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區東興城。
東風區轄區企業群航拍。
東風區轄區企業佳星玻璃內景。
東風區長者食堂揭牌。
東風區東興城步行街內部。
東珠博物館研學活動。本版圖片均由佳木斯市東風區委宣傳部提供
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佳木斯市東風區勇立潮頭,以黨建為引領,奏響發展的最強音。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經濟發展穩健前行,農業領域深耕細作,民政工作溫暖人心,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城鄉建設日新月異,共同繪制了一幅幅生態美、產業興、農民富、社會和諧、文化繁榮的壯麗畫卷。
1
項目招商盡顯『東風速度』
經濟向好勢如破竹
在佳木斯市東風區這片充滿活力的熱土上,經濟發展正以嶄新的姿態書寫著壯麗的篇章。項目建設如火如荼,猶如一幅宏大的畫卷,展現出東風區強勁的發展動力;招商引資更是奏響了強音,短短20天內,項目從洽談到落地,凸顯了東風區在項目推進上的高效與決心。
天杉高科混塔生產項目是佳木斯市東風區重點招商引資項目。從今年3月8日東風區領導首次赴北京洽談到3月29日項目簽約落地僅用時20天,一期二期工程已全部建成投產。目前,該項目正在滿負荷生產中。這一項目的落地投產不僅體現了東風區在招商引資方面的卓越能力和高效執行力,更是東風區營商環境優化、發展動能強勁的一個生動縮影。
東風區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科學規劃和精准施策,推動招商工作不斷取得新突破。東風區領導親自掛帥,以上率下,高位推動,確保招商工作紮實開展。在項目引進上,東風區聚焦優勢產業,招大引強,積極打造船舶制造產業集群。與大連阿達船舶的深度合作,不僅引進了高端游艇等項目,更推動了本地船舶產業鏈的昇級。同時,東風區充分發揮現代種業的潛力,以『建國種業小鎮』為依托,深挖種子『育繁推』產業項目,相繼簽約了浙江省種業集團進駐建國種業小鎮、中國水稻研究所試驗站、大北農集團北方粳稻種子研發繁育基地等項目,推動了種業科研、育種和推廣的深度融合。
在新興產業的培育上,東風區更是展現出『無中生有』的創新精神。成功引入四季沐歌、太陽雨等清潔制熱項目,真正做到以優勢產業的『參天大樹』帶動各行各業遍地開花。同時,與中匯融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洽談的新基建、儲能等項目,將進一步強化東風區的綠色能源系統,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東風區正以嶄新的姿態和堅定的步伐,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前行。東風區將以『東風速度』為名片,用獨特的魅力和強大的發展動力,吸引更多優質項目落地,繪制出更加輝煌的發展藍圖,努力成為全市乃至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2
科技先行
種業振興帶動鄉村產業振興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提昇農業水平的核心競爭力。佳木斯市東風區建國種業小鎮以科技為引領,不斷加強種業育種技術創新,培育優良品種,推動種業振興,帶動鄉村產業多元化發展。
來到建國種業小鎮,整齊的地塊間坐落著一家家科研院所、種子企業。這裡企業林立,如同璀璨繁星點綴在這片充滿希望的黑土地上。眾多的種子企業匯聚於此,形成了龐大的產業集群,場面頗為壯觀。
東風區以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等3家科研單位為核心,建立了省水稻種質改良和育種平臺,聯合8家國家級種業企業和5家省級種業公司圍繞新品種選育核心技術開展『卡脖子』技術聯合攻關。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開展的育種技術攻關,全面奠定了建國種業小鎮在全省乃至全國寒地水稻種業領域領先地位。
小鎮的科技創新環境吸引了眾多科研機構和優質種業企業入駐,如中國水稻研究所和普田種業,他們在這裡設立了科研創新中心、種質資源庫和研發育繁基地,共同推動種業的科技進步。目前,建國種業小鎮涉及種業繁育、加工生產、銷售企業已經達到83家,運營品種191個,每年加工生產能力超過20萬噸,倉儲能力超過30萬噸,年銷售額20億元左右,銷售量佔全省水稻用種量60%。
在種業發展的基礎上,東風區堅持一二三產融合,大力發展『種子+倉儲』『種子+物流』『種子+電商』等新業態,開辦了水稻、大豆等種業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逐步完善了『科研院所+種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了8.55萬畝全域原種繁育,繁育原種每年能讓農民每畝增收200元,讓農民共享種業發展的成果,實現共同富裕。同時,利用豐富的旅游資源,打造農業科普、果蔬采摘、候鳥觀賞、休閑垂釣等多元化旅游項目,提昇鄉村經濟活力和文化魅力。
一粒小種子,長成大產業。東風區始終圍繞建設中國寒地水稻種子『硅谷』這一目標,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帶動了鄉村產業的多元化發展,為鄉村振興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更為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現代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3
黨建引領基層治理
打造家門口的『服務矩陣』
近年來,東風區堅持以黨建為引領,持續在建強黨建陣地上用力、在提昇治理能力上用勁、在為民辦事服務上用情,尋求社會意願要求的『最大公約數』,畫出民心民願的『最大同心圓』。
前移服務陣地『接地氣』。東風區充分發揮『龍頭』作用,整合調動各類資源,將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建設成為服務黨員群眾的『紅色家園』。在便民服務大廳設置幫辦代辦、業務諮詢、低保辦理、勞動保障、婦幼保障等服務窗口,切實推行『首問負責、一次性告知、限時辦結、延時服務』等六項制度。設置辦不成事窗口,提供兜底服務,解決小區設置充電樁、挪走大門中間電線杆等疑難雜事460件,為群眾提供貼心服務。依托黨群服務中心,建設『佳家驛站』23個,服務1700餘人次,受到新業態群體和戶外工作者的歡迎和稱贊。
堅持需求導向『強隊伍』。堅持把黨組織建在網格上,構建『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服務架構,將黨組織延伸到了群眾『家門口』。東風區緊盯獨居、高齡、失能等特殊群體的需求,再次昇級『紅色圓桌會』,組建了由社區黨員、網格員、志願者組成『東風紅小幫』跑腿服務隊,已累計為特殊群體開展跑腿代辦服務360餘次,著力破解特殊人群辦事難、不方便、耗時長等問題。
堅持為民宗旨『提質效』。將老齡關愛作為重點工作落實,傾力打造『社區食堂』,建設『社區養老驛站』23個,面向轄區60歲以上居民免費提供測血糖、測血壓等服務,讓老人充分體會『老有所依』。目前,共為2650餘名老年人提供免費義診,舉辦老年人文化活動31場次,服務社區孤寡老人、行動不便長者等210餘人次。
4
傾注愛老情篤行敬老事
真心托起夕陽暖
東風區養老事業如同一道溫暖的夕陽,照耀著每一位老年人的生活。這裡傾注了對老年人的深深關愛,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為老服務的承諾,以實際行動推進民生實事,提昇群眾生活品質,確保老年人的幸福晚年。
臨近中午,佳東街道南興社區暖心食堂的幾位工作人員便開始在廚房裡忙碌起來了。不一會兒,麻婆豆腐、宮保雞丁、乾煸肺片等18道色香味俱全的飯菜被端了出來。今年70歲的李阿姨就是這裡的常客,因為兒女都在外地,老兩口圖個方便就經常到暖心食堂來。『這裡的飯菜種類多、好吃又實惠,清淡健康,我和老伴經常來。』李阿姨表示。
通過提供營養均衡的飯菜,有效解決高齡、孤寡、獨居、空巢、失能等特殊困難老年人『吃飯難』問題,是佳木斯市東風區紮實推進民生實事的一項重要舉措,推動老年人從『舌尖』暖入『心尖』。
近年來,東風區始終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將養老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以解決老年人實際需求為出發點,構建了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體系,將養老服務精准落實到網格單元,每個網格配備專職網格員,定期走訪、電話詢問,精准對接老人們的多樣化、多層次需求,更好地服務轄區內的老年人。在滿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時,東風區也關注他們的精神生活。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的建設,為老年人提供了多功能活動區、閱覽區、日間照料區等功能區,以及助醫、助行、助浴等貼心的上門服務,讓『養老』變『享老』,幸福有依靠。
5
文化賦能
奏響文旅發展新樂章
東風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黑龍江期間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著力提昇『區域文化中心』建設,緊緊圍繞『三個聚焦』,打造文旅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聚焦『大力發展特色文化旅游』,擦亮文旅『新招牌』。今年7月,圍繞贈與『杏』而有你、有你真『蚌』杏花胸針作為佳木斯大學2024年新生入學通知書伴手禮火爆出圈的東珠珍寶博物館,打造精品暑期東珠研學游,讓學生們感受東珠歷史和文創設計獨特魅力,吸引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人纔來此研學,截至目前,共開展研學活動32場,5600餘人次參與。同時,通過農業研學游和稻田音樂會的舉辦,進一步挖掘了東風區農業風光的潛力,打造了獨有的農文旅IP品牌。
聚焦『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激發創造文化『新活力』。通過拍攝《綠水青山》《穿越東珠》《聽,稻田的聲音》等特色文旅短視頻,構建了『東極旅拍』這一文旅影視品牌,充分展示了東風區的自然風光、人文魅力和歷史韻味。同時,對東珠、剪紙、魚皮畫、蛋雕、根雕等非遺項目的深度挖掘和創新,不僅豐富了文化產品,也推動了文化市場主體的發展,培育了新的文化業態和消費模式。
聚焦『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化建設』,提昇群眾文化『新鮮感』。今年以來,東風區持續推動文化惠民活動,通過開展文化進萬家、紅色輕騎兵等基層文藝演出和『市民的美術課』『非遺剪紙課堂』等公益服務活動,逐步實現社區公共文化資源共享,讓更多居民親身感受『接地氣』的非遺體驗,提昇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原創文藝作品《我在黑龍江等你》《贊東風》《中國脊梁》等也受到群眾廣泛好評。
6
舊貌換新顏
繪就城市新畫卷
一場旨在提昇城市品質和居民幸福感的老舊小區改造行動在東風區正如火如荼地進行。這不僅是對老舊建築的修復與翻新,更是對社區功能和居民生活的全面昇級。
教育六小區這個始建於2001年的小區,經過東風區住建局的精心改造,如今已煥然一新,成為了宜居、便捷、安全的現代化小區。
東風區遵循『基礎類』應改盡改,『完善類』和『提昇類』能改則改的原則,針對居民反映的屋頂漏水、牆體老化、供水供熱設施陳舊等問題,進行了徹底的修繕。小區的照明、門禁系統等功能也得到了完善,提高了居民的安全感和便利性。小區道路、停車位和消防通道的改善是此次改造的另一大亮點。老舊的路面被重新鋪設,規劃出合理的停車位,並安裝了車輛識別系統,有效控制了外來車輛的進入,確保了消防通道的暢通無阻。此外,對小區內的攝像頭進行了全面更新,增設了盲區監控,提昇了社區治安水平,讓居民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也有了更強的安全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東風區還巧妙地將某部隊內的小游園改造成了一座國防教育主題公園,進一步豐富了社區的文化內涵。公園的建設不僅提昇了小區的環境品質,也成為了居民接受國防教育的生動課堂。
7
深化改革增動力
優化環境釋活力
隨著新時代的深入發展,東風區堅持把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作為振興發展的必由之路,用好改革『關鍵一招』,以創新的思維和堅定的決心,不斷優化營商環境,釋放區域經濟發展的活力與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東風區的改革舉措以問題為導向,深入理解並解決市場主體的實際需求。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深入一線、靠前服務,通過舉辦『政商沙龍』活動,與企業進行面對面交流,了解他們在市場拓展、經營管理、人纔引進等方面的問題,並迅速響應,解決17個涉企問題,真正做到了為企業排懮解難。
在政務服務方面,東風區實現了質的飛躍。23個行政部門的651項政務服務事項全部『上網進廳』,將45項群眾辦事高頻事項下沈到社區、村屯,通過數字化手段,將政務服務延伸到群眾的家門口。通過『全省事APP』和政務外網的昇級,使得群眾和企業可以隨時隨地辦理業務,大大提昇了辦事效率。特別是『高效辦成一件事』的改革舉措,簡化了諸如退休、新生兒出生登記、企業開辦等重要事項的辦理流程,使得156件『一件事』得以高效解決,讓企業群眾便捷辦事,直觀感受『東風速度』,切實提昇了群眾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