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龍江時間  >  看龍江

青龍山灌區 三江奔流處 萬畝稻米香

時間:2024-09-26 07:36: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青龍山灌區航拍。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黑龍江日報9月26日訊 素有『中國綠色米都』之稱的建三江,肩負著現代化大農業建設排頭兵和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重要使命。金秋九月,走進北大荒農墾集團建三江分公司(以下簡稱『建三江分公司』)濃江農場,遍地金黃,稻米滿倉,一片喜悅的豐收景象。

  水稻種植『老把式』溫學全笑著說起這些年種地的變化:『這是我第三年用江水種水稻,同樣一個品種,在產量、品質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

  在6個月前的春耕熱潮中,青龍山灌區啟動2024年灌溉季,灌區渠首站水泵機組順利啟動,巨大的水流從出水流道噴湧而出,沿著灌渠奔向濃江農場在內的廣袤田野。

  青龍山灌區是全國172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全國第一大提水灌區。2019年,青龍山灌區渠首站和北站開始投入運行,青龍山灌區骨乾工程和配套工程於2020年全部建設完成,2021年正式投入使用。灌溉渠系縱橫分布在建三江分公司的9個現代化國有農場和佳木斯市同江市的10個行政村屯,灌溉面積近300萬畝。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省水利廳農村水利水電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青龍山灌區的建設全面改善了建三江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滿足農田的正常灌溉和排澇需要,充分發揮水利工程為農業服務的作用。經過3年運行,青龍山灌區年度糧食增產達到19.9萬噸,增產效益為2.6億元。

  青龍山灌區的建設不僅提昇了當地糧食產能,也扭轉了建三江地區地下水超采的局面,有效維護了國家糧食安全。

  時間回到上世紀80年代,建三江地區農業生產『十年九澇』。為了從根本上擺脫這種局面,1982年開始,建三江地區實施『以稻治澇』,大力推行水稻種植,但由於缺少水源工程,78%的水田都依賴地下水灌溉,地下水超采現象愈發嚴重,糧食生產潛力沒有得到釋放。

  溫學全回憶,早些年種田時,抽地下水灌田很輕松,『地下幾米就能打出水來,到後來水井越打越深,我們大家伙也知道地下水越用越少了。』

  水資源科學管理、節約使用,對提高糧食產量、可持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如今,青龍山灌區依托豐富的地表水資源,實現了地表水置換地下水,規劃置換地下水水量達到7.36億立方米,有效緩解地下水超采,保障了地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青龍山灌區通過合理利用地表水,適當限采地下水,促進了建三江地區的水資源合理配置,對本地區糧食的發展將具有重大、深遠的社會意義。』青龍山灌區管理站站長姚景輝說。

  農業要振興,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田間氣象站、智能流量計……在建三江分公司前進農場第五管理區『數字孿生灌區示范區』,3000餘畝地已經實現泵站提水、田間配水、末端送水與排水自動化,並且能夠實時采集田間氣象、土壤?情、葉齡跟蹤等數據。

  工作人員打開示范區管理平臺,在屏幕上可以實時觀測灌區的輸配水過程、灌排過程,『夏灌期間,種植戶們只需用手機遠程操作,就可以控制開關閘閥。我們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實現遠程操控、智能分析、科學預測,指導種植戶靈活調節灌水頻次、水層厚度。』

  作為全國『數字孿生灌區先行先試區』和『現代化灌區建設試點』,青龍山灌區搶抓政策機遇,投資4000餘萬元開展數字孿生先行先試工作。

  『2023年灌區主要建設完善信息化基礎設施、構建數字孿生平臺等,以示范區試點帶動先行建設。』建三江分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2024年,灌區不斷完善數字孿生平臺及數字孿生業務應用平臺,實現精准化調度、智慧化應用,為糧食生產夯實水利根基。

  江水灌溉的天然優勢,數字化管理的科技助力,讓三江平原上糧食提質增產的好消息越來越多、種植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也讓一幅興水惠民的幸福畫卷在這片田野上徐徐展開。

責任編輯:王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