作例會上,大慶油田黨委發出『勘探要突飛猛進、油要穩中求進、氣要跨步躍進、新能源要大乾快進』的動員令,加速向油、氣、新能源『三足鼎立』式立體成長。
科技創新始終是大慶油田保持歷史主動的『金鑰匙』。
大慶油田擁有領跑世界的陸相砂岩油田開發技術,水驅、聚驅、三元復合驅技術等迭代共用。如今,這裡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三次采油基地,年三次采油量約佔大慶油田國內原油產量的1/3。開創了可采儲量在采出程度90%、綜合含水95%以上保持穩產的先河,全油田采收率45.1%,喇薩杏采收率達57.5%,遠遠領先世界油田34%的平均采收率。
目前,更加前沿的四次采油技術已在大慶油田實現地質認識、驅油機理等多方面突破,全面推廣後大慶油田可增加可采儲量2.78億噸,相當於又找到一個10億噸以上儲量的優質油田。
戰略接替,新能源也必不可少。
作為共和國曾經的戰略儲備油田和大慶油田大試驗區,2023年7月,中國石油首個百萬噸級油田規模最大的低碳示范區——大慶喇嘛甸油田低碳示范區全面開工建設。截至今年8月26日,大慶喇嘛甸油田風光項目累計總發電量突破1億千瓦時,邁入第二個50年征程的老區油田煥發『新』生。
近年來,聚焦『雙碳』目標,大慶油田提出『清潔替代、戰略接替、綠色轉型』三步走,規劃建設低碳油氣生產、清潔能源供應、氫能產業、CCUS/CCS四大基地,到2035年形成油、氣、新能源『三足鼎立』的發展格局。
林甸160萬千瓦風光發電項目勞動競賽開展得如火如荼;中國石油首個碳中和林、首個水面光伏項目、首個風光儲一體化項目先後落戶,獲得國內首例原油碳足跡評價證書,標志著油田在碳足跡評價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產業『含綠量』『含金量』『含新量』大幅提昇,大慶油田新能源業務按下了『快進鍵』。截至6月底,大慶油田新能源累計發電量超8億千瓦時。
新能源,新活力;新項目,新產業。
新時代的大慶油田不只守住根本,更加『新新』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