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龍江時間  >  看龍江

標准化技術體系讓黑土持續煥新

時間:2024-10-12 07:25: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黑龍江日報訊 秋收前每天都去自家地頭溜達一圈是海倫市小軍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海軍每年的『保留節目』,通過查看作物長勢,推算下霜時間,隨時准備農機下地收獲。

  今年,楊海軍的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規模種植了1200多畝玉米和大豆,連年豐產豐收給了他十足的信心,而這份信心來源於被他掛在嘴邊的黑土地保護利用『龍江模式』。

  啥叫『龍江模式』?楊海軍聽了記者的問話後笑著掏出手機點開一張照片:畫面中,楊海軍站在一片翠綠的玉米地中間,右側的玉米植株與他個頭平齊,而左側的玉米植株堪堪及腰。

  『按理說相鄰地塊的玉米長勢差別不會如此大,但是我在右邊的地塊通過多年的秋整地將秸稈粉碎後還田,秸稈自然腐爛成了天然有機肥,再加上合理輪作、精心田間管理,莊稼肯定長得好。』別看楊海軍現在說得頭頭是道,曾幾何時,他也為黑土地肥力下降傷透了腦筋。

  『捏把泥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也發芽。這是過去的黑土地。由於過度耕作,原來松軟的黑土地變得板結、不吃水,糧食種在地裡就像進入「悶罐」。』楊海軍打了個形象的比方。

  2004年,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的韓曉增找到了楊海軍,由此開啟了雙方長達20年的黑土地保護利用合作試驗。在韓曉增眼中,長期處在傳統耕作模式下的黑土地像一個亞健康的小伙子:『乾了很多活,消耗了大量體力,卻好幾天沒吃飯,身體有點吃不消,面黃肌瘦。』

  既然黑土地『病了』,那就要找准病灶、對癥下藥。韓曉增團隊摸索出一套『藥方』——肥沃耕層構建技術,通過秋整地將玉米秸稈粉碎後深混還田,在打破犁底層的同時,起到梯次加深耕作層、厚沃增肥的效果。同時配合玉米大豆高效輪作,楊海軍的300畝玉米每畝增產81.6公斤,300畝大豆每畝增產18公斤。而楊海軍僅僅是黑土地保護利用『龍江模式』的眾多受益者之一。

  2021年,韓曉增基於自身多年研究和對團隊研究成果的凝練,首次提出創建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龍江模式』。

  韓曉增介紹,『龍江模式』由四個模式組成:適用松嫩平原中東部和三江平原草甸土區的秸稈翻埋還田——黑土層保育模式;針對風蝕水蝕土壤、薄層黑土、暗棕壤等中低產田的秸稈碎混還田——黑土層培育模式;針對松嫩平原西部風沙、乾旱、鹽鹼等問題的四免一松保護性耕作模式;針對坡耕地排水水流落差大、能量高特征的坡耕地蓄排一體化控蝕培肥模式。

  『耕地治理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龍江模式」還需各方合力,堅持用地養地相結合,久久為功。』如今,韓曉增將科研接力棒交接給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鄒文秀,『龍江模式』得到持續地煥新迭代。

  鄒文秀團隊針對松嫩平原北部低溫冷涼、土壤質地黏重,限制作物播種和出苗的關鍵問題建立了標准化示范區,提出完善的『龍江模式』標准化技術體系,入選我省主推技術,在39個重點縣推廣應用。此外東北黑土區有機物料深混還田構建肥沃耕層技術還入選農業農村部主推技術。

責任編輯: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