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龍江時間  >  看龍江

自貿片區5周年 綏芬河 聚焦四個統籌 以創新助力向北開放

時間:2024-09-27 08:09: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

綏芬河公路口岸。

綏芬河鐵路口岸。

龍江交投綏芬河國際物流港加工園區。

中轉倉工作人員在進行貨物分揀。

天府盛國際物流中轉倉。

自貿片區歡迎您。

綏芬河國際首站進口冷鏈物流集散港。

綏芬河綜合保稅區。

俄蜜源蜂業生物科技產業園。

瑪速瑪汽車配件出口基地。

綏芬河國際跨境電商產業園。

  2019年8月,國務院批復設立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綏芬河作為三個片區之一,於2019年9月29日掛牌。片區規劃面積19.99平方公裡,重點發展木材、糧食、清潔能源等進口加工業和商貿金融、現代物流等服務業,建設商品進出口儲運加工集散中心和面向國際陸海通道的陸上邊境口岸型國家物流樞紐,打造中外合作及東北亞開放合作的重要平臺。

  五年來,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綏芬河片區在牡丹江和綏芬河兩級市委、市政府領導下,深入踐行『為國家試制度、為地方謀發展』的使命責任,統籌貿易、投資、通道和平臺建設,突出沿邊片區的優勢和特色,將解決企業和市場主體的難點堵點問題作為根本出發點,推動先行先試的突破和改革措施的落實,總體方案改革試點任務實施率100%,全國改革試點經驗復制推廣率100%,累計形成230項制度創新案例,其中省級案例48項,《綏芬河片區深化金融創新助力跨境貿易新業態發展》案例在國務院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簡報刊發,並入選『中國改革2023年度典型案例』。綏芬河片區始終堅持以創新驅動積蓄向北開放新動能,努力為黑龍江自貿試驗區高水平建設、高質量發展貢獻綏芬河方案。

  聚焦貿易昇級 開放領域全面拓展

  綏芬河片區深入對接境內境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暢通內循環、打通外循環,積極爭當構建向北開放新高地排頭兵,片區獲批以來,進出口貿易額年均增速超20%。優化貿易結構。綏芬河片區設立以來,先後獲批了肉類進口指定口岸、中藥材進口指定口岸、鉀肥一般貿易進口等資質,今年平行車進口試點完成商務部備案,口岸特殊資質佔全省邊境口岸的90%以上,為推動口岸商品結構調整,實現貿易多元化轉型奠定基礎;推進鮮活水產品暫養池、進境動植物隔離檢疫處理場建設,牛肉、雞爪、中藥材等進口品種均實現突破,並可規模化、常態化開展業務,推動高價值商品貿易額佔比由9%提高到14%,口岸單位貨值綜合提昇29%。

  拓展貿易業態。不斷拓寬新領域、新業態、新模式,成為助力高水平開放的重要支橕,2019年以來,綏芬河片區先後獲批了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等一批新試點、新業態。推動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推動跨境電商等多種業務模式加快發展,跨境電商9710業務正式落地,『綏宜購』平臺上線運營,新建並投入使用了綏芬河國際跨境電商產業園——『國際物流谷』,正在建設的綏芬河市天府盛國際物流中轉倉,是自貿試驗區綏芬河片區跨境電商產業的重點項目,總投資2.5億元,整合進口倉、零售倉與快遞中轉倉,實現三倉合一,帶動跨境電商、跨境物流等產業的加快發展。

  加快市場采購貿易展示交易,完善市場采購貿易平臺建設,更新市場采購貿易出口負面清單,完成青雲市場『一層一品』改造昇級,組建市場采購貿易服務中心,提昇綜合服務水平,2023年獲批當年出口貿易額突破10億元,在同批邊境口岸城市中位居首位。促進貿易便利。創新內貿貨物跨境運輸查驗通關模式,在全國范圍內首次在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平臺設計『內貿跨境運輸辦理』模塊,大幅提昇申報效率;作為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內唯一的綜合保稅區,綏芬河綜合保稅區在推動貿易通關便利化改革創新、落實海關特殊監管區復制推廣改革經驗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今年以來先後完成了『一票多車』整報分送、全省首單『區內直轉』等業務,提高了綜合保稅區卡口通關效率,節約了企業運營成本,並在此基礎上對『區內直轉』業務再昇級,實現省內首家綜合保稅區『區內直轉』貨物的非保稅和保稅狀態雙向高效互轉。

  聚焦投資擴容 市場潛力不斷釋放

  綏芬河片區對標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標准,推動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創新,有效服務市場主體運行,推動產業項目加快落地,今年以來,龍江交投綏芬河國際物流港加工園區、瑪速瑪汽車配件出口基地等項目開園,以生物經濟為代表的俄蜜源蜂業生物科技產業園、中藥飲片加工產業園等加快建設,中貿融匯清潔能源綠色通道項目正式啟動,工萃工業大麻及中草藥分離純化等項目完成簽約,山東春匯跨境物流綜合體、深圳海吉星農業批發集散地、強參生物科技水產品進口加工孵化器(海參?)等重點項目順利洽談推進。

  精簡審批流程。深入推進商事制度改革,高效承接省級338項行政事權審批權;實施一枚印章管審批,全面推行一網通辦、容缺受理、不見面審批,梳理公布政務服務事項清單1459項,全部事項實現『辦事不求人』『最多跑一次』;實現『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一業一證、證照聯辦』改革實施范圍擴大至12個行業。以創新為引領推動項目加速落地,推行『承諾即開工』『項目全流程精准服務』等改革,建設項目審批時限壓縮60%;運行『多證合一』『多評合一』『多圖聯審』『多案合審』機制,項目環評審批時間壓縮至84%;設置全省首個『電、水、氣聯辦』窗口,開展『互聯網+不動產登記+金融服務』新模式,業務辦理縮短至2個工作日內辦結;綏芬河市獲批中國貿促會商業行業委員會首批營商環境監測站。

  強化服務保障。打造全省首家線下全鏈條式企業工作服務站『企業之家』,圍繞企業全生命周期分設展覽區和功能服務區,服務區用於企業培訓、諮詢代辦、商務洽談、簽約合作,打通了溝通壁壘、優化了服務流程,目前已先後服務150餘家企業。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聯合開展執法領域營商環境滿意度專項調查行動,建立『法治體檢中心』,常態化、體系化、制度化開展『法治體檢』。開設『企業投訴接訴即辦』專線,切實解決了市場主體和群眾『辦事難』中的執法領域突出問題,賦能法治化營商環境再提昇。

  強化信用體系建設,創新口岸商品溯源信用模式,建立進口商品全流程監管機制,在全國率先將商品『溯源碼』和商家『誠信碼』有機結合,對銷售進口商品經營者實現監管前置化、信息化和長效化,構建了事前提醒、全程監控和事後處置一體化的全流程監管機制。復制創新『持續推進自然人誠信積分試點管理』,依托信用平臺個人信用信息數據,計算自然人誠信積分,為優良信用個人提供更多服務便利和信用惠民政策。

  大力宣傳推介。著力用好口岸城市『自貿品牌』,加大宣傳推廣,以自貿效應吸引集聚產業,推動交流合作,引領沿邊高質量發展。成功舉辦了『構築向北開放新高地』口岸經濟高質量發展論壇,五個向北開放重點省(區)商務部門簽訂《向北開放口岸城市深入合作框架協議》,邀請專家學者交流研討,口岸城市代表交流推介,助力口岸經濟高質量發展。舉辦綏芬河國際汽車及配件展示交易訂購會,參展企業128家,共展出乘用和商用汽車及零部件約3000個品類。推進交流合作,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黑龍江省行政學院)綏芬河綜合保稅區教學科研基地簽約揭牌。先後承辦了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片區聯動創新第一次全體會議、推進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提昇戰略專題培訓班等省級活動,合作『朋友圈』不斷延伸。

  聚焦通道暢通 口岸運能持續提昇

  綏芬河片區圍繞總體方案中明確的『建設商品進出口儲運加工集散中心和面向國際陸海通道的陸上邊境口岸型國家物流樞紐』功能定位,重點推進口岸通道建設,並入選2022年陸上邊境口岸型國家物流樞紐。

  強化基礎設施,今年5月份,濱綏鐵路綏芬河至國境線改造工程正式開工建設,既有線路運行坡度大、曲線半徑小,列車運行時速僅為55公裡,改建後線路的設計時速將達120公裡;5月末,綏芬河站南場線路延長改造完工,已具備接入寬軌重車由40輛提昇到71輛編組條件,預計至2025年年底施工結束,國境線區間通過能力和站場內接車能力提昇一倍以上,將有效破解運力瓶頸。

  完善物流體系,布局『公、鐵、空、海、網、郵』為一體的通道格局,打造空港物流、大宗物流、保稅物流、電商物流、冷鏈物流、集散物流『六位一體』現代物流體系;推進國際物流谷、集裝箱集散中心、菜鳥國際乾線物流項目等邊境倉建設,在境外布局8個海外倉,打造首站進口冷鏈商品物流集散中心等共享倉;運營哈綏俄亞跨境班列,內貿貨物跨境運輸進境口岸拓展至16個港口;實現綏芬河至莫斯科TIR班線雙向聯通,『門到門』不換車便捷運輸,並首次實現『TIR+跨境電商出口』新模式。

  提昇通道效率,綏芬河口岸不斷優化流程、提高效率,保障中歐班列高質量開行,綏芬河鐵路、海關等部門發揮聯動作用,積極搭建『鐵路-海關-企業』溝通平臺,強化業務協同和信息數據共享,高效對接班列運抵手續確認、集裝箱裝卸、編組運輸等環節,讓數字多跑路、班列少等待,進一步縮短集裝箱貨物入站、換裝、運輸等環節時間,開闢綠色通道,優先組織掛運和換裝,壓縮非生產作業時間,持續提昇中歐班列的開行質量和出入境效率,5年來,經綏芬河出境的中歐班列通達歐洲5個國家,入境班列覆蓋國內25個城市,運輸貨物從最初的電器產品擴大到日用百貨、農副產品等多個品類,輻射帶動效應日益凸顯。緊盯口岸道路運輸開放擴能形勢,聚焦構建扁平化溝通機制、信息化業務流程和網格化數據共享,優化國際道路運輸管理系統,創新了移動終端管理模式,入境車輛預申報後,工作人員掃描二維碼即可完成識別、對比備案、實時查驗和數據上傳工作,實現一次登錄、一站辦結,同時還新增了異地車輛許可證線上管理功能,外省企業可通過系統填報企業資質、車輛牌照等信息,線上審批後,在綏芬河即可領取國際道路運輸許可證。該創新模式平均每月通關車次近8000輛,每單查驗登記時間從3分鍾降低至1.5分鍾,綜合通關效率提昇100%;異地車輛線上備案將審批備案時間由30天~60天壓縮至15天,幫助企業節省超50%的時間成本,有效推動了國際道路運輸信息化精深改革。

  聚焦平臺賦能 產業合作多元融合

  綏芬河片區積極培育構建以木業、糧食、肉類、水產、中藥材、汽車配件、清潔能源等為重點的『生產加工型』產業,以物流、電商、會展、醫養、文旅、金融為重點的『現代服務型』產業,多元化現代產業體系日益完善與優化,今年以來推進重點項目50個,產業項目投資佔總投資的80%以上。

  用好開放平臺。綏芬河片區初步形成了以自貿試驗區『一區引領』,綜合保稅區、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電商綜試區、互市貿易區、綏東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跨境經濟合作試驗區等7個境內園區,以及圍繞木業、農業、水產、物流等為重點的7個境外園區;國家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國家陸上邊境口岸型國家物流樞紐作為國家級開放試點政策獲准先行示范,『7+7+3』高水平的園區平臺建設及制度開放布局,賦能口岸城市高質量發展再提速。

  建強園區平臺。以邊境經濟合作區、綜合保稅區等功能型園區為載體,以『一區多園』為方向,統籌推動園區產業提檔昇級。綏芬河綜合保稅區打造『一區四園』,即:保稅展示產業園、保稅加工產業園、保稅維修產業園、保稅物流產業園,綜合保稅區(二期)正式通過驗收,2022年度全國綜保區績效評估排名較上年提昇5位,自貿片區獲批以來,綏芬河綜合保稅區外貿進出口額年均增幅近30%,營業收入年均增幅超40%。邊境經濟合作區產業載體功能不斷完善,啟動實施『木業重振三年行動』,著力打造汽車配件加工產業園、進口木材加工產業園、中藥飲片加工產業園、糧油食品加工產業園,形成多元產業發展格局,區內規上企業數量佔全市75%以上。互市貿易區建立『合作社+落地加工企業』模式,實行『共享資源、共同致富』經營模式,進一步擴大互市貿易受益群體,切實利用互市貿易優惠政策帶動邊民群體致富,實現興邊富民;搭建『互貿通』平臺,綜合利用全省邊民互市貿易服務平臺與『互貿通』平臺,建立電子圍網,在全省率先實現邊民線上交易申報,提高貨物通關效率,節約交易成本;在全省率先實現亞麻籽、肉類、水產品落地加工,針對落地加工商品實現『集中申報、整車提離』交易模式,進一步提高商品通關效率,節約商品運輸、裝卸成本。

  打造服務平臺。先後創新開發並上線運營了『綏意辦』『綏宜購』『綏意游』『綏醫養』『綏易展』『綏易融』『綏芯學』『綏互通』『綏域安』等系列數字服務平臺,覆蓋政務服務、旅游、教育、醫療、綜治、金融、會展等各大領域,不斷提昇政府服務水平,為建設智慧城市提供智能支橕,為承接產業轉移提供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搭建金融服務平臺,創新金融服務模式,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自貿片區金融超市,入駐銀行、保險、擔保等金融機構36家,累計推出金融產品195款;集合全市跨境金融資源成立省內首個跨境金融服務站;拓展金融服務產品,推出新型離岸貿易結算、跨境支付『單一窗口』、『電子單證』等系列結算產品;促進跨境金融合作,開通全省唯一雙幣種現鈔陸路調運通道。

  綏芬河市委副書記、市長,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綏芬河片區黨工委副書記王鐳表示,下一步,綏芬河將全面落實自由貿易試驗區提昇戰略,對接國際先進的經貿規則規制,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探索推進貿易加工中轉港、國際物流樞紐港、進境商品集散港、跨境金融服務港建設,努力在構築我國向北開放新高地進程中先行示范。

責任編輯: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