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龍江時間  >  看龍江

身在最北方 心向黨中央?龍躍『鳳』鳴傳薪火

時間:2024-09-22 08:12:12  來源:東北網  作者:

  一名退役軍人,投身恐龍化石發掘與保護工作20年,用實際行動助力嘉蔭打造『中國第一龍鄉』。系列報道《身在最北方 心向黨中央》讓我們走近與龍為伴的化石工匠——沈鳳斌。

  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服務中心副主任沈鳳斌:『這幅骨架就是咱們中國發現的第一具恐龍化石,嘉蔭「中國第一龍鄉」就是因為這條龍而得來的。』

  嘉蔭因龍而聞名,是國際公認的地球上最後一批恐龍——鴨嘴龍的化石挖掘地。多年來,這裡出土了一千多件恐龍化石,建成了國內首屈一指的恐龍博物館,這背後有一個人功不可沒,那就是沈鳳斌。

  20年前,沈鳳斌從部隊退役,回到家鄉。當時的嘉蔭恐龍博物館還在建設中,館藏只有40塊恐龍化石。為了擴充館藏,嘉蔭組織了多次搶救性挖掘,20多歲的沈鳳斌參與其中。上手沒多久,枯燥繁重的挖掘工作就澆滅了他的熱情,甚至打起了『退堂鼓』,直到一對連在一起的恐龍尾椎骨化石被發現。

  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服務中心副主任沈鳳斌:『挖出第一塊的時候,你可能感覺這塊有了,非常激動,當時我們挖掘的時候拿小?子、小鎬,說實話都趕上水泥硬了,就一點一點地清理,兩個人將近半個月纔摳成這種形狀。』

  就這樣在敲敲打打中,沈鳳斌愛上了化石發掘工作,甚至見到石頭就格外親,尤其下雨天,他總會來到龍骨山腳下的黑龍江沿岸『尋寶』。

  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服務中心副主任沈鳳斌:『有可能有衝刷的裸露出來的化石,我們就撿回去,平時我們走在道上看到個石頭也想撿起來,研究一下它到底是不是化石。』

  對於化石這種不可再生的地質資源,最好的保護就是原地埋藏。2016年,嘉蔭縣對龍骨山進行了一次搶救挖掘後,就再沒進行大規模挖掘,沈鳳斌的工作重心也從挖掘化石變成了修復化石。他自學了化石翻模、制模組架等技術,現在恐龍博物館的所有藏品幾乎都經過他的手。作為古生物化石發掘、修復及保護領域的『伊春第一人』,2019年,沈鳳斌創辦了勞模和工匠人纔創新工作室,向更多的人傳授恐龍化石的發掘保護技藝。

  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服務中心副主任沈鳳斌:『能從事這項工作,接觸到它、了解到它,慢慢喜歡這項工作,在我心裡是感覺非常有意義的,以後也得更加深入學習專業知識,把這項工作乾得更好更紮實。』

責任編輯:王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