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網媒聯播

以『基層善治』夯實『中國之治』(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

時間:2024-09-24 08:42:5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

  秋風送爽,榧林飄香,澄澈的楓溪江水流過千年古鎮——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萌生於此的『楓橋經驗』歷久彌新。

  植根基層,深耕基層,『堅持矛盾不上交』是『楓橋經驗』的核心要義。歷經歲月的洗禮和實踐的檢驗,新時代『楓橋經驗』早已遍地開花,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一面旗幟,成為『中國之治』的一張亮麗名片。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必須抓好基層治理現代化這項基礎性工作。』

  新中國成立75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基層治理體系日益完善,基層治理方式和手段不斷創新,基層治理效能顯著增強,人民群眾享有越來越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今,『基層善治』的生動實踐在神州大地處處可見,不斷續寫社會長期穩定奇跡,不斷開闢『中國之治』新境界。

   一項工程,凝聚人心力量

   黨的基層組織是群眾的『主心骨』

  在上海市長寧區,有個響當當的基層黨建品牌——『凝聚力工程』。

  上世紀90年代初,華陽路街道黨工委開展『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暖百家心』行動,了解人、關心人、凝聚人。自此,這個被稱為『凝聚力工程』的基層黨組織工作機制被廣泛推廣、傳承至今。

  今年5月22日,虹橋人纔公寓正式開放線上申請。幾個月以來,1000餘戶住客簽約並陸續入住。虹橋人纔公寓黨支部第一時間開展『四百』大走訪,了解住戶需求。其中,『公寓距離地鐵站較遠』是反映集中的一個問題。

  虹橋人纔公寓黨支部積極協調各方資源,依托『黨支部—業主方、運營方、物業方—住戶(商鋪)自治聯盟』,成立公共交通專班小組,共同商議班車運行方案。最終,公寓運營方支持開通了短駁班車。

  如今,踏著晨曦微光,住戶們搭乘著『量身打造』的短駁班車,這不僅縮短了上班路程,也拉近了他們與黨組織之間的距離。『「凝聚力工程」就是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凝聚人心、凝聚力量,把一件件民生實事辦好,讓黨的基層組織成為群眾的「主心骨」。』虹橋人纔公寓黨支部書記范朱鳳說。

  黨建抓實了,就是凝聚力。新時代以來,各地各部門始終把加強基層黨的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作為貫穿社會治理和基層建設的一條紅線。

  以『網格化黨建』的方式,不斷延伸黨組織的觸角,做到『事在網中辦,難在網中解』;以『區域化黨建』的方式,推動機關企事業單位與鄉鎮(街道)、村(社區)黨組織聯建共建,提昇及時就地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建立健全黨員乾部下沈的常態長效機制,保持與群眾的密切聯系,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如今,在田間地頭,在街頭巷尾,在商圈樓宇,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密切聯系群眾優勢不斷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

   一條熱線,激發群眾熱情

   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基層走深走實

  舊改是『難啃的硬骨頭』,可在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街道紅霞路社區,難事並不那麼難。為什麼?秘訣就在於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基層走深走實。

  不久前,社區黨委書記劉夢球帶著記者,一路走一路看。專門開闢區域,用於電動車充電、停放;設置公共晾衣杆,方便筒子樓居民日常晾曬……這都是應群眾訴求而建的。

  『老舊社區難免有各種各樣的問題,群眾以往經常撥打12345。我們不遮掩、不推責,接訴即辦,一件接著一件辦。哪怕有的事一時難辦成,也會主動和群眾講清楚。』劉夢球說。

  乾部實乾,群眾認可。逐漸地,越來越多的人主動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

  去年夏天,酒仙橋街道開展舊改簽約工作,紅霞路社區有戶人家不同意簽字。街道乾部想到了熱心志願者孫美英,主動給她打電話,請她來幫忙。『沒問題,我是戶主的老同事,也是此前拆遷的受益者。我說的話她能信。』孫美英入戶走訪,順利幫助解決了問題。

  從民事民提,再到民事民議、民事民辦,劉夢球感慨:『緊緊依靠群眾,難事就不難。』紅霞路社區黨委牽頭成立『久愛紅霞』舊改議事平臺,老黨員、律師、志願者等共同參與,群眾的事情群眾商量著辦,很多難題得到及時就地解決。社區舊改一期涉及4個地塊,僅用2個月時間,就交出了整體簽約率99.15%的答卷。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如今,在北京,『接訴即辦』深入人心,『朝陽群眾』『西城大媽』熱忱奉獻,撬動了一場超大城市治理的深刻變革。

  天津『小巷管家』、浙江『紅楓義警』等一支支群防群治隊伍,活躍在基層治理一線。他們往往是小區、網格裡的居民群眾,更是服務小區、網格的政策宣傳員、民情收集員、矛盾調解員……新時代以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不斷完善,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活力不斷迸發,一幅幅乾群同心、人人盡責的奮斗畫卷正徐徐展開。

   一紙民約,涵養文明鄉風

   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不斷健全

  在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周營鎮周營二村村委會辦公室牆上,張貼著一份全村1271名村民共同的約定。

  用村規民約管人管事,是這個村長期以來的做法。

  改革開放初期,周營二村是周邊貿易往來的集散地,村民的思想觀念日趨多元。如何讓村莊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經集體協商,一紙民約發放到各戶。

  睦鄰團結,愛護幼小;說話辦事要有禮貌……周營二村黨支部書記房健說,雖然當時民約只有5條,但都是村民們認可的,大家都按民約上說的乾。

  時光荏苒,周營二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守正創新、與時俱進,去年2月,一份具有新時代氣息的新民約隨之出爐: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齊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誠信美德、遵守約定,信守諾言,不撒謊、不欺騙……

  一紙民約,體現自治的智慧,彰顯法治的精神,涵養德治的文明。村民房安成講述了一個細節:『村裡規定,年齡75周歲以上的老人可以享受免費午餐。這傳遞的是敬老孝親,是暖心溫情。如今逢年過節,村裡的很多年輕人給老人和五保戶送米、面、油。』

  久久為功,成風化俗。社會治理是一門科學,貴在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

  如今,各地各部門不斷加強和創新基層治理,完善推廣積分制、清單制等一系列務實管用的治理方式,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更加健全。以『自治』凝心聚力,基層治理的內生動力不斷激活;以『法治』規范治理,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氛圍不斷形成;以『德治』春風化雨,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不斷弘揚……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

  前進道路上,持續夯實基層基礎,不斷提昇基層治理效能,必將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創造安定團結、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人民日報》( 2024年09月24日01版)

責任編輯: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