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龍江時間  >  看龍江

為了共和國的榮耀|科教興國 人纔興邦

時間:2024-10-08 07:48: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纔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纔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特別報道《為了共和國的榮耀》,來看黑龍江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目標和戰略任務,努力培養造就更多戰略科學家和高科技人纔,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龍江貢獻。

  在哈爾濱,有這樣一處場所,不是景點,卻成了游客打卡熱門地,它就是被譽為中國航天第一校的哈爾濱工業大學。『規格嚴格功夫到家』凝縮了百年哈工大的精神內涵。新中國成立之初,人纔緊缺。哈爾濱工業大學,臨危受命,承擔起了國家人纔培養的重任。

  他們組建了一支800多人,平均年齡只有27.5歲的教師隊伍,在十幾年的時間裡,創辦了24個新專業,建成了以機電、電氣、土木、工程經濟等為主的專業教學體系,為國家工業化建設解決了『燃眉之急』。他們被譽為哈工大『八百壯士』。

  馬祖光院士是我國光學界著名專家,也是哈工大『八百壯士』傑出的代表之一。這陳舊斑駁的老式座椅,伴隨了他伏案科研的大半生時光;這張特殊的展簽,記錄著他逝世前幾個月,繁忙的工作日程。他說,『我們越是困難,越是要使出最大的力量建設好自己的國家』。

  正是發自心底對祖國最朴素的愛,激勵著哈工大『八百壯士』不斷科研攻關。在這裡,先後誕生了中國第一臺會下棋能說話的計算機、第一臺弧焊機器人和點焊機器人;發射了中國第一顆由高校牽頭自主研制的小衛星等。

  同樣是哈工大『八百壯士』傑出代表的劉永坦院士,帶領團隊在荒蕪的海灘展開實驗,研制的新體制雷達橫空出世,築牢了祖國『海防長城』。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關鍵技術是買不來的,你乞求也乞求不來的,只能靠我們自力更生。理想跟情懷是最主要的,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能對國家有意義,我覺得這是對我最大的報酬。』

  這是一個個閃光的名字:秦裕琨院士,帶領課題組制造出我國首臺自然循環熱水鍋爐;沈世釗院士團隊,支持中國『天眼』成功『開眼』,讓浩瀚的太空中,永遠閃耀著一顆哈工大星。雷廷權院士,在國內率先開創了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俞大光、周長源等一代代哈工大人,為祖國做出的貢獻,如璀璨天河中的點點繁星,熠熠生輝,恆久奪目。

  在哈爾濱,還有這樣一所高校,它的下課鈴,是嘹亮的軍號聲。中國首個理工結合、覆蓋全面的水聲專業,我國首批水聲專業骨乾都從這裡誕生。

  這是當年已經88歲的楊士莪,最後一次堅持出海試驗的珍貴畫面。

  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楊士莪:『更好地抓緊這個時代,為了更好地滿足我們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不斷地努力。』

  2012年6月,蛟龍號在馬裡亞納海溝入水的現場,它創造了7062米的中國載人深潛紀錄。

  時隔九年,哈工程團隊自主研制的『悟空號』,再次挑戰馬裡亞納海溝深淵,成功下潛到海底10896米,創造了無人深潛的世界紀錄。

  樹高葉茂,系於根深。巍巍學府,苒苒風華。新一代哈工大『八百壯士』不斷破繭而出,哈軍工精神一代代薪火相傳。

  無數龍江科研工作者用一項項硬核技術支橕九天攬月、助力五洋捉鱉,不斷展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龍江擔當,牢牢托舉科技強國夢,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貢獻龍江力量!

責任編輯: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