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網媒聯播

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勇扛大國『頂梁柱』使命擔當——新中國成立75周年國資國企發展成就綜述

時間:2024-09-24 16:22:28  來源:新華社  作者:

  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頂梁柱』。

  新中國成立75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屢創佳績,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國防建設、民生改善作出了歷史性貢獻。新時代新征程,國有企業牢記『國之大者』,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前進,不斷增強核心功能、提昇核心競爭力,努力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橕起國民經濟脊梁

  今年7月,中國一汽自主研發的第900萬輛解放牌卡車在位於吉林省長春市的智能工廠下線。70多年前,這家企業從零起步,三年建成投產,結束了新中國不能制造汽車的歷史。

  七代解放牌卡車的更迭、中國一汽發展壯大的歷史,折射出我國汽車工業的滄桑巨變,也印證了國有企業的發展與國家命運始終緊密相連。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發展工業成為重要任務。造出第一輛解放牌卡車、第一臺『東方紅』拖拉機,大慶油田甩掉中國『貧油』帽子,鞍鋼研發出『爭氣鋼』……一批『共和國長子』在舊中國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起步,創造了一系列『新中國第一』,拉開了我國工業化進程的時代大幕。

  改革開放浪潮奔湧,國有企業在艱難中探索,努力做好與市場經濟融合這篇『大文章』。一批面向市場競爭、以質量效益為導向的現代企業『破繭而出』。

  進入新時代以來,國資國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主題,推動企業改革發展發生了全局性、轉折性重大變化。

  75年長歌奮進,國有企業發展腳步鏗鏘,取得不凡成績。

  1952年,我國國有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8.2億元,固定資產原值149億元。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國資系統監管企業資產總額從2012年的71.4萬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317.1萬億元,利潤總額從2012年的2萬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4.5萬億元,規模實力和質量效益明顯提昇。

  75年風雨兼程,國有企業『姓黨為民』的政治本色更加彰顯。

  國有企業強化公共服務和應急能力建設,目前提供了全國近100%的原油產量、100%的電網覆蓋、97%的天然氣供應量,建成運營覆蓋全國的基礎電信網絡。

  2013年以來,中央企業累計上繳稅費超過20萬億元,上交國有資本收益1.5萬億元,向社保基金劃轉國有資本1.2萬億元;堅決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累計投入和引進幫扶資金超過千億元。

  在搶險救災中打頭陣,在科研攻關中當先鋒,在經營發展中創佳績……一次次大戰大考中,國有企業挺身而出、衝鋒在前,全力以赴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千方百計保證市場供應穩定,關鍵時刻彰顯了『大國重器』的責任擔當。

  激發科技創新活力

  C919國產大飛機首次飛抵拉薩;超級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車,伶仃洋上架通途;嫦娥六號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月球背面采樣返回;我國首口萬米深地科探井正式穿越萬米大關……

  今年以來,一系列『大國重器』接連『上新』,多項超級工程驚艷亮相,彰顯了我國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的『硬核』科技實力。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

  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長足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企業日益成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主體。作為其中的骨乾中堅力量,國資國企把科技創新作為『頭號任務』,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創新成果不斷湧現,科技產出量質齊昇。

  集中優勢資源,著力攻克『卡脖子』難題——

  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技術難題和國際封鎖,廣大科技工作者隱姓埋名、接續奮斗,為我國科技事業作出了艱苦卓絕的貢獻,一批追趕世界水平的首創成果振奮人心,其中『兩彈一星』成為新中國科技發展的一座歷史豐碑。

  歷史一再證明,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只能靠自己搞出來。

  近年來,國資央企聚焦工業母機、工業軟件等重要領域,組織百萬科研人員投身攻關一線,有力維護了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在量子信息、深空深地深海等領域建設97個原創技術策源地,實施『加強應用基礎研究』等11個專項行動,在可控核聚變等前沿領域不斷實現突破。

  破除機制藩籬,打通創新『血脈』——

  近年來,國務院國資委不斷完善出資人政策,科技創新考核對工業和科研企業實現全覆蓋;『十三五』期間中央企業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4.5%,過去兩年研發投入均超過萬億元。

  人纔是創新的根基。廣大國有企業正探索靈活開展多種形式的中長期激勵和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機制,做實做細合規免責機制,讓國有企業充滿生機活力,創新創造的潛能充分激發。

  推動深度融合,讓科技與產業『雙向奔赴』——

  統計顯示,今年前7個月,中央企業完成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超1萬億元。

  實施數字化轉型行動和『AI+』專項行動,啟動央企產業煥新行動和未來產業啟航行動……近年來,國資央企采取一系列舉措改造提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供有力支橕。

  縱深推進國企改革

  『到2029年,在中央企業集團和各級應建董事會的子企業全面建立科學、理性、高效的董事會。』日前召開的一場專題工作推進會上,國務院國資委明確了未來深化央企董事會建設的具體目標與工作重點。

  董事會建設是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內容。業內人士認為,上述舉措意味著在解決了相關制度從無到有的問題後,新一輪改革行動乘勢而上,將重點推動改革成果制度化、長效化、實效化。

  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背後,離不開國企改革的不斷深化。

  改革開放之初,面對洶湧而來的市場經濟大潮,國企經營者們發現,除了勇敢地走向市場外別無他路。

  經過放權讓利、轉換經營機制、推行股份制改革、探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等一系列艱辛探索,重新煥發活力的國有企業,開始真正地與市場經濟相融合,並且在競爭中發展壯大。

  進入新時代,國資國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斷涉深水區、啃硬骨頭,全面落實國企改革『1+N』文件體系,接力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國企改革深化提昇行動,一系列突破性進展、標志性成果令人振奮。

  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不斷完善——

  公司制改制全面完成,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實現收官,三項制度改革全面破冰突圍,國資監管專業化、體系化、法治化、高效化優勢切實發揮,一批發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經營機制新的現代新國企加速湧現。

  布局結構優化調整深入推進——

  央企層面累計完成28組50家企業重組整合,新組建和接收央企15家;大力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2023年央企戰略性新興產業營收首破10萬億元。

  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相互促進、協同發展——

  截至目前,中央企業對外參股投資各類企業超過1.3萬戶;央企直接帶動的供應鏈上下游200多萬戶企業中,96%是民營中小企業。

  走過千山萬水,仍需跋山涉水。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把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全局,進行了系統部署,明確了新征程上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方位、前行的節奏和工作的重點。牢牢把握改革正確方向,國資國企正全力以赴落實好各項關鍵任務,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把改革向縱深推進,更好地履行新責任新使命,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更大貢獻。(記者王希、任軍)

責任編輯: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