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熱點聚焦

主打『科技牌』 鹽鹼地裡稻花香 智慧農場裡滿滿都是科技范兒

時間:2024-10-11 08:25:18  來源:央視網  作者:

  央視網消息:秋收時節,吉林西部鹽鹼地的水稻又增產了!從寸草不生,到豐收高產,鹽鹼地飄出了稻花香。在這裡耕作的年輕人說,他們的智慧農場裡,滿滿都是科技范兒。

  這片上萬畝稻田的主人,是一批以90後為主的新農人。眼下,他們正忙著把田裡的水排乾淨,為即將到來的收割做准備。不同於以往人工開閘放水,今年,智能排灌系統上線,遠程遙控,閘門自動開關,還能實時監測土壤狀況。

  吉林省大安市智慧農場新農人沈強:智能系統可以監控我們田裡邊PH值的情況,會實時上傳到我們系統裡邊,如果PH值過高,排水系統就會打開,全是無人化,把這件事就乾了。

  沈強說得輕松,可為了這片鹽鹼地的水稻豐收,他們下了不少功夫:天上飛的植保無人機,地裡跑的無人農機,手中握著的物聯網大數據......加上播種、施肥、澆水、殺蟲、收割,全流程都實現了智能化。可是當初,在2019年他們打算來這兒種田時,村民並不看好。

  凹凸不平的鹽鹼地首先要標准化平整,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而他們面臨的更大挑戰,就是要降低土壤鹽鹼度。團隊嘗試了物理法、化學法、生物治理等10多種方法,經過反復比較,用有機硅新材料研發的改良劑,效果最明顯。

  吉林省大安市智慧農場新農人馮振南:加入有機硅,土壤和水瞬間分層,而且破除土壤板結,有利於水稻紮根生長和養分吸收。

  改良第二年,這片土地的鹽鹼度就由10降到8,基本達到了當地良田標准,水稻畝產超過了400公斤。這來之不易的收成,更堅定了這支年輕團隊科技種田的信心。隨著國家支持力度越來越大,他們又研發了鹽鹼地田間管理智慧系統,不僅生產效率提高了3倍多,水稻畝產也大幅提昇,今年有望突破600公斤。

  吉林省大安市海坨鄉三業村村民郭洪雨:大學生把這個地都種成功了。比我們以前種的產量高多了。

  吉林省大安市智慧農場負責人孟憲東:一部手機、一部電腦,一個人就能把田間智慧灌溉做好。通過新農人的加入,還有智慧農業的加持,未來種地是讓年輕人向往的行業,能乾、賺錢,有收入。

  用數據代替經驗,用設備代替人力。如今,吉林全省的670多萬畝鹽鹼地,已整治開發200多萬畝。從降低土壤鹽鹼度,到破除土壤返鹼難題;從能種稻、到逐年增產,鹽鹼地種糧技術越來越成熟。現在,農場團隊已由原來的十幾人發展到八十多人。

  吉林省大安市智慧農場新農人葛艷俊:想讓更多年輕人能看到,農業很科技,年輕人加入,共同再探索,再碰撞,這個行業會有更多的機會和發展。

責任編輯: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