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龍江時間  >  看龍江

育良種 推良法 保『飯碗』 築糧倉

時間:2024-10-16 08:25: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體系專家在實驗室。

及時聽取農民反饋意見。

水稻體系首席專家聶守軍帶隊在撫遠市玖成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調研。

聶守軍主持開展黑龍江省水稻產業技術體系田間觀摩會。

  黑龍江日報訊 黑龍江省水稻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協同創新推廣體系(下簡稱水稻體系)成立以來,以優質良種選育、高效栽培、『兩頭兩尾』等強化大聯合、大協同、大攻關,破解制約產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瓶頸,強化科技助農為中心開展各項工作。體系專家以優異種質資源和現有優良水稻品種為基礎材料,利用創建的寒地生物育種技術體系,聚合水稻優異功能基因,實現育種後代優異性狀的集成與累加,審定水稻品種319個,年推廣面積超全省水稻種植面積的2/3。其中『松粳28』為國標一級米品種;『綏粳18』『綏粳27』『綏梗28』先後成為我國常規水稻單年推廣面積前十大品種。

  據介紹,截至目前,水稻體系專家各類成果、技術累計轉化金額超1億元。轉化的品種、技術有效服務於我省水稻產業種業、種植、加工等各領域,帶動企業增效超5億元。相關研究獲得水稻新品種權46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8項、實用新型專利41項;獲得計算機軟件著作權17項。制定國家標准1項、行業標准2項、黑龍江省地方標准5項、市地方標准11項。發表論文84篇,其中SCI文章52篇。出版著作11部。相關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黑龍江省科學技術發明一等獎2項;省科技進步類一等獎4項、二等獎7項、三等獎1項;省專利金獎1項;省十項現代農業新技術新成果獎1項。省農墾總局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中國農學會青年科技獎1項;省青年科技獎1項;農業農村部豐收獎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

  集智攻關助增產

  在水稻種質資源的創新與利用方面,水稻體系組織專家累計牽頭156項農業科技領域技術難題攻關任務,與各地市農業農村局做好聯系對接,針對每一個關鍵技術,組建一個技術攻關小組,明確技術路線和攻關措施,打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裡』。

  為了保障水稻生產綠色高效,專家們集成組裝秸稈還田、肥水互作、兩封一補動態精准施藥技術、水稻直播等多個綠色高效技術,突破了多項制約病蟲害防控、輕簡化栽培、農業節本增效的關鍵性瓶頸。形成多個國家行業標准、地方標准,多項技術被遴選為我省農業主推技術。他們依托各推廣服務站、示范園區等資源,將多個品種與輕簡、高效栽培技術、加工技術集成示范、推廣。每年核心示范面積超過20萬畝,輻射帶動面積超過3000萬畝。

  今年春天低溫,夏季雨水又大,為了抵御不利天氣影響,專家們依托各大媒體、網站、體系公眾號適時發布預警信息並制定預案,發布《水稻防災減災技術措施》《水稻備春耕生產建議》《稻瘟病等病蟲害的預防及防治建議》《水稻中後期田間管理技術》等多項水稻生產技術、應急措施。在關鍵農時組織專家開展技術指導,幫助種植戶解決實際困難,落實減災增產關鍵技術,推進科學抗災。

  獨闢蹊徑助加工

  為了破解稻米加工過程中出品率低、儲藏期短、耗能高、加工技術單一等多個嚴重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性瓶頸,水稻體系專家們獨闢蹊徑,研發的『一種發芽糙米易煮米的加工方法』獲黑龍江省專利獎金獎;開發的一種提高黑米酒花青素的方法,可提高黑米酒中花青素含量,並提高發酵速率和出酒率。該技術每公斤黑米可以發酵產出1.3昇的黑米酒,且與乾紅葡萄酒的風味和口感極為相近,按照GB/T 15037-2006葡萄酒進行檢測,增加了甲醇和總酸的檢測,通過分析發現,本技術制備的黑米酒,酒精度顯著高於某些品牌葡萄酒,具有更低的甲醇含量和還原糖含量,綜合品質不亞於葡萄酒。

  全力以赴助振興

  每年通過對全省水稻產業水稻發展情況進行深入調研及相關專家諮詢,水稻體系專家形成多份水稻產業年度形勢分析報告。報告從我省水稻生產、供求、質量安全監測、收購等方面對我省水稻市場行情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將我省水稻產業在種業、種植技術、社會服務專業化程度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並為此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對實現我省現代農業振興計劃,大力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具有指導意義。

  同時,專家們還深入富裕縣、樺川縣、樺南縣、同江市、撫遠市開展科技扶貧工作。從水稻品種選擇、稻米加工、稻米品牌建設等方面進行全面指導,完善產業扶貧規劃。組織專家到對接的縣(市、區)進行現場指導300餘次,解決關鍵共性問題28個。采用線上線下並重,打造『互聯網+實地』立體科技培訓模式,開展各類培訓累計150次,累計培訓超2萬人。在綏化市、齊齊哈爾市、哈爾濱市、佳木斯市以及所屬各縣組織現場觀摩17次。

  此外,水稻體系積極參加、認真落實農業農村廳各項產業技術服務。如備春耕工作、『抗低溫、促早熟、保秋收』技術指導服務工作、百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院校活動等。共計走訪394個鄉村,發放調查問卷284份,累計發放宣傳手冊、技術手冊2000餘冊,累計培訓65次,培訓人數3500餘人,累計解決生產技術難題547個。

責任編輯: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