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熱點聚焦

文化中國行?穿越千年西域 來新疆博物館一探究竟→

時間:2024-09-25 14:12:41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作者:

  讓文物說話,讓歷史留存。博物館就像歷史的時光機一般,那些經過漫長歲月洗禮的燦爛文化,都被珍藏在這一座座博物館中,供後人了解它的前世今生。今天的《文化中國行》帶您一起走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博物館通過『文物+演繹+文創』的融合創新,讓觀眾領略新疆歷史文化之美。

  新疆在古時稱為『西域』,位於中國西北邊陲、亞歐腹地,著名的『絲綢之路』在此將古代中國與世界聯系起來,使這裡成為多種文明的薈萃之地。這座1959年建成,總面積4.96萬平方米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以豐富的館藏和優質展覽內容,展現著新疆歷史文化遺存與獨特歷史文化風貌,紡織品、紙質文書、彩繪泥塑等,吸引著絡繹不絕的參觀者。

  這件漢代織錦護臂出土於新疆和田民豐縣尼雅遺址,長18.5厘米,代表了漢代織綿的最高水准,也展示了當時中國絲綢技術的高超與燦爛。與文書的相遇,也是國內外游客們來到新疆博物館的重點內容。因為新疆氣候環境乾燥,使大量塵封在地下的簡牘文書得以很好保存。博物館正在展出的《中華史冊——新疆出土文獻展》,共展出150件(組)出土文獻、簡牘,涉及漢唐至元明清時期新疆政治、軍事、經濟等乃至百姓日常生活的文字記載材料。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館長於志勇:租葡萄園的文書,我想這樣的一個殘片,我們以此可以了解到當時它所揭示的具體歷史文化的內涵。

  在博物館門口的智慧導覽大屏幕上,觀眾可以看到博物館每一件(組)文物有溫度的歷史過往,唐代絲綢之路互動游戲的答題闖關、陶器展櫃旁的文物拼圖,總能吸引一撥撥青少年參觀者前來挑戰。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館長於志勇:盡可能多地把關聯性的一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故事背後所能夠折射出的一些反映中國古代價值觀的材料進行展示。

  站在新疆博物館四樓數字化體驗廳,燈光熄滅,落地大屏幕亮起,4000年前的小河墓地出現在眼前。『數字博物館沈浸式體驗項目』借助虛擬現實、體感交互等,全景還原了樓蘭古城、小河墓地、克孜爾石窟等,讓觀眾『身臨其境』。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黨委書記何嘉:目前我們館2萬多件文物都已經實現了數字化,不僅能夠跨越時空,讓公眾領略文物之美,更通過這個趣味性和互動性讓文物『活』起來。

  近年來,博物館文創頻頻出圈,將歷史文化底蘊與獨具一格的設計相結合,有趣、有顏、有內涵。

  總臺央視記者俞悅:集戳,蓋章,郵寄明信片成為許多人逛博物館的新玩法。在新疆博物館主題郵局裡,我們可以看到一系列絢麗多彩的傳統紋樣與膠片相結合的明信片,還可以自己定制明信片,從大美新疆將最美的祝福郵寄出。

  新疆博物館文創部負責人關懿:讓每個文創產品像一把鑰匙,打開新疆博物館歷史文化的門。通過多元的技術復原絲綢之路西域的悠久歷史,將靜態的文物、文獻和歷史故事,轉化為生動的動態畫面、演出、展覽,帶給觀眾。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新疆博物館文物展現在全國觀眾面前,『文物+演繹+文創』為亮點的博物館資源利用創新模式,實現了文物的價值延伸。

  (總臺央視記者俞悅 崔寧 新疆臺)

責任編輯: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