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龍江的三大主糧作物中,大豆增產難度較大。今年,黑龍江持續實施大豆單產提昇三年工作方案,通過推廣新技術、打造高產攻關田等方式,確保大豆穩產豐產。
在佳木斯樺川縣的一塊大豆單產提昇百畝示范田,總示范面積450畝,田間有3臺大馬力收割機正在同時進行作業,它們將會對這裡的170畝大豆進行現場大面積實收測產。而與此同時,與之相鄰的另外一處普通田的地塊,也在進行收獲,兩塊田在耕種過程中除了所采取的技術措施不同之外,其它條件保持不變,他們的產量將會有怎樣的差距呢?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首席科學家王玉璽:『實測的產量是每公頃4002.9公斤,折合成畝產是266.9公斤。跟同等肥力的普通田地塊相比,大概有20%到30%的增產幅度。這個測產結果意味著我們的大面積提單產行動只要技術到位、品種到位,用同樣的土地生產出多30%的大豆,是非常有希望的。』
百畝示范田由繼成合作社耕作。春起,理事長王貴成還曾擔心,新技術帶不來好產量;秋後,大豆獲得了好收成,他一顆懸著的心終於落地了。
樺川縣新城鎮繼成合作社理事長王貴成:『農技專家給出了一套方案,在種的時候給我們指導,下多少播量,下多少斤種子,種多深,我們就照這個數據播種。今年就得到這麼好的產量,豐收了,種地也樂呵了。』
省農科院佳木斯分院院長丁俊傑:『從種到收全程精細耕作管理,前期的整地、中期的葉面營養、後期增加百粒重,這些措施的采取,使大豆單產穩產的同時,豐年有高產。』
近年來,省農科院通過大豆單產提昇示范田建設,創建500畝大豆公頃產量8000斤的高產栽培技術模式,為大豆產量的大面積提昇提供了廣泛的適用性。在佳木斯市興隆村的一處受低溫多雨天氣影響較大的地塊,今年由於采用了省農科院的高產栽培技術,每畝大豆打出了568斤的產量。
佳木斯郊區敖其鎮興隆村種植戶張金生:『當時瞅這十畝地就是白亮亮一片,水基本上沒過膝蓋了,我成天成宿在這抽水。農科院給我們拿的葉面肥,經過三次噴灑,苗就緩過來了,產量全追回來了,平均一畝地還比以前增產200斤。』
今年,黑龍江依托全國綠色高產高效行動示范縣項目,建設了23個大豆單產提昇整建制推進縣,共累計創建460個大豆『百畝攻關田』、115個大豆『千畝示范方』和63個糧油規模種植主體單產提昇示范縣項目。全省推廣大豆大壟密植栽培技術2789萬畝、大豆水肥一體化技術22.41萬畝。農情數據顯示:經初步核定,2024年黑龍江大豆平均單產為320斤左右,好於上年。截至10月9日,全省農作物已收獲9655.9萬畝,佔應收的41.3%。其中大豆收獲已超過應收面積的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