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龍江時間  >  看龍江

文化中國行 | 哈夏音樂會:讓世界聽見哈爾濱的美好

時間:2024-10-09 07:40:2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哈爾濱不愧是「音樂之城」,「一言不合」就「吹拉彈唱」。』『哈爾濱出門即舞臺,處處聞歌聲。』『漫步街頭,與音樂不期而遇,這樣的場景屢見不鮮。』……今夏,哈爾濱居高不下的熱力值引得八方客來,逛吃逛玩時,穿越大街小巷的音樂,讓游人沈浸式感受到這座城市獨有的松弛與從容,隨手發個朋友圈或短視頻,寥寥數字記錄下哈爾濱之行的感受即成『爆款』。

  『音樂之城』、亞洲唯一,緣何花落哈爾濱?2010年,哈爾濱被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授予『音樂之城』榮譽時,聯合國副秘書長沙祖康接受記者采訪時一語道破:授予中國哈爾濱為『Music City』,是因為哈爾濱這座城市具有百年的音樂傳承歷史,音樂是哈爾濱這座城市的固化品牌,更是因為哈爾濱有百年的交響樂團、有在中國堅持最久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

  沙祖康所言的中國堅持最久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到底久到何時?百度輸入『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字樣,從各類文字介紹中均可尋得答案:36屆、63載。走進位於松花江北岸的哈爾濱音樂博物館、『網紅大雪人』棲身之所群力音樂公園,一塊塊展板、一張張老照片,直觀地記錄著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的前世今生。

  傅庚辰、李雙江、滕矢初、金鐵霖、劉錫津、傅海燕、牟玄甫、常靜、李健、崔恕、劉和剛……200餘位從黑土地上走出去的作曲家、歌唱家、指揮家、演奏家,幾乎佔了中國音樂界的半壁江山。

  『哈夏』不僅發現和培養了一批批本地音樂人纔,還是優秀作品的誕生地。《烏蘇裡船歌》《太陽島上》《漫步哈爾濱》……許多人們熟知的作品也都是從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的舞臺傳出並蜚聲海內外,傳唱至今。

  哈爾濱音樂博物館館長苗笛娓娓訴說著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的誕生故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國家遭受了三年嚴重的自然災害,為鼓舞大家士氣,哈爾濱市委市政府組織開展了大規模的群眾歌詠活動,1958年?1960年的『群眾歌詠活動』高潮迭起,僅1960年參加歌詠活動的人數就達22萬人次。1961年年初,哈爾濱市委宣傳部及哈市音樂界負責人牛乃文、章子岡、沙青、馬楠、唐乃智等關於舉辦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的報告初步形成。同年3月8日,初到哈爾濱工作的著名歌唱家張權帶來了維也納音樂節和布拉格之春等國際音樂盛會的信息,並建議召開哈爾濱之夏音樂會。此建議與哈爾濱市委市政府想法不謀而合,哈爾濱之夏音樂會應運而生,從此它有了一個親切的昵稱『哈夏』。

  首屆『哈夏』於1961年7月5日晚在哈爾濱青年宮揭幕。當晚,在哈爾濱鐵路文化宮貝殼劇場,哈爾濱歌舞團的男高音郭頌演唱了新近改編的東北民歌《新貨郎》,其圓潤、優美的音色令觀眾耳目一新,從此觀眾記住了郭頌這個名字。在張權、嚴仁明、王雙印、李高柔、丁順訓、金浪、周琪華、郝淑琴等著名歌唱家、演奏家的加持下,融合了『專業性+群眾性』高水准的『哈夏』,一炮打響。為此,第二屆『哈夏』,長春、沈陽主動加入『哈夏』大家庭。從1961年至1966年連續舉辦6屆,之後停辦12年。

  1979年,由東北三省共同主辦的第7屆『哈夏』音樂會再次隆重舉行。這屆『哈夏』是在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的第一年舉辦的,被稱為『點燃了全國音樂界解放思想的火炬』。從1994年的第22屆『哈夏』開始,每兩年舉辦一屆,突出專業性、提高性和交流性,兼顧群眾性和普及性,逐步把『哈夏』音樂會辦成全國性的音樂盛會。從1996年第23屆開始,『哈夏』音樂會成為由國家文化部和哈爾濱市政府共同舉辦的全國性音樂節,標志著『哈夏』音樂會已由地方性音樂活動變為國家級的音樂節。

  芳華60餘載,『哈夏』不僅發展成為國際知名的文化品牌,也成為名副其實的培養藝術人纔的搖籃、提高市民文化素養的舞臺、對外文化交流的紐帶,更成為世界了解哈爾濱、哈爾濱走向世界的窗口。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國際知名音樂賽事勛菲爾德弦樂比賽永久落戶哈爾濱,並納入『哈夏』框架內。薛蘇裡坦言,勛菲爾德弦樂比賽擴大了『哈夏』的內涵和外延,提昇了哈爾濱『音樂之城』的品牌價值,同時,這一國際音樂賽事也因加入『哈夏』而增加了大眾的關注度。

  在打造『中國的「哈夏」、世界的舞臺、人民的盛會』理念推動下,『哈夏』已經成為哈爾濱這座『音樂之城』最美的風景,最靚的名片。

責任編輯: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