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熱點聚焦

文化中國行·國寶畫重點|麥積山石窟:一座山崖絕壁之上的『博物館』

時間:2024-10-07 14:39:46  來源:新華社  作者:

  地處甘肅省天水市的麥積山石窟,與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並稱我國四大石窟。形如麥垛的山體之上,窟龕如同蜂窩般密密地分布在絕壁之上。

  國慶假期,麥積山秋色絢爛、雲海彌漫,石窟游熱度不斷攀昇,盡管單日限定游客8100人,仍有眾多游客慕名前來,景區門票連續多日提前售罄。截至10月5日,麥積山景區國慶假期已接待游客約6.56萬人次。

  自十六國時期始,麥積山石窟開窟造像歷經千餘年不斷。沿著凌空飛架的棧道蜿蜒而上,猶如攀緣九霄。千姿百態的造像、總面積約一千平方米的壁畫以及精雕細琢的仿木崖閣建築等文物遺跡依次在眼前流轉。

  【奇】

  麥積煙雨是『秦州八景』之首。秦州是天水的古稱。登麥積山遠眺,只見重巒疊嶂,滿目蒼翠中,自然景觀與文化遺產完美融合,恰如一幅山水畫。

  【偉】

  陡峭的崖壁之上,諸多仿木崖閣建築十分精巧。這種將石窟與中國傳統建築形式相結合的仿木構建築組合,展現了古人的精巧技藝。麥積山現存的9座仿木崖閣建築,開鑿於北魏至初唐時期,是研究這一時期中國古代建築結構演變的珍貴遺存。

  開鑿於北周時期的第4窟,面闊31.40米、進深4.10米、廊高8.65米,為單檐廡殿頂、前廊後室結構,後室並列7個佛龕,龕內柱、梁等建築構件均以浮雕表現,是麥積山石窟最為宏偉壯觀的一個洞窟,規模宏大,雕刻精美,展示出北周時期大型宮殿建築的真實樣貌。

  【精】

  麥積山石窟素有『東方雕塑陳列館』的美譽。麥積山石窟造像以泥塑為主,或魁偉雄健、或俊秀清朗、或圓潤飽滿……其演變發展不僅保存了千餘年來中西文化交流交融的印記,也體現了南北朝以來北方彩塑藝術完整發展的歷史進程。

  開鑿於後秦時期的第78窟主佛

  是麥積山石窟中中西文化藝術融合的典型造像之一

  佛像高約3米

  面形方圓、寬肩闊胸

  豐滿的身軀和薄衣貼體的造型

  犍陀羅風格與中原審美特征兼具

  開鑿於北魏時期的第147窟正壁主佛

  面相清瘦、雙目細長

  佛像手部部分殘損

  腳從蓮花瓣形的層層衣擺中露出

  極具美感

  是麥積山石窟中

  體現秀骨清像與褒衣博帶特征相結合的經典造像

  西魏第123窟共有9身造像

  是麥積山石窟中西魏造像保存較完整的窟龕之一

  與北魏相比

  西魏造像服飾呈現出更加立體、飄逸、靈動的特點

  尤其是窟門兩側的男童女童像

  面相渾圓、天真爛漫

  富有濃郁的生活意趣

  【巧】

  來自麥積山石窟的『東方微笑』,讓無數游客為之駐足動容。其所展現的精神狀態,是對中華民族內斂、含蓄、善良、友善等優秀品質的集中展示,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北魏第133窟中的小沙彌造像身高不足1米

  笑瞇瞇地靜佇在洞窟一角

  彎彎的眉頭和嘴角

  掩不住他內心的喜悅

  笑容如此無邪清澈

  令人對生活充滿憧憬與期盼

  北魏第121窟的脅侍菩薩和弟子

  細瞇雙眼、雙肩輕靠

  嘴角有藏不住的笑意

  兩人的神態猶如在『竊竊私語』

  古代藝術家將此畫面定格

  成為這裡獨特的風景

  西魏第44窟正壁主佛容貌端莊秀潤

  峨眉鳳眼、嘴角微揚

  微微俯視、和藹可親

  給人一種內斂含蓄和溫柔寧靜之感

  有『東方美人』之美譽

  是西魏時期造像的代表作

  麥積山石窟,正是一座建造於山崖絕壁之上的『博物館』。

  千餘年來,中華文明的守正與創新、中西文化的交匯與互動,都在這裡定格。

  自然與人文,各美其美,於高山之上,美美與共。

  策劃:胡國香

  記者:何問

  設計:聶毅

  統籌:陳倩 王宇軒

  學術指導: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副所長張銘

  文物圖片來源: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

責任編輯: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