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熱點聚焦

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 | 潮湧風帆勁 續寫『新』江河故事

時間:2024-09-19 10:09:16  來源:央視網  作者:

  央視網消息:淮河浩浩奔流,長江滾滾東去。在安徽14萬平方千米的廣袤沃土上,各劃了一道美麗的弧線,形成淮北、江淮之間和江南三個自然區域。淮河、長江,既是安徽天然的地理坐標,也是文化、經濟坐標。

  淮河讓中國的南方、北方有了清晰的界限。但也正因為地跨淮河,安徽的地理位置反而有些模糊,北方人覺得這裡是南方,南方人覺得這裡是北方。

  作為南北分界線的淮河,被稱為『最難治理的河流』。70多年來,江淮兒女一直致力讓淮河安瀾,淮河成為了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條全面系統治理的大河。

  這是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的主壩,全長近80公裡,仿佛韁繩一般勒住了桀驁不馴的大河,也將淮河乾流的防洪標准提高到百年一遇。

  蚌埠閘是淮河乾流上最早建成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橫臥淮河之上的水利樞紐,也讓魚類洄游一度受阻。

  2023年,安徽淮河乾流的兩座水利工程,全部修建了洄魚廊道。在蚌埠閘這裡,觀魚長廊可以近距離觀察魚類洄游的過程。

  進入新時代,工程建設全面提速。堤壩、水庫群、蓄洪區與防洪樞紐共同組成的防洪工程體系,構成了安徽治淮的『銅牆鐵壁』,並且一直還在不斷建設完善。

  在淮河南岸的大別山區,5座大型水庫構成了大別山水庫群。新中國第一座連拱壩、第一座大頭壩、第一座自行設計的重力單拱壩都誕生在這裡。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萬無一失,一旦發生了超過水庫調蓄能力的超量洪水,又該怎麼辦?

  沿著淮河大堤,一些水閘與大堤融為一體,水閘背後是一片農田廣布的低窪區域,這就是蓄洪區。一旦發生超大洪水,這裡的人們就會提前撤離,這片土地會作為臨時水庫暫時存蓄洪水。

  在淮河乾流安徽段,這樣的蓄洪區有15處,總庫容達到了107.7億立方米。為了讓生活在蓄洪區的人們不再面臨水來人退的窘迫,從2018年開始,安徽60多萬蓄洪區群眾陸續得到安置。

  打開蓄洪區的代價是沈重的,為了不讓萬一發生,一條被稱為孿生淮河的數字河流被建立。通過模擬淮河的降雨、洪水以及水庫調度等過程,可以提前預防和應對災情的發生。

  而在淮河以南,200多公裡外的長江,正在經歷著『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變革。這是位於馬鞍山市的薛家窪,曾是漁民、漁船最為集中的地方,江邊也遍布散亂污企業。2020年以來,安徽省19799戶漁民陸續退捕上岸。

  沿江的散亂污企業以及落後的生產設施也逐步離開了江邊。與薛家窪相隔不到30公裡的天門山,因為李白筆下的『天門中斷楚江開』而名聲大噪。東梁山、西梁山隔江相對,仿佛天設的門戶。

  幾年前,如果我們也像李白一樣乘船路過這裡,目光可能會被東梁山上的一座電塔所吸引。

  這座建在東梁山上的煙囪式電塔,是新中國第一座投入使用的跨江電塔。在2019年進行了爆破拆除,天門山的風貌得以恢復。伴隨舊電塔的倒下,白鶴灘送往江蘇的800千伏特高壓新電塔拔地而起。

  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長江是經濟發展倚重的黃金水道。安徽長江地區匯聚了全省70%的新興產業基地、80%的高新技術企業、90%的上市公司,成為安徽發展水平最高、創新活力最強、增長潛力最大的地區。

  如今的長江不僅是黃金航道,也成為了江豚的樂園。在安徽銅陵的一處江心洲上,一座獨屬於江豚的國家級保護區成為了它們的庇護所。隨著長江大保護不斷推進,江豚數量止跌回昇。2022年最新一次科考顯示,相比於2017年增加了23.42%。越來越多的人們也和它們不期而遇。

  與江豚一樣,分布在長江中下游的揚子鱷野外種群數量也在恢復。在位於安徽宣城市的國家級保護區內,開展了20次野外放歸。現在,野外揚子鱷種群數量從不足300只增加到了近1400只,大多數已經適應了野外環境。

  安徽的江河故事還遠不止此。在這片水資源夏豐冬枯,南多北少的土地上,人們決定打破資源的不平衡,用人力創造新的江河

  引江濟淮,這個以城鄉供水和江淮航運為主的大型跨流域調水工程,被稱為安徽版的『南水北調』。安徽地形南低北高,數十座泵站將長江水不斷抬昇,翻山過河,連通淮河。

  江水北上的過程中,有這樣一座『河上有河』的水利奇觀。這是因為淠河總乾渠擋住了引江濟淮北上的河道,為了讓河水不犯江水,水利建設者架設渡槽,讓淠河從運河上『飛跨而過』。這座鋼渡槽主跨跨度達到110米,是目前世界上單跨最大的通水、通航鋼結構渡槽。

  利用現代科技和工程技術,溝通江淮的夢想得以實現。目前,引江濟淮一期工程已通航、通水,惠及5000多萬人。

  在現代科技的幫助下,我們正在重塑江河、創造江河,將繼續與這些古老的江河並肩前行,續寫屬於我們的江河故事。

責任編輯: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