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龍江時間  >  龍江地市

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富錦:七十五載長歌奮進 共鑄盛世新篇章

時間:2024-09-28 08:09:3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富錦國家濕地公園獲評龍江『十大最美濕地』之首。

  錦西灌區渠首站。

  在文博會宣展富錦大米。

  傳統農業——畜力耕種。

  現代化農業蓬勃發展。

  1946年的富錦縣城。

  城市新貌。

  鄉村美景。

  喜獲豐收。

  202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75周年華誕。75載櫛風沐雨,75載春華秋實。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富錦歷屆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廣大人民群眾,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創造出一項又一項輝煌成績,譜寫了一首恢宏華麗、波瀾壯闊的時代樂章。

  穩農固基

  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75年櫛風沐雨,富錦人戰天斗地,從畜拉人扛的『汗水農業』到全程機械化的『智慧農業』,從『靠天吃飯』的落後生產模式轉變為『可感知、可控制、可預測』的科學種植模式,沃野良田,阡陌之上,到處都是農業發展的縮影。昔日亙古荒原,今朝『中國糧都』。富錦市作為產糧狀元縣,交出了一份沈甸甸的『成績單』。

  沃野良田,滄桑巨變。富錦人民拓墾農耕、興修水利,高產田面積逐年增加,到1995年,富錦市耕地面積由200萬畝增加到400萬畝。1998年,開始實行第二輪土地承包,穩定了農村經營體制。2004年,取消了農業稅,極大地調動了農民深化農業綜合配套改革積極性,農業生產向現代化、集體化、專業化、社會化、商品化發展,為富錦市農業發展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如今,富錦市是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農業標准化示范縣、全國生態農業示范縣、水稻種植面積全國第一縣,富錦市的綠色食品原料基地面積全國第一、糧食總產量連續多年位居全省第一,被評為『中國大豆之鄉、中國東北大米之鄉』,享有『黑土綠谷、中國糧都』美譽。今年又打造了3個省級現代農業試驗示范展示基地,累計建成高標准農田263.726萬畝,全市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面積400萬畝,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100%。2023年,富錦全市糧食產量達到65.17億斤,連續八年穩居全省第一,成功奪取『全國產糧第一縣』桂冠,全市糧食總有效倉容2406萬噸、倉儲能力位居全國第一。富錦市堅持把發展現代畜牧業作為調整農業結構的優先方向,建設規模化獅頭鵝養殖場10個,成為全省最大獅頭鵝產業發展實驗示范基地,推動鄉村振興邁上新臺階。

  寒地黑土綠水藍天的天然生態資源優勢鑄就了糧食先天的優秀品質。『富錦大豆』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富錦大米』擁有著顆粒飽滿、香糯適口、天然含硒、營養價值高等特定品質,被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榮獲第二十二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和第十五屆中國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金獎。此外,富錦市還擁有『大錦農果蔬生鮮』『頭興牧業乳品』『獅頭鵝』等特色農業品牌,一系列殊榮讓『黑土綠谷、糧都富錦』這張城市名片響徹全國,走向世界。

  生態宜居

  譜寫綠色發展新篇章

  75年凝心聚力,富錦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從阡陌農田到公園城市,歷經滄桑風雨的滋潤和孕育,造就了富錦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理想圖景。

  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富錦依托歷史底蘊深厚、區域位置優越的優勢,在赫哲漁村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成為松花江下游較大城市。1979年,城市建設修編正式提上日程後,城市建設走上了正規化、科學化的道路。城區道路、亮化、綠化、供水、排水、供熱、公園、住宅等工程項目齊頭並進。2000年,富錦市被省建設廳授予『省園林城市』稱號。2002年,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為黑龍江省地方性中心城市。

  進入二十一世紀,富錦的城市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也是城市建設歷史上投資規模最大、改造范圍最廣、成效最大、廣大市民最滿意的時期。從『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的土路到直通家門口、寬闊平坦的柏油路,75年來,富錦市交通運輸飛速發展,鐵路、公路承載能力持續提昇。目前,全市國省乾線總裡程289.462公裡,農村公路總裡程2606.794公裡,城區內主乾道路全部硬化鋪裝,構建了四通八達、內聯外暢的現代化綜合交通網絡體系。上街基鎮被評為『黑龍江省美麗家園示范鎮』,萬有村等9個村被評為『黑龍江省美麗家園示范村』。城區空氣優良天數比例保持在95%以上,松花江流域水質保持在Ⅲ類及以上標准,讓市民享有高品質的綠色休閑空間。

  產業振興

  譜寫工業發展新篇章

  75年追趕跨越,富錦市經濟水平不斷攀昇。從貧窮落後到高質量發展,富錦市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變革,實現了以小農經濟為主到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蝶變昇級。

  新中國成立後,富錦人民勵精圖治,英勇拼搏,大力發展工業經濟,精心生產的松花江牌繡花童裝、鐵錨牌呆扳手、加強牌大車底盤、紅梅牌繡花線、BCD型1TⅡC級防爆電動葫蘆、濃香型臥虎泉曲酒、預處理短纖維等先後被評為黑龍江省優質產品。1958年富錦拖拉機廠生產的松花江3號輪式拖拉機,是我國自主生產的第一臺拖拉機。1990年富錦躋身黑龍江省九縣(市)綜合經濟實力先進行列(又稱『九小龍』),1993年進入全省經濟綜合實力『十強縣』。

  富錦經濟開發區是黑龍江省重點建設的兩個綠色食品園區之一,2019年被農業農村部批准建設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這裡要素最齊全、功能最完善、服務最便利,有全省獨有的配套物料管廊,水、暖、電、汽等要素統一輸送;這裡有世界最大的單體糧庫,倉儲糧食500萬噸;有三江平原最大的糧食物流交易中心,年發運能力500萬噸的鐵路專用線終年運營。象嶼生化、大錦農等全產業鏈產業,立興植保、澳德啤酒、綠谷酒業等已經落地的工業產業蓬勃發展。正在建設中的年產50萬噸海藻糖及50萬噸復配糖項目、諾潽生物轉化NPA二期項目,標志著富錦的農業產業鏈進一步拓展延伸。目前,經開區入駐企業37家,就業2200人。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0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到6戶。2022年、2023年富錦市連續兩年榮獲全省科技創新發展綜合評價十強縣,不斷築強工業經濟的『脊梁』。

  人民幸福

  譜寫共同富裕新篇章

  75年春華秋實,萬家燈火日漸璀璨。從民生凋敝到安居樂業,富錦市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新中國成立初期,富錦就是松花江下游教育中心,是周邊縣和農場學生的仰慕之地。1986年,富錦縣被評為全國基礎教育先進縣。1996年,富錦市被授予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市。1950年10月,以富錦市中心醫院前身東北民主聯軍合江軍區富錦醫院為基礎,組建成為抗美援朝服務的戰勤醫院。富錦市不斷加強就業創業基地建設。2018年5月,富錦市建成了佳木斯市東部規模最大、功能最全、影響力最深遠的大學生(青年)創業社區(孵化基地)。

  到如今,富錦市深入實施救助幫扶,健全完善『市、鎮(街道)、村(社區)』三級社會救助平臺,戶籍人口醫療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城鄉低保標准實現『十八連增』。創新實施『1+3+N』養老助餐服務模式,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持續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創新推進集團化辦學,新建、改造提昇學校辦學條件。目前,富錦市共有學校59所,促進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縱深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覆蓋率達到100%,市民幸福指數明顯提昇。

  文化繁榮

  譜寫文旅融合新篇章

  75年滄桑變遷,文旅熱現象的背後,是消費活力,更是文化自信,承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歷史文化在傳承中愈加深厚。

  富錦歷史悠久、底蘊厚重,是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和知青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大秧歌、二人轉、京劇、評劇、曲藝等藝術形式多姿多彩;評劇院、電影院、圖書館、博物館、文管所、群眾藝術館、新華書店以及鄉鎮文化站人纔濟濟,成績斐然。歌劇《網灘上的婚禮》走上了省城舞臺,評劇《銀鱗公主》《五頂山上》在松花江下游聞名遐邇。1997年,富錦市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文化先進縣。2008年,富錦市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為慶祝建縣100周年,富錦市組織排演了我省首部以抗聯為題材的原創大型現代通俗歌劇《紅雪花》,成為富錦文化活動的經典之作。2010年富錦被國家工商局注冊為北方秧歌城。

  自2017年開始,富錦文化活動屢創新高,全面打造『以景為媒、以節會友』特色旅游模式,挑戰世界吉尼斯紀錄——最多人一起扭秧歌活動、CCTV7《鄉村大世界》走進富錦、旅游聯盟發展論壇、國際鄉村狂歡節、撤縣建市三十周年最美富錦人頒獎典禮暨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文藝慶典、三江平原濕地生態文化季、大地文化藝術節、稻海徒步節、半程馬拉松、稻田音樂會、2024年全國夏季村晚等大型文化活動高潮迭起,經久不衰,打響富錦市『中國糧都』『北方秧歌城』的特色旅游形象品牌。

  商貿活躍

  譜寫開放繁榮新篇章

  75年風雨兼程,富錦市發展活力蓬勃向上。從小作坊到龍頭企業,深耕實體經濟,一代又一代民營企業家篳路藍縷,成就了最具投資潛力縣域的輝煌篇章。

  新中國成立初期,富錦的商業貿易即形成了國外貿易和國內貿易競相發展的格局,成為松花江下游輻射周邊市縣和國營農場的商業重鎮。1959年4月29日,國務院批准富錦口岸正式通航,成為二十世紀50年代我國唯一對外開放的內河口岸。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富錦全縣地方國營商店5個,私營商店370個,網點密度平均每千人9.5個。1992年,富錦的商業貿易進入了蓬勃發展時期,商業網絡日臻完善,建起了百貨、食品、餐飲、家具、日雜、服裝、建材、農資、農機等商業區和物流中心,以及以新天地商廈、大商新瑪特、溫州邊貿輕紡商城、家世界、富德農貿城、農資大市場為代表的大型購物場所,並以同三公路、樺富公路、福前鐵路、富錦港口等交通要道為出口,構成了批零結合、運輸通暢的流通網絡,成為松花江下游商品集散中心。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富錦市市場主體達到3.3萬餘戶,限上商貿企業達到62家,建成了『省級電子商務示范區』『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電子商務產業園,成功獲批創建全省首批國家縣域商業體系建設示范縣。深入實施優化營商環境三年專項行動,在全省率先上線運行『不動產+土地二級市場』交易平臺,打造了全省首個縣級全域企業數字化服務平臺,在佳木斯地區率先成立企業服務中心和經開區分中心。創新打造『錦心辦』12345服務熱線,按時辦結率達99%以上。今年上半年,富錦市外貿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4.7%,更好地服務和融入龍江對外貿易大格局。

  櫛風沐雨開新路,奮楫篤行譜新篇。富錦市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決扛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精深挖掘項目潛力,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在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道路上一往無前,推動縣域經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再創輝煌、再攀新高。

  本版圖片均由富錦市委宣傳部提供

責任編輯: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