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龍江時間  >  看龍江

187項成果榮獲2023年度黑龍江省科學技術獎 科技創新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原動力

時間:2024-10-12 08:14: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采用『集塊裝配式建築綠色低碳技術』建成的保障房小區。

  建龍公司自主研制的深井、超深井用石油管在油田實現應用。

  黑龍江綏芬河貝加爾木業采用豆膠的膠合板產品。

  寒地電網靈活性資源虛擬電廠管控系統,釋放系統調節能力。

  多抗高產優質大豆新品種黑農84。

  超低能耗、裝配式建築宿捨樓。本版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編者按

  這是褒獎創新的榮耀時刻。

  9日,全省科技大會、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哈爾濱隆重召開。會上宣讀了《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於2023年度黑龍江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共有187項成果榮獲2023年度黑龍江省科學技術獎。

  近日,記者采訪了多項獲獎成果及團隊負責人。他們勇闖『無人區』,開創新路徑,從無到有,從單一技術到技術體系,從新產品到新產業,為我省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了原動力,為建設靠創新進、靠創新強、靠創新勝的創新龍江『添柴加薪』。

  『數』看亮點

  2023年度省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187項成果

  其中企業牽頭完成41項,佔比21.58%,同比增長50.48%;

  364家企事業單位獲獎,其中企業189家;

  為促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首設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獎,20項成果獲此殊榮;

  獲獎項目共取得各類知識產權3628項,其中發明專利2081項、各類標准191項;

  獲獎項目近三年累計取得直接經濟效益318.9億元。

  『集塊裝配』建造綠色好房子

  能否用更短的時間,更少的人力和成本,消耗更少的資源和能源,建設更安全更舒適更耐久的建築?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建設人民滿意的『好房子』。歷經30餘年的創新與實踐,哈爾濱工業大學王鳳來教授團隊覓得了『金鑰匙』,這就是2023年度省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獎一等獎成果『集塊裝配式建築綠色低碳技術體系與產業』。

  王鳳來介紹,『在「雙碳」背景下,團隊直面行業之痛,通過學科交叉,融合創新,首創配筋砌體剪力牆裝配化建造、局部疊合空心板連續受力樓蓋、剛-柔連接抗震填充牆和「呼吸式」夾心保溫裝飾一體化圍護牆四大核心技術,形成了原創性、顛覆性技術體系,打造了礦山、建材、建造與建築技術高度融合的綠色低碳產業鏈。』

  『使砌體強度提高6倍,提高了承載力,樓蓋減重大於20%,減小了地震力;與混凝土結構體系相比,節省配筋30%,縮短工期20%,降低造價15%;建立國內最大的建築碳排放因子數據庫,支橕建築全過程降碳超110kg/m^2。』王鳳來向記者細數這項成果的諸多優勢。

  為推動好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王鳳來成立了哈爾濱達城綠色建築股份有限公司。從1999年在哈爾濱建成第一棟13層板式住宅樓,到如今的旅游小鎮、教學樓、宿捨樓、辦公樓等,應用這項技術在黑龍江已累計建成各類建築超過1200萬平方米,技術和成本優勢不斷得到社會認可。

  該成果入選住建部2024年可復制可推廣技術和產業目錄,廣泛適用於國內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綠色低碳城鄉建設,適合量大面廣的民生工程,有利於消除建築病害和提高建築防災減災能力,為發展建材和建築產業融合創新的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技術支橕。

  開闢全新高品質無縫管制造之路

  兩年前,當大慶油田頁岩氣開發用的石油管材順利下井應用,研發人員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這是黑龍江建龍鋼鐵有限公司使用全新制造方法生產的管材,終於得到油氣用戶的認可。

  如今,油套管產品已實現『四桶油』全覆蓋,成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延長油田合格供應商。產品依托的『釩鈦磁鐵礦轉爐雙聯制程的高品質無縫鋼管關鍵技術』成果轉化及推廣獲得2023年度黑龍江省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獎一等獎。

  這是一條不同尋常的研發路。

  建龍公司總工程師王前回憶:黑龍江鐵礦資源儲量雖然豐富,但其品位滿足不了制造高品質無縫管的需求,公司最初只能使用高價的進口鐵礦石,這不但增加生產成本,還限制了原料供應周期。

  研發人員開始思考:省內及周邊有多個釩鈦磁鐵礦,可以嘗試替代進口鐵礦。

  但是,使用釩鈦將面臨冶煉過程復雜、釩資源利用率低等難題。

  『當初大家心裡都沒有底,但為了扭轉原料受制於人的不利局面,大家橫下一條心,要走一條全新的路。』王前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技術人員經過不分晝夜的技術攻關,終於形成了提釩半鋼純淨化的工藝訣竅,打通了釩鈦產業與鋼管制造之間的壁壘,打破了無縫管制造對國外高品位鐵礦石的過度依賴。同時,創新性提出了殘釩綠色再利用在線常化技術,實現了行業的綠色轉型昇級。

  面臨未來深地、深海等非常規油氣能源開發對無縫管材提出更加嚴苛的制造要求,公司加快產品結構優化昇級,連續蟬聯中石油國內鋼廠中標分配量、供貨量第一的業績,同時成為三一重工、徐工集團等國內知名裝備制造企業的合格供應商,並將技術成果復制推廣至同行業企業,實現了行業聯動昇級。

  無醛膠黏劑呵護人居環境

  我省榨油豆粕能用來生產高品質無醛膠黏劑?是的!運用『高性能豆粕基膠黏劑低成本化關鍵技術』生產的無醛人造板產品,已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杭州亞運會等重大場館工程以及家具制造、居室裝飾中廣泛應用,並出口到26個國家和地區,為解決人居環境甲醛污染問題、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重大貢獻。日前,創制該項技術的東北林業大學高振華教授團隊獲得了2023年度黑龍江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高振華介紹,面向人造板無醛化制造的重大產業需求,2012年,東北林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浙江昇華雲峰莫乾山研究院和浙江衢州博藍裝飾材料有限公司組建了『產學研』聯合研發團隊。從『降低豆粕粉成本』『降低交聯樹脂成本』 『交聯樹脂-豆粕粉協同降成本』等方面,系統開展豆粕基膠黏劑高性能化與低成本化的基礎理論研究、關鍵技術創新、新產品開發和產業化應用。

  歷時10餘年,團隊率先提出了大豆蛋白膠黏劑協同增效新理論,發明以高溫豆粕粉為主要原料的高性能豆粕基膠黏劑系列低成本化制造關鍵技術,攻克了大豆蛋白膠黏劑成本明顯高於?醛樹脂、膠接不耐沸水的瓶頸問題,實現了大規模工業化生產應用。

  項目授權發明專利33件,建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豆粕基膠黏劑低成本化制造與應用技術體系。通過技術轉讓、技術合作等方式,該技術成果在黑龍江、浙江、江蘇等地的100多家人造板企業推廣應用。近三年,主要應用企業生產無醛人造板276多萬立方米,新增產值95.8億元,創匯1.1億美元。有力推動了人造板產業技術進步與綠色高質量發展,促進了黑龍江生物經濟發展,服務了『健康中國』『雙碳』、綠色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

  新技術助寒地電網低碳運行

  增加140萬千瓦的電網調節能力,相當於新建兩臺大型火電機組的功率;

  為我省節省燃煤73.3萬噸,降碳超200萬噸,相當於30萬個中國家庭的年碳排總量;

  將過載風險降低14.23%,有效增強了電力系統的穩定性……

  這些顯著成果均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學院徐英教授團隊榮獲的2023年度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成果『高寒地區電力系統低碳靈活運行關鍵技術及應用』。

  『與非寒冷地區相比,高寒地區電力系統的顯著特點是火電廠兼具供熱任務,這種「以熱定電」的需求限制了火電機組的電力調節能力,導致系統調控不足,波動性新能源難以並網,風電資源浪費嚴重。』徐英介紹。為此,團隊提出了高寒地區電力系統低碳靈活運行的關鍵技術,在分布式靈活性資源聚合控制、寒地電網能源-環境協同調控、需求側調節能力長效激勵等方面取得了系統性和原創性成果。

  『團隊研制的面向寒地電網多類型調控需求的靈活性資源虛擬電廠運營管控系統平臺,在黑龍江、吉林、內蒙古等地的35個虛擬電廠、綜合能源服務商、負荷聚合商,以及光儲充荷一體化園區等區域型能源管理系統中成功部署並運行。』徐英如數家珍地介紹,『團隊研發的首套能源-環境協同驅動的高寒地區電力系統低碳靈活調控系統平臺,經在省級電網中調控實踐,累計實現新能源減棄增發34.05億千瓦時。』

  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組織的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該項目有效提昇了寒地電網運行靈活性,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顯著,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打造5個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本項目成果將持續服務於巨量新能源的消納利用,具有顯著的長期效益。』徐英表示。

  育良種強『芯片』

  良種是農業生產的『芯片』。在此次省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中,有一批農業領域項目與品種選育相關。

  『豬糧安天下。』對於普通農民來說,只要豬吃得好,長得快,不生病,就能賣上好價錢。但對於國家生豬技術創新中心東北中心主任、省農科院畜牧專家劉娣研究員來說,養豬,可是一門技術活。從課堂到實驗室再到養豬場,劉娣一路探尋著民豬的遺傳密碼,培育優質中國豬種。她帶領團隊完成的『龍民黑豬培育及配套養殖技術研發』成果斬獲2023年度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該成果首次采用多組學技術系統揭示民豬抗寒和優異肉質特性的遺傳機制,歷經16年培育的『龍民黑豬』通過國家新品種(配套系)審定,是國際首個以民豬為素材的配套系,一舉填補了我省生豬育種40年的空白,在我國培育豬種中肉品質主要指標名列前茅。已在包括我省在內的十多個省份推廣,為豬種資源保護利用、鄉村振興以及老百姓餐桌能有好吃的豬肉作出了貢獻。

  從『靠天吃飯』到『知天而作』,良種一粒重千鈞。省農科院大豆研究所劉鑫磊研究員領銜的『多抗高產優質大豆新品種黑農84的選育與推廣』項目摘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談及獲獎,他說,『這是我們團隊四代大豆人共同的成就。在重復枯燥的育種工作中,只有萬分之三到萬分之五的概率能育出一個良種,期間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一代又一代育種人的接續前行。』

  種業一頭連著國家戰略,一頭連著百姓生活。『寒地早粳糯稻新品種「龍粳57」的選育與產業化』成果獲得省科技成果轉化獎二等獎。獲獎團隊負責人、省農科院研究員張雲江介紹,『「龍粳57」自審定以來累計推廣面積837.29萬畝,增收稻谷2.4億公斤,增加效益8.5億元,為早熟稻區糯稻產業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橕,推動了地方經濟發展。』

  記者手記

  人們常說,十年磨一劍。而在采訪中記者發現,每一個備受關注的獎項背後,都是科研團隊超十年如一日的艱辛付出。

  捧回2023年度省科技成果轉化獎一等獎的哈工大王鳳來教授團隊,深耕綠色低碳建築技術已有30餘年。『我們研究的第一代技術曾獲得2009年度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此次獲獎的是第二代技術,還儲備了第三代技術。』王鳳來告訴記者。

  擇一事,終一生,是許多科研工作者的真實寫照。

  『黑河52』從播種到成熟需要110多天,而從試驗田到省科技進步獎領獎臺,省農科院黑河分院張雷研究員和團隊足足走了21年。為解決黑河地區無霜期短,生產潛力較低,較短的生育期和高產之間的矛盾,他們與農民為伴,與大豆為友,在烈日寒風中,日復一日地觀察、記錄和實驗,終結碩果。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獲得省自然科學獎特等獎的哈工大段廣仁院士說,『提出重大原創性理論、做出原創性發現,要勇於面對挑戰和質疑,錨定方向不放松。』正是因為這樣的堅持不懈,他最初提出『全驅系統理論』時的很多質疑者和反對者,如今已加入該理論的研究行列。

  敢為人先、攻堅克難、奮力突破、勇攀高峰,待到頂峰相見,科技成果必將推動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

責任編輯: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