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龍江時間  >  看龍江

陸海空天,豐收同慶!

時間:2024-09-23 07:41:16  來源:新華社  作者:

  9月22日,秋分,我國迎來第七個中國農民豐收節。

  金秋豐收忙。(新華社發)

  豐饒的國土,收獲的人民!晝夜平分,秋高氣爽;稻谷飄香、蟹肥菊黃。田壟間,稻香菜鮮;山林中,禽歡果美;草原上,牛壯羊肥;江海裡,魚游蝦躍,到處都是金秋豐收的甘美氣息。

  14億多人口要吃飯,這是中國最大的國情。『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大食物觀的基礎是糧食。

  今年,我們克服較為嚴重的自然災害等不利影響,實現夏糧增產、早稻穩產,全年糧食有望再獲豐收。

  全國夏糧喜獲豐收,增產72.5億斤,達2995.6億斤,再創歷史新高;早稻總產量563.5億斤,連續4年在560億斤以上。截至8月底,全國主產區各類糧食企業累計收購夏糧超6000萬噸,同比增加400萬噸左右。秋糧面積比上年穩中有增,大部分地區秋糧長勢正常,奪取豐收有基礎有條件。

  全國糧食生產呈現新氣象。南方『魚米之鄉』流失優質耕地復耕,『北糧南運』加劇局面被遏制,糧食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擔子一起扛』,保護耕地的地方不吃虧,努力讓農民滿意、農村得利、農業受益,大國糧倉穩根基。

  一蔬一飯,一餐一飲,蘊藏著14億多中國人的幸福指數。從『吃得飽』到『吃得健康』,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端穩『中國飯碗』有信心、底氣更足。

  大型智能化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耕海1號』。(新華社發)

  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

  綠水青山,『豐』光無限。山水林田湖草沙,因用心呵護而美麗,因汗水澆灌而豐盈。解決吃飯問題,不只盯著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開,樹立大食物觀。吃飯不僅僅是消費糧食,肉蛋奶、果菜魚、菌菇筍等樣樣都是美食。

  森林『四庫』在豐收。

  森林既是水庫、錢庫、糧庫,也是碳庫。最新統計顯示,2023年全國林草產業總產值達9.28萬億元,實現以經濟林為主的『森林食物』產量2.26億噸,其中,油茶、核桃、油橄欖等木本油料950.1萬噸。

  草原豐收圖。(新華社發)

  草原在豐收。

  對牧民來說,牧草豐收,越冬無懮,牲畜夏季長膘、秋季滿膘,有了豐富資源。打貯草期的內蒙古大草原,打草機械與牧民們身影交織,形成一幅草原秋收圖。我國草原面積位居全球第一位,全國天然草原面積39.68億畝。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大食物觀下,種草也是種糧。據有關部門統計,若對北方2億畝退化天然草地進行補播改良,在6億畝重度沙化鹽鹼化草地建立高產人工草地,每年可增加4000萬噸飼草供應,相當於節約850萬噸飼料糧。

  大海也在豐收。

  經過4個半月伏季休漁,9月20日東海全面開漁。寧波奉化區?湖街道桐照碼頭,上午8時許,汽笛長鳴、彩煙齊放,近千艘漁船揚帆起航,奔向碧波萬頃的大海。每年夏季,我國多個海域都有2至3月不等的休漁期。浙江的梭子蟹、海南的扇貝、遼寧的鮑魚……9月起,各地紛紛傳來了海產豐收的捷報,耕海牧漁,漫長等待與護漁,不會被辜負。

  楊凌農高會上展出的太空育種成果。(新華社發)

  『藏糧於技』,這是科技的豐收。

  50公斤重的南瓜,3米多高的芝麻,長約1米的葫蘆……金秋時節,山東菏澤的航天育種基地內碩果累累。泥土中的一粒粒種子,緊連著載人飛船、返回式衛星、空間實驗室、空間站等『國之重器』。具備微重力、弱地磁、強輻射、高真空、極潔淨、超低溫等極端條件的太空『超級實驗室』育種,提高了產量、提昇了質量,在各地大規模種植推廣,飽滿了農民錢袋子。

  在山東,最新的全潛式深遠海三文魚養殖集群式網箱——山東財金『海上糧倉壹號』,年產三文魚可達1000噸;在廣東,新建成重力式深水網箱、自昇式桁架類網箱,發展海水種業,挖掘深遠海養殖潛力品種……水產業為我國城鄉居民提供了30%的優質動物蛋白,百姓餐桌水產品77%來自水產養殖。特別是現代化的海洋牧場,彰顯了遠海養殖的科技含金量。

  『豐』景來之不易。從南方到北方,從陸地到海洋,處處洋溢著大食物觀實踐的激情,讓大國糧倉更豐盈,人民生活更幸福。

  一年四季,春種秋收。在同自然災害的頑強拼博中,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不斷展現魅力和風采。賡續農耕文明,我們都是播種者、耕耘者、收獲者。

  中國農民豐收節屬於中國農民,屬於所有勤勞勇敢的中國人。

責任編輯: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