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草蔥郁,蘆荻搖曳,大片鹽地鹼蓬給濕地鋪上奇幻的『紅地毯』。水波蕩漾間,一群群鷗鷺掠過……這是記者日前在山東東營黃河口候鳥棲息地看到的景色。
這是9月21日拍攝的山東東營黃河口候鳥棲息地。新華社記者馮子雄攝
30多年前,這裡是另一番景象。『1988年我剛入站,這裡還是白茫茫的鹽鹼地,荒草叢生、漫天黃沙。』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黃河口管理站高級工程師張希濤說。
如今的黃河口候鳥棲息地,被稱為『候鳥國際機場』。今年7月,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山東東營黃河口候鳥棲息地位列其中。
從鹽鹼地到世界自然遺產地,巨變背後發生了什麼?
生態系統修復是關鍵一步。
水是『生態之基』。20世紀90年代,黃河多次斷流,下游黃河三角洲因缺少淡水補給,海水倒灌,土地鹽鹼化嚴重,影響濕地生態平衡。
近年來,保護區通過開展生態補水、水系連通等措施,形成『河、陸、灘、海』入海循環主乾道,累計疏通水系241公裡,打通黃河與濕地間的『毛細血管』。『光板地長出了鹽地鹼蓬、蘆葦、檉柳,濕地的生態功能明顯改善。』張希濤說。
治理外來物種互花米草是生態修復的另一個難題。保護區規劃建設科負責人周立城告訴記者,互花米草瘋狂生長,導致本地物種鹽地鹼蓬、海草床消失,貝類、蟹類等底棲生物死亡。『鳥類棲息覓食地大面積減少,海岸帶成了靜悄悄的「綠色沙漠」。』
對此,保護區探索多種方式綜合施策。幾年來,共治理互花米草13.1萬畝,恢復鹽地鹼蓬、海草床等本土植物5.2萬畝,修復濕地超過30萬畝。跟蹤監測結果顯示,保護區互花米草清除比例達99%以上,底棲生物種類增加了27%,平均生物量增長50%。
這是9月21日拍攝的山東東營黃河口候鳥棲息地。新華社記者宋佳攝
生態環境好不好,鳥兒用翅膀『投票』。『目前,保護區鳥類從設立初期的187種增加到373種。今年5月,世界瀕危動物黑臉琵鷺首次被觀測到在此繁殖,自然孵育出2只幼鳥。』周立城說。
除了實施生態修復工程,近幾年,保護區提昇生態系統數智化監測水平,加強候鳥棲息地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
記者在保護區生態監測中心看到,大屏幕上,濕地環境、水文變化、鳥類活動等信息實時顯示。生態監測中心副主任趙亞傑介紹,保護區實現5G網絡全覆蓋,整合接入氣象、水文、土壤、海洋等監測數據,建設了『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網絡。
為了提昇對旗艦物種的保護,生態監測中心還聯合科研院校,運用遙感、大數據、無人機等技術手段,打造AI圖像識別點位20處,跟蹤掌握珍稀鳥類的分布和遷徙動態。
『通過全天候監測,我們掌握了東方白鸛在繁殖期的一些行為特征,發現它主要吃魚,喂幼鳥也主要喂魚。』趙亞傑說,今年3月到5月東方白鸛繁殖關鍵期,工作人員在濕地內分三次投放5000公斤小魚苗。『今年的繁殖幼鳥數比去年明顯增多,東方白鸛繁殖了202巢526只幼鳥。』
?這是生態監測中心實時監測的東方白鸛育雛畫面。(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供圖)
從白茫茫的鹽鹼地變成候鳥棲息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對這些年保護區生態修復和保護工作的肯定。申遺成功不是目的,而是保護的新起點。
保護區黨工委副書記李興傑表示,保護區將科學利用『河海交匯、新生濕地、野生鳥類』三大資源,深入挖掘黃河口生態文化內涵,廣泛開展科普教育、生態文明教學等活動。抓緊謀劃創建黃河口國家公園,圍繞世界自然遺產等『生態名片』融合發展,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樣板。(記者宋佳、馮子雄、袁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