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時代楷模』楊士莪。圖片由哈爾濱工程大學提供
黑龍江日報9月22日訊 1994年4月,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帶領百餘名科研人員登上考察船,駛入中國南海。
30年後再回首發現,這位老人不僅完成了首次由中國科學家獨立指揮和實施的大型深海水聲考察,還推動了中國水聲界實現從淺海邁向深海的『第一步』。這位老人,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楊士莪。日前,中央宣傳部追授楊士莪同志『時代楷模』稱號。
作為我國水聲工程學科奠基人之一,楊士莪為中國水聲學科建設、制定水聲發展規劃作出了貢獻,為我國萬裡海疆裝上『耳朵』和『眼睛』,築牢『水下國門』。耄耋之年,他依舊投身教學一線為本科生上課,被學生親切稱為『一站到底』的『90後院士』。
2024年3月19日,楊士莪溘然長逝。這位一生為國聽海、致力提攜後學的大先生走了,而他開創的水聲事業和堅守的鑄魂育人精神,如茫茫海上高聳的燈塔,指引著濟濟後來者,共同守護祖國的遼闊海疆。
他開創了中國水聲教育新格局
楊士莪的科研道路,始於新中國成立之初。選擇研究方向的標准只有一個——讓積貧積弱、一窮二白的祖國底氣十足地『站起來』。
這種強烈的愛國心源自他的童年經歷。楊士莪生於1931年,彼時的中國遍地戰火,他和家人流離失所,輾轉河南、天津、北京、重慶等地,一顆強國夢的種子在心靈深處生根發芽。1947年,他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之際,抗美援朝戰爭打響,聽說剛成立的大連第一海軍學校物理教師緊缺,他報名參軍,入校任教。1952年,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哈爾濱工程大學前身)籌建,他又奉調北上。1957年,他被派往蘇聯,改行學習國家亟須的水聲學科。短短7年間,從普通物理到天文測量再到海道測量,楊士莪幾易專業,都是為了祖國需要。
在蘇聯學習期間,楊士莪意識到,『真正尖端的東西,你想從國外學,從國外買,是做不到的。』為此,楊士莪立下志向:為國攻關,自己乾!
懷著一腔報國之情,1960年,重返哈軍工的楊士莪刻苦鑽研,編著了《水下噪聲學》等一批中國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水聲理論著作。同時,他參與培養了第一批專業骨乾和年輕教師隊伍,別開生面地創建了中國首個理工結合、為國防建設服務的綜合性水聲工程專業,開創了中國水聲教育的新格局。
如今,作為中國最大的水聲人纔培養基地和專家庫,從哈工程走出的人纔佔據水聲科研界的大半壁江山,中國工程院水聲領域的4位院士、水聲行業70%以上的高級專家、60%以上的專業技術人員,都從這裡走出。
楊士莪對我國水聲事業的貢獻,遠不止於此。
在制定我國水聲發展規劃、確定水聲學科研究方向、指導我國重大水聲科研和工程項目中,楊士莪都起了核心作用。作為中國水聲定位方法最早的提出者和技術決策者,楊士莪為我國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定位系統研制奠定了堅實基礎;作為中國水動力噪聲研究先行者之一,他主持設計建造我國首個針對聲學研究的某項裝置,解決了國際上懸而未決的難題……
他和隊員把漂著油污的水燒開了喝
楊士莪一生心系祖國、情牽大海。他對師生們感慨道:『海洋戰略是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擁有廣泛的海洋權利和海洋利益,炎黃子孫都應該增強海洋意識,承擔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責任和保護海洋的義務。』
1959年,正當韶華的楊士莪作為中方副隊長參加了中蘇聯合南海考察,看著水碧沙明、富饒美麗的南海如處子般沈睡,他深深懮慮:何時我們能憑自己的力量來這裡考察開發?
35年後,楊士莪終於等到了這一天——1994年春,廣東湛江港,兩艘考察船載著全國十幾家水聲科研單位近百人組成的考察隊駛離了碼頭。
考察隊深入南中國海,在深海區域作業時,淡水告罄,年過花甲的楊士莪和隊員便把壓載水艙漂著油污的水燒開了喝。有一次出海,還沒等實驗結束就斷糧了,在潮熱難耐的氣候條件下,他帶領大家白天做實驗,晚上打魚,以淡水煮魚為食,一直堅持到實驗結束。
考察隊中有個負責接收信號的隊員,因為暈船暈得厲害,被大伙兒評為『暈船委員會主任』。楊士莪深知暈船之苦,他告訴隊員,越暈船越要喝水、吃東西,胃裡有東西可吐,纔不會嚴重傷害身體。該隊員一手拿暖水瓶,一手邊放著一個水桶,邊讀實驗數據邊吐酸水,卻自始至終堅守崗位。二十多年後,楊士莪接受記者采訪時,飽含深情地提到那些科研工作者,他說:『學校的特色、水聲學的發展,就是在一大批這樣可愛、可敬的科研工作者的堅守中,一點一點積累、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那次考察是我國第一次有戰略意義的水聲科學考察,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水聲工作者首次獨立出航考察。在楊士莪主持下,考察不僅掌握了南海典型海域的水聲環境特點及主要參數規律,積累了寶貴的第一手材料,並為中國水聲事業鍛煉了一大批新生力量,使中國水聲事業首次從淺海邁向深海。
他把海洋情結傳遞給每一名學生
對於楊士莪的眾多弟子來說,他不僅是自己學業上的導師,也是人生的導師,院士身上總透著一股綿延不絕的乾勁和與時俱進的年輕心態。
只要是他牽頭或主持的科研項目,他幾乎會參加所有海試,親自到船上的每個實驗站位去看,連貼身的勤務兵都跟不上他。他叮囑教師和學生:『在科研上玩不了花招,只有你老老實實、規規矩矩,乾成的東西纔能是實實在在的。』
70載,楊士莪通過哈爾濱工程大學的講臺,把深厚的海洋情結默默傳遞給走進校園的每一名學生,傳遞給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們。
『第一節課好比打開水聲世界大門的鑰匙,必須講好。』每逢新學期,在哈工程水聲學院本科生第一門專業《聲與振動基礎》的課堂上,楊士莪院士勉勵同學們:『要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只要是國家需要的,就是值得乾的!』他講課時語速較慢,聲如洪鍾,思路清晰,而且是『一站到底』。
一生把大海傾聽,一生為祖國追尋,楊士莪在深藍大洋上開墾,讓中國的耳朵聽懂大海的呼喚。他的學生說,楊院士有大海一樣的品格,心裡始終裝著那片海洋,傾盡全力,為此耕耘。
他勉勵年輕人,『你們是八九點鍾的太陽,是國家未來的棟梁,要將自己的事業與國家需求最大化地同頻共振。』
楊院士對年輕人成長成纔的濃濃期許更猶如甘露,滋潤著哈工程學子勤奮讀書、健康成長。一堂堂鮮活的水聲課在哈工程學子心中注入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