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龍江時間  >  看龍江

科技加持食用菌 大國餐桌更豐盈

時間:2024-10-16 08:25: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耳農豐收。

滑菇栽培。

金耳栽培。

珊瑚猴頭盛夏出菇。

靈芝出芝。

榛蘑馴化栽培。

  

  黑龍江日報訊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意見》發布,明確提出要『發展壯大食用菌產業,開發食用菌食品』。黑龍江是食用菌產業大省,總產量居全國第三位,其中黑木耳產量幾乎佔了全國的半壁江山。我省黑木耳、猴頭菇、滑菇等食用菌產品質量上乘、營養豐富,在全國食用菌行業久負盛名……這些優質食用菌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和保障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作出了重要貢獻。這其中,黑龍江省食用菌產業技術協同創新推廣體系(以下稱省食用菌體系)功不可沒。

  省食用菌體系經省農業農村廳批准,於2019年11月組建啟動。啟動之初,就確定了『做大做強傳統木腐食用菌產業、引領推動新興草腐菌及珍稀食用菌產業』的工作目標,設計了兼顧『覆蓋全省區域、突出扶持草腐菌及珍稀食用菌品種、健全食用菌生產加工鏈條』等工作需求的體系架構,組織全省食用菌行業重點科研院校、農技推廣部門和大型生產企業(基地)的45位專家參與,並在牡丹江、哈爾濱、伊春和大興安嶺等主產區設置綜合技術示范園和技術推廣服務站。

  在完成食用菌產業技術推廣服務的基礎上,省食用菌體系針對產業突出問題,發揮體系團隊協同優勢,群策群力、集中優勢力量破解限制產業發展的難點問題。近5年來,在強化優勢品種高效栽培、孵育新興品種、拓展加工產品和發掘野生資源等方面取得較好進展,有力推動了我省食用菌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做強傳統優勢品種 提昇高質量供給能力

  黑木耳、猴頭菇、滑菇等是我省優勢食用菌品種。為進一步鞏固優勢,省食用菌體系重點在良種選育和栽培技術創新兩方面下功夫。省食用菌體系選育黑木耳良種2個,並有1項菌種發明專利『小孔單片黑木耳菌種』獲黑龍江省首屆專利獎銀獎。近年來,每年有5個~7個選育的黑木耳品種被列入黑龍江省優質高效農作物品種區劃布局,作為生產主導品種推廣,部分品種在山東、雲南、陝西、山西、甘肅等主產區應用並取得較好效果。

  省食用菌體系積極聯合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在我省的一崗(黑龍江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一站(黑龍江省農科院牡丹江分院),對我省的黑木耳栽培技術進行了系統創新研究,顯著提昇了規范化和精准化水平。技術成果不僅在省內,也在全國主產區落地開花。據不完全統計,我省有近千名技術能手在全國各地指導黑木耳菌包生產和出耳管理,推廣應用我省的先進生產技術,顯著提昇了當地黑木耳生產的整體水平。

  黑木耳優良品種和高效栽培技術結合,大幅度提昇了黑木耳單產水平和產品質量,有力支橕了黑木耳產業近年來栽培規模和綜合效益的協同增長,實現了優質食用菌產品的高質量供給。據調查統計,目前我省黑木耳最高單產已達到90克/袋,優質品率超過60%,栽培技術整體處於全國領先水平。

  孵化培育新興品種 優化產業產品結構

  省食用菌體系自組建之初就確立了『引領推動新興草腐菌及珍稀食用菌產業』的工作目標,一方面發動體系團隊力量自主創新研究,另一方面積極向國內先進團隊學習,引進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與我省資源和氣候條件相結合建立特色技術模式。以典型草腐食用菌大球蓋菇的引進推廣為例,在不斷優化體系育成良種和栽培技術的基礎上,省食用菌體系於2022年8月在訥河市聯合中國菌物學會召開『全國大球蓋菇產業技術交流會暨現場觀摩會』、2023年4月組織18名體系專家和團隊成員在華中農業大學進行為期一周的大球蓋菇栽培技術學習和實踐活動、2024年9月在蘿北縣組織召開了『水稻育秧棚二次利用栽培大球蓋菇技術交流和現場觀摩會』。通過這種『學習創新-實踐檢驗-總結交流』循環模式,紮實有效地推進了我省大球蓋菇栽培規模的持續增長,為豐富百姓餐桌、生物轉化利用秸稈和提高農民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其他品種方面支持創新探索,鼓勵開展珍稀品種自主選育、引進開發和示范栽培。崗位專家馬慶芳等申報省重點研發基金項目『利用等離子誘變技術選育適合北方栽培的珍稀伴生食用菌菌種及應用』獲得批准,積極開展金耳、羊肚菌等原創性研究,盡快形成特色專化技術和專用菌種。崗位專家莊磊等自主馴化選育的珊瑚猴頭品種,2024年8月在哈爾濱等地盛夏高溫期出菇獲得成功,不但讓廣大市民有了口福,也讓栽培戶收獲滿滿、鼓起了腰包。

  引領精深加工技術創新 提高產業綜合效益

  為全力推進食用菌產品精深加工技術創新和示范應用,省食用菌體系設置了產品保鮮加工協同創新崗位,配備了3位崗位專家,同時設立了2家綜合技術示范園。

  2024年,為更大力度推進食用菌精深加工產品研制和成果轉化落地,體系首席專家張介馳帶領食用菌加工企業的負責人,走訪多地食品開發機構和權威專家,探討研究食用菌加工產品發展的新趨勢和新思路;與企業負責人、行業管理部門負責人等共同參加一些高端展會,尋找商機。在大家的努力下,上海農科院食用菌所與尚志市達成協議,依托尚志市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原料渠道,促成該所食用菌加工科研成果落地轉化,並由省食用菌體系綜合技術示范園——黑龍江珍珠山綠色食品有限公司負責生產經營。這一合作,將有效促進我省食用菌產業與發達地區的合作,實現理念和資源多方位的優勢互補,助推我省食用菌加工產業的提檔昇級。

  發掘利用野生資源 拓展產業發展新空間

  省食用菌體系推動開展了我省野生食用菌調查鑒定,進一步理清我省野生食用菌存量家底,探索發掘我省野生食用菌資源的經濟價值。2024年8月和9月,省食用菌體系崗位專家馬銀鵬牽頭,對張廣纔嶺、長白山、小興安嶺等地區野生食藥用菌資源進行了調查和樣品采集,總計采集野生食藥用菌樣本500餘份,有助於進一步摸清我省野生食藥用菌種質資源情況。

  在省食用菌體系主持推動下,種質利用協同創新崗位已完成大興安嶺地區食用菌資源調查,建立毛尖蘑等野生食用菌種質資源觀測樣地,完成了毛尖蘑、榛蘑等野生食用菌品種馴化栽培和中試研究,啟動了野生冬蓀馴化栽培試驗、突破野生牛肝菌菌種液體培養關鍵性技術,形成了一套野生食用菌品種馴化栽培的技術體系。

  省食用菌體系首席專家張介馳表示,由於得天獨厚的冷涼氣候和資源優勢,我省食用菌栽培規模、產量、質量都居全國前列,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優質食用菌產品輸出基地。下一步,省食用菌體系將進一步發揮體系平臺的協同創新能力,著力解決影響產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助力我省由食用菌大省向食用菌強省的跨越式發展。

責任編輯: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