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龍江時間  >  本網原創

75年的黑土印跡?中國一重:在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康莊大道上闊步前行

時間:2024-10-04 11:26: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霍梟涵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3次親臨黑龍江考察調研,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為龍江高質量發展擘畫藍圖,為新時代東北振興指引方向。東北網策劃系列采訪《75年的黑土印跡》,走地市、訪工廠、進高校,通過融媒報道,深入采訪各行業75年來不斷攻克技術壁壘,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變化,展現黑龍江人攻堅克難、拼搏進取、勇於創新的精神和科研成果,奮力開創黑龍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東北網10月4日訊(記者 霍梟涵)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百廢待興,工業基礎薄弱。1954年9月,作為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156項國家重點工程項目之一,中國一重正式開工建設。70年來,一代代一重人堅守初心、踐行使命,以黨中央號令為指引,以發展壯大民族裝備工業為己任,投身制造強國、產業報國壯麗征程,見證了我國民族裝備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向強的發展歷程,參與書寫了我國重型裝備發展史的榮耀篇章。

由中國一重研制的精加工後百萬千瓦核電常規島整鍛低壓轉子。

  鏖戰荒原 艱苦創業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一重鏖戰荒原、艱苦創業,伴隨著共和國鏗鏘豪邁的步伐砥礪前行。

  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肩負黨和國家的重托,懷揣著『為祖國爭光、為中華民族爭氣』的使命感和榮譽感,在極其艱苦和困難的條件下,在千裡平疇的松嫩平原上,用大業開基的打樁轟鳴驚醒了沈寂已久的莽原漁火。

  從一紙藍圖到開工報捷,從原始蒼涼的莽莽荒原到雄偉壯觀的十裡重機城,用短短3年多時間,完成114個工程項目、58.5萬平方米建築、5046臺套設備的建設任務,建起了當時規模最大、設計最合理、裝備最先進的重型機器廠。中國一重按照邊基建、邊准備、邊生產的『三邊』方針,成功生產出我國第一臺1150毫米初軋機、第一臺1.25萬噸自由鍛造水壓機,完成國內首套中鋁2800毫米鋁板冷、熱軋機和3萬噸模鍛水壓機的自主設計和制造任務。此後,成功研制水下及水面重大國防裝備,我國第一套1700毫米冷熱軋機、第一臺3500噸雙點壓力機等一批大型成套產品陸續出產,有效滿足了當時國家鋼鐵、汽車、煤炭等行業發展和國防建設急需。

  第一代一重人以艱苦卓絕的奮斗精神支持國家發展,徹底結束了我國不能生產成套重型裝備的歷史。

由中國一重制造的全球首臺『華龍一號』核反應堆壓力容器。

  解放思想 銳意進取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一重解放思想、銳意進取,開啟了老國企搏擊市場的嶄新篇章。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國一重積極投身市場經濟大潮,主動應對市場挑戰,不斷改進管理、提高質量。加快推進公司化、集團化改革,組建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建設棉花島出海口基地,將設計研究院整體布局到大連,成立天津重型裝備工程研發中心,在濱海新區建設制造基地,完成了從龍江到沿海的產業布局調整,實現了公司整體上市,企業規模和綜合實力得到大幅提昇。積極參與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引進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開展聯合設計,深化自主研發,完成了寶鋼二期2050毫米熱帶鋼連軋機項目,葛洲壩二期『330工程』大軸交付使用,三峽水輪機轉輪葉片實現批量化生產,機械壓力機、加氫反應器、核島主設備等一批新型成套裝備相繼問世,有效提高了企業整體設計制造及管理水平。持續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巴基斯坦恰希瑪核電工程關鍵設備發運出廠,推動我國成為當時極少數能生產核電關鍵設備的國家。以中石化400噸鍛焊熱壁加氫反應器、鞍鋼1780毫米寬帶鋼冷軋機生產線和1.5萬噸自由鍛造水壓機為代表的『三大產品』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自主創新成果集中湧現。

  第二代一重人以銳意進取的奮斗精神,有力推進了我國成套重型裝備國產化自主化發展的歷史進程。

中國一重。

  守正創新 奮楫篤行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一重守正創新、奮楫篤行,堅定向著高質量發展邁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一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別是總書記兩次視察中國一重重要指示精神,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加強頂層設計和總體謀劃,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重要作用充分發揮。

中國一重自主設計制造的15000噸自由鍛造水壓機。

  中國一重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優化治理結構,健全管理體系,調整功能定位,三項制度改革持續深化,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實施差異化績效考核,構建研產供銷服一體化體系布局,現代化治理能力有效提昇,改革活力持續釋放。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服務國家重大攻關任務,牽頭建設國家級創新平臺,突破『卡脖子』技術難題,『示范快堆』『國和一號』『華龍一號』『玲龍一號』等核島主設備實現國產化,3000噸級漿態床鍛焊加氫反應器等多項裝備刷新世界制造紀錄。科學打造大型鑄鍛鋼制造基地,具備一次提供鋼水900噸,最大鋼錠715噸、最大鑄鋼件780噸、最大鍛件400噸的世界極端制造能力。持續優化產業布局,創新央地合作模式,長三角高品質鑄鍛新品基地和酒泉西北產業基地相繼建設投產,風電產業體系初步構建,確立了『13691』發展戰略,企業發展格局日臻完善。

  新時代一重人以攻堅克難的奮斗精神,打破了核心關鍵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困境,推動實現了我國成套重型裝備從『跟跑』到『並跑』『領跑』的歷史跨越。

中國一重成功鍛造世界范圍內最大的715噸鋼錠。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兩次視察中國一重,贊譽中國一重是『中國制造業的第一重地』。70年來,中國一重聽黨指揮、跟黨奮斗,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鍛造了一支信念堅定、技藝精湛的科技人纔和產業工人隊伍,樹立了『以一為重,永爭第一』的精神標識。70年來,中國一重與祖國共進、與時代同行,始終站在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自主化最前沿,累計為國民經濟建設提供機械產品600餘萬噸、開發研制新產品435項、填補國內工業產品技術空白534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185項,其中一等獎9項,葛洲壩項目、『示范快堆』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今天的中國一重已經發展成為全球核島裝備制造的引領者,世界最大『雙超』石化鍛焊加氫反應器極限制造技術的領導者,冶金企業全流程設備供應商和國防裝備的重要供應商,正闊步走在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康莊大道上。

  中國一重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鵬表示,站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中國一重集團將繼續深化改革、爭創一流,團結奮斗、開創未來,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加快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以『國之重器、捨我其誰』的擔當,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展現更大作為、貢獻更大力量。

責任編輯: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