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在哈爾濱的早期傳播是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學術界、理論界對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如何有效傳播等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重點時期和重點地域,對馬克思主義在東北地區早期傳播的歷史研究相對有限。特別是對位於中東鐵路樞紐、地處馬克思主義傳播前沿陣地的哈爾濱,研究存在碎片化、零散化、片面化的現象。厘清這部分歷史,深化系統研究,深入研究中東鐵路與馬克思主義在哈爾濱的傳播,有助於全面了解歷史,分析中東鐵路的特殊地位以及哈爾濱在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中的貢獻;有助於總結歷史,更細致了解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的特點和規律;有助於觀照現實,為新時代背景下進一步發揮好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提供有益啟示,對進一步開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龍江實踐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通過中東鐵路在哈爾濱傳播的背景和歷史
馬克思主義早期傳入中國,主要有三個渠道:一是由日本傳入。即通過中國留日學者、學生、旅日資產階級志士傳入,在1919年前後達到高峰。二是由西歐傳入。即1920年前後,通過赴法勤工儉學的學生傳入。三是由俄國傳入。即1904年前後,特別是蘇俄對華第一次宣言公布及共產國際成立後,由俄國布爾什維克黨人自俄國通過中東鐵路傳入,俄國十月革命後成為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最主要的渠道。
(一)通過中東鐵路俄國工人在哈爾濱開始早期傳播
中東鐵路是沙俄侵略和掠奪中國的工具,同時也是俄國文化傳入中國的重要通道。1898年,自中東鐵路修建開始,大批的俄國工人便紛紛來到中國。據相關資料記載,僅在1899年至1900年兩年間,就有17萬產業工人在這條鐵路的各行業中做工。這些工人中有的是布爾什維克,他們在中國工人中積極傳播無產階級團結起來、八小時工作制等進步思想。
1903年7月,中東鐵路正式建成並通車。1905年11月,在哈爾濱的俄國布爾什維克組織——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哈爾濱工人團建立。『這個組織不僅對在該廠工作的300多名中國工人有很大影響,而且對松花江的航運工人和哈爾濱的面粉工人也有一定的影響』。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哈爾濱工人團負責人舒米雅茨基,當時化名『西林』,以車工(當時俗稱盤旋工)身份做掩護,在這裡秘密開展宣傳、鼓動活動。作為中東鐵路工人集聚地,中東鐵路哈爾濱臨時總工廠很快就成為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內部場域。
舒米雅茨基等布爾什維克黨人在哈爾濱的馬克思主義傳播,因傳播主體是共產主義者及中東鐵路工人,傳播客體是暴力革命理論,傳播方式屬『直播』——將馬克思主義理念貨真價實地在工人群眾中做直接的宣傳、鼓動,且立竿見影,極具目的性、實踐性、快速性,屬真正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實為在中國最早且名副其實的馬克思主義傳播。
(二)俄國十月革命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哈爾濱及中東鐵路的廣泛傳播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在中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幾乎沒隔夜便隨電波由俄國傳到哈爾濱。獲悉俄國無產階級奪取並掌握了政權,讓哈爾濱民眾特別是中東鐵路的中俄工人、護路隊的俄兵振奮無比。
1917年11月12日,在哈爾濱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發表了《告滿洲全體公民書》,號召東北地區的俄國僑民和中國工人支援俄國人民:『堅信彼得格勒工人士兵蘇維埃全俄代表大會的充分穩定,支持他們對資本家和地主前臨時政府的斗爭』。對此,哈爾濱的中俄工人和俄國護路隊士兵紛紛響應。11月16日,秋林洋行的中俄職工舉行罷工。11月20日,中東鐵路哈爾濱總工廠工人和俄國護路隊士兵召開大會,通過《承認蘇維埃政權的決議》。12月14日,哈爾濱俄國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根據蘇俄外交委員會復電,發布命令解除霍爾瓦特鐵路管理局局長職務。
1918年9月2日,為響應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支援正與西伯利亞白匪軍浴血奮戰的蘇俄紅軍,切斷帝國主義乾涉軍入俄的運輸線,中東鐵路哈爾濱總工廠工人在布爾什維克黨人策動下,以『取消戒嚴令』『增加工資』等訴求為由,率先罷工,隨即哈爾濱機車庫、鐵路印刷廠、哈爾濱車站、發電廠的工人予以響應。9月3日,8列客車、32列火車停運,罷工迅速擴展到中東鐵路全線。此次罷工由經濟性快速轉向政治性,打亂了乾涉軍的運兵計劃,造成大量軍用物資積壓在哈爾濱,有力地支援了戰事緊張的蘇維埃新生政權。中東鐵路管理局局長霍爾瓦特被迫答應了工人提出的經濟要求,9月13日,工人復工。對此,《民國日報》1918年9月21日刊出的《中東路罷工原因》記載:『中東路此次罷工,一星期之久。事雖已過,究其原因如下。霍爾瓦特組織政府,因某政費無所出,遂擬將所有工人之工資扣留二成,於是罷工。據傳言,此次罷工不過以工資為借口,其因實有黨人(指布爾什維克黨)關系。』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不僅對20世紀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而且開創了無產階級革命和解放的新格局,促進了中東鐵路工人運動的發展,對馬克思主義在哈爾濱乃至黑龍江地區的深入傳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三)五四愛國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哈爾濱及中東鐵路的深入傳播
1919年5月4日,北京十幾所大學的3000多名學生,為力爭青島主權,反對北洋政府在巴黎和會上簽字,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愛國運動。
五四愛國運動在北京爆發後,哈爾濱地區的青年學生率先號召、呼吁商界予以響應。哈爾濱道外、道裡兩區商會當即召開聯席會議,商討抵制日貨的辦法。1919年5月6日,即有1000多名學生和3000多名工人上街游行。5月9日,哈爾濱新聞界衝破當局的封鎖,相繼對北京的愛國活動予以報道。6月12日,哈爾濱各校愛國學生效仿京津地區學生組成救國十人團,倡議各界群眾聯絡各商會組織開展抵制日貨的愛國活動。東華學校派出代表組織赴京津各校參觀。直至1919年12月,哈爾濱各校青年學生仍在向全市各區宣傳愛國思想,激發愛國熱情,號召商店和市民全力抵制日貨。
新生的蘇維埃俄國由此看到了中國無產階級的強大力量,為取得中國政府與人民的支持,於1919年7月25日發出第一次對華宣言:蘇俄堅決反對帝國主義,將放棄庚子賠款,廢除沙俄與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歸還攫取的中國領土。蘇俄政府對中國表現出的開明態勢,與屢屢欺壓中國的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形成了鮮明對比。這對中國廣大民眾特別是哈爾濱市民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與親和力,使他們更加向往社會主義社會,一部分人由『美國思想』轉為『俄國思想』,中俄之間的思想文化交流渠道逐漸打開。
1919年7月8日,蘇俄烏蘇裡鐵路工人派代表抵達哈爾濱,請求中東鐵路工人為配合打擊盤踞在遠東的高爾察克白匪軍舉行聯合罷工。7月19日,哈爾濱鐵路總工廠近3000名中俄工人以『停發高爾察克紙幣,改發中國大洋』為由舉行罷工。歷時一個月的『七月罷工』,得到哈爾濱機車庫、哈爾濱發電廠及綏芬河等中東鐵路沿線各站段1.5萬名中俄工人的積極響應。『七月罷工』過後,蘇俄與共產國際進一步在中國特別是哈爾濱加大馬克思主義宣傳力度,哈爾濱逐漸成為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重要渠道。
二、馬克思主義通過中東鐵路在哈爾濱傳播的重要載體和傳播途徑
(一)通過既有及創辦的報紙、輸入俄文版著作與報刊傳播馬克思主義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率先利用紅色報刊在中東鐵路沿線進行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宣傳,是最初亦是最主要的宣傳方式。
俄文報刊在哈爾濱出版有一定的歷史,最多時達到30多種。1903年中東鐵路全線通車後,《哈爾濱公報》出現。1908年4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哈爾濱組織委員會創辦了《滿洲工人報》。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後,伴隨哈爾濱俄國工人士兵蘇維埃和職工聯合會的成立,具有紅色性質的俄文報刊在哈爾濱大量湧現。這些紅色報刊大都為新辦,主要以宣傳俄國十月革命、揭露霍爾瓦特當局在哈爾濱的黑暗統治、披露工兵蘇維埃和職工聯合會與霍爾瓦特當局的斗爭為宗旨,深受哈爾濱民眾特別是中俄鐵路工人的青睞。
除在哈爾濱直接出版發行紅色俄文報刊外,還有相當數量的蘇俄國內剛出版的俄文報刊、圖書,在蘇俄(聯)、共產國際推動下,通過中東鐵路傳遞到哈爾濱。這些俄國紅色報刊等雖然在被『管卡壓』狀態下以秘密或半公開形式發行,但其社會影響力卻非同尋常,對馬克思主義在哈爾濱的早期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中共地下組織在哈爾濱也參與並創辦了多家報紙,對傳播馬克思主義、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傳播效果比較突出的有:1923年的《哈爾濱晨光》報,1925年的《東北早報》,1926年的《哈爾濱日報》。
1923年9月,中共地下黨員陳為人、李震瀛創辦了哈爾濱通訊社。這是共產黨人在黑龍江創辦的第一家通訊社。陳為人以通訊社記者身份,與各界人士廣泛接觸,撰寫了許多反映勞動人民苦難生活及遭遇的文章,他還以創辦哈爾濱通訊社為契機,利用先進技術,突破以往傳播方式,通過無線電波進行革命宣傳,使哈爾濱通訊社成為反帝、反封建宣傳及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
(二)通過宣講、開展紀念活動、散發傳單等方式傳播馬克思主義
20世紀初,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及進步人士沿中東鐵路陸續來到中國,起初,他們主要以口語交流、贈送書刊、賀年卡、明信片,馬克思、列寧的個人照片、著作,以及散發傳單等方式,後來便采取較大規模的集會、講座、演講,全力宣傳馬克思主義。
小范圍的面對面個別講解,盡管在空間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確能迅速提高工人的覺悟。對此,舒米雅茨基在回憶錄《1905年與東方》中寫道:『不得不個別地和中國工人談話,有時通過翻譯,有時依靠當時在遠東地區通行的那種中俄土語交談』。經多次鼓動、謀劃,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哈爾濱工人團決定在1907年1月22日(俄歷1月9日)——俄國1905年大革命兩周年紀念日當天,舉行中東鐵路哈爾濱臨時總工廠罷工。機車分廠的中國工人吳泰按照約定,率400多名中國工人參加這次罷工活動。
有組織地開展紀念活動,宣傳效果和影響更好。1907年5月14日(俄歷5月1日),中東鐵路哈爾濱臨時總工廠工人與哈爾濱面粉廠工人、裝卸工人、碼頭工人共3000餘人,在松花江北岸太陽島舉行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大會。會場掛出『勞工神聖』『世界大同』『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等標語,工人們喊出反對剝削、改善生活待遇、實現八小時工作制等口號,這是中國的無產階級首次集會慶祝自己的節日——五一國際勞動節。再如,1917年5月1日,中東鐵路哈爾濱總工廠中國工人及貨棧、商場、作坊工人同俄國工人齊聚哈爾濱市中心——南崗喇嘛臺,隆重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影響更大。
通過舉辦講座、報告會宣傳馬克思主義,也是一種常態。伴隨著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共產國際成立、五四運動爆發,俄國布爾什維克、共產國際駐華代表在哈爾濱乃至黑龍江的馬克思主義宣傳態勢更加猛烈,尤其是在中東鐵路中蘇共管時期,幾乎達到公開化。他們除大量輸入俄文譯介的馬克思主義相關論著,四處散發傳單外,還在哈爾濱專門成立了『蘇俄職工聯合會』。該會『實負有宣傳義務之使命』,以『鐵路沿線為散布赤化之根據地』,通過舉辦報告會、演講會,創辦學校等多種形式進行馬克思主義宣傳。其創辦勞工大學,幾乎每晚都舉行公開演講,講解社會主義史、工人運動史、國家形式發展史,並積極傳播無產階級團結起來、八小時工作制等政治理念與進步思想。
通過集會、講演、發放領袖照來宣傳馬克思主義。瞿秋白在《餓鄉紀程》一書中,道出他1920年深秋在哈爾濱的經歷與體會:『當地紅胡子、窮黨(指俄布爾什維克黨人)出沒』『各派俄國社會黨——多數黨、少數黨、社會革命黨都在中東路工黨聯合會(即蘇俄職工聯合會)聯絡,哈爾濱成為新舊黨的糾葛地』『參觀他們的慶祝會(指十月革命三周年紀念會),那天居然得中國警察廳的許可。臺下坐滿了人,開會時大家都高呼萬歲,唱國際歌,激昂慷慨。從莫斯科剛接到一個共產黨報告,大家歡呼萬歲。』
通過聽演講、聽報告,開展紀念活動,閱讀書刊、傳單等多種方式,中東鐵路的中國工人受到深刻的教育,思想覺悟不斷提高,斗爭方向更加明確,以至日後哈爾濱的工人運動,無論是中東鐵路四次大罷工,還是反國際共管中東鐵路運動、聲援五卅運動,都在規模和程度上有很大擴展和提高,在東北地區乃至全國都有相當的影響。
三、馬克思主義通過中東鐵路在哈爾濱傳播的重要力量
(一)俄國布爾什維克黨和共產國際的積極作用
馬克思主義在哈爾濱的傳播,最先始於俄國人在中東鐵路工人中的宣講。俄國布爾什維克還注重在中國職員和工人中發展黨員,借以擴大宣傳馬克思主義的范圍。哈爾濱俄國軍官學堂漢語教官任輔臣,於1907年經布爾什維克黨人瓦夏介紹,秘密加入布爾什維克領導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哈爾濱工人團,開始從事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活動。翌年又加入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由此成為有史料記載的中國國內最早的俄國布爾什維克及在哈爾濱宣傳馬克思主義最早的中國人。
共產國際自1919年3月成立,便以在世界范圍傳播馬克思主義、建立共產黨組織為己任。他們大力推進列寧的『東方路線』,並在哈爾濱設立駐『滿洲』聯絡處。每兩年都要在哈爾濱領事館內舉行一次會議,研究制定在華宣傳方案。共產國際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力量,包括共產國際駐華代表、中東鐵路員工中的俄共黨員及歸國的旅俄華工,其中最為著名的有阿勃拉姆松、布爾特曼、明斯克爾、劉澤榮、張永奎等。哈爾濱成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橋頭堡。
作為馬克思主義宣傳的重要力量,俄國布爾什維克黨與共產國際共同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在哈爾濱的傳播,促成了『紅色之路』的建設,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及其在哈爾濱、黑龍江乃至東北地區建立黨組織鋪平了道路。
(二)旅俄華工華僑的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國在華招募了大批華工為戰爭服務,這些旅俄華工從事最艱苦的勞動,卻拿最低的工資,由此決定了他們最易接受能使其獲得徹底解放的馬克思主義。
留俄華僑劉澤榮1917年4月在彼得格勒發起成立的『中華旅俄聯合會』(翌年改稱『旅俄華工聯合會』),成為日後擁護和支持十月革命最重要的華工組織。為使祖國同胞了解十月革命情況,旅俄華工聯合會開展了系列宣傳十月革命的活動,創辦了《旅俄華工大同報》。旅俄的地方華人組織也出版了一些宣傳刊物,如在赤塔有《華工醒時報》,在阿穆爾有《共產主義之星》等報刊。
俄國十月革命後,俄境內戰事頻頻,而中俄又斷交,旅俄華工的生計、處境頓顯艱難。經旅俄華工聯合會與蘇俄政府談判,蘇俄答應免費運送華工回國。北洋政府唯恐旅俄華工帶回『過激』思潮,便設法阻止、限制華工入境。盡管如此,仍有數萬旅俄華工通過中東鐵路陸續回國,很多人留在哈爾濱謀生。『他們的歸來,不僅為中國工人階級增添了新鮮血液,且給苦難中的階級弟兄帶來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故鄉的許多新消息,他們的宣傳和介紹,使黑龍江的工人群眾了解到十月革命的情況,深受鼓舞』。
這些旅俄華工不僅帶回馬克思主義及宣傳革命思想的書籍,而且還不斷聯系共產國際,從而形成一股革命力量,在相當程度上擴大了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影響,加速了馬克思主義在哈爾濱乃至全中國的早期傳播。
(三)先進知識分子的宣傳與推動
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如鄧潔民、張西曼、瞿秋白等,在馬克思主義在哈爾濱的早期傳播中發揮了突出的作用。
鄧潔民,1890年出生於吉林省賓州廳(現黑龍江省賓縣)。1912年在天津南開學校學習,結識了周恩來;1914年到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法政系學習,被選為中華留日學生聯合會負責人。留日期間,他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教育,參加了留日學生反對『二十一條』和袁世凱賣國行徑的愛國活動,並與李大釗結下深厚友情,思想覺悟日益提高。
1917年夏,鄧潔民歸國到哈爾濱,不久與被譽為『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者』的張西曼結識。1918年4月1日,在張西曼等人的協助下,東華學校在哈爾濱創辦,鄧潔民任校長。鄧潔民特聘張西曼、王希天、馬駿等先進知識分子講解俄國革命及階級斗爭、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大力宣揚愛國主義。周恩來也曾於1917年和1920年兩次來到哈爾濱,為東華學校的籌建提出了很多好建議,還親臨東華學校發表演說,講述十月革命意義及五四運動情況。『東華學校為共產黨員和先進知識分子提供了掩護和交通保障,是訪問、留學蘇俄的中轉站,是馬克思主義在哈爾濱傳播的主要基地之一』。
1920年10月,瞿秋白以北京《晨報》記者身份來到哈爾濱。因通往蘇俄的鐵路受阻,在哈爾濱停留了50多天。他不斷地將在哈爾濱的見聞發給北京《晨報》,到1920年12月10日離開哈爾濱時,共發新聞稿9篇,內容多為介紹哈爾濱的『共產黨空氣』。他在一篇《哈爾濱之勞工大學》新聞報道中寫道:『據雲哈埠共產黨(指布爾什維克黨)雖僅兩百人,但哈埠至滿洲裡中東路工人有十二萬,對共產主義頗有信仰。』在後來出版的《餓鄉紀程》一書中,他多次提及哈爾濱的『過激黨』『新黨』『窮黨』『赤黨』(均指布爾什維克黨),並將馬克思主義在哈爾濱的早期傳播情況向全社會予以推介。
(四)中國共產黨人的宣傳與推動
中國共產黨成立不久,中共北方黨組織負責人李大釗相繼派出共產黨員馬駿、羅章龍、陳為人、李震瀛、陳晦生、吳麗實、楚圖南、王復生、韓樂然等,到哈爾濱考察工運狀況,從事馬克思主義宣傳與黨團組織建設與發展工作。
中共北京地委特別重視馬克思主義在哈爾濱的傳播。1922年初,受中共北京地委負責人李大釗派遣,中共黨員馬駿來到哈爾濱,借在東華學校兼課之機,積極向學生宣傳五四精神、反帝愛國思想及國內外革命形勢。1920年8月至1923年9月,馬駿曾多次回到家鄉寧安,組織學生在街頭演講,宣傳抵制日貨和反帝愛國思想。也正是在馬駿的感召下,韓迭聲等進步青年組織了『哈爾濱救國喚醒團』,在哈埠大力宣講,開展反帝反封建運動。
1923年3月,中共黨員陳為人、李震瀛到哈爾濱開展建黨工作。7月,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哈爾濱支部組建成功。該支部在俄國十月革命6周年紀念日當天,在街頭、校園、廠區發表演講,散發傳單,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11月,哈爾濱青年學院成立,陳為人、李震瀛為主講。『在向學員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著重介紹國內外形勢,宣傳反帝反封建軍閥的革命道理,介紹社會科學和馬列主義理論,號召青年奮起與封建軍閥勢力斗爭』。
中國先進知識分子與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在哈爾濱的宣傳活動,提昇了馬克思主義在哈爾濱傳播的廣度與深度,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國化、時代化的進程,使哈爾濱成為北方地區最大的工運中心和馬克思主義宣傳中心,從而為日後哈爾濱、黑龍江乃至東北地區中共黨團組織的建立與發展儲備了力量。
四、馬克思主義通過中東鐵路在哈爾濱傳播的評價分析
(一)哈爾濱是馬克思主義向中國傳播最早的前沿陣地
從中東鐵路修建到馬克思主義傳播,哈爾濱不僅是歷史的見證地,更是革命火種的播撒地。作為最早接受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一座城市,哈爾濱無疑是馬克思主義向中國傳播最早的前沿陣地。
哈爾濱具有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的地理優勢。第一,具有聯通俄國的區位優勢。哈爾濱位於東北的中心地帶,是當時東北地區的政治、文化、經濟發展的核心城市,同時也是與俄國接觸最多、最密切的城市。特別是中東鐵路的修建,加速了哈爾濱地區與俄國的聯系,極大縮短了我國與俄國之間的物理空間,而馬克思主義也乘著中東鐵路『快車』向東北傳播。第二,具有發達的交通網絡優勢。交通是現代社會大動脈,對於思想輸入、傳播至關重要。早在20世紀初,哈爾濱就成為東北地區乃至東亞地區重要的『商貿重鎮』。先後有30多個國家、16萬僑民遷居到哈爾濱,19個國家在哈爾濱設立了領事館。國內很多知識分子和進步青年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多次通過哈爾濱到蘇俄學習,哈爾濱成為中國共產黨人來往於中蘇之間的重要『中轉站』。
哈爾濱具有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的階級優勢。第一,中東鐵路產業工人是最早接觸馬克思主義的群體。在修建中東鐵路過程中,在中東鐵路哈爾濱臨時總工廠和哈爾濱機務段成立了布爾什維克組織,開始傳播俄文化場域下的馬克思主義。1918年以後,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思想在哈爾濱得到廣泛傳播,並形成了東華學校、救國喚醒團、哈爾濱青年學院、哈爾濱書店等宣傳陣地,使馬克思主義思想在哈爾濱各個階層得到了廣泛傳播,並指導了工人運動和學生運動。第二,工人運動由自發到自覺的轉變,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哈爾濱工人運動實踐的結合。1905年到1917年,哈爾濱工人運動從性質上發生了變化,實現了由自發到自覺的轉變。在這一時期所進行的工人運動從一開始就深受俄國革命的影響,有明確的革命理論指導和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哈爾濱作為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前沿陣地,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理論與實踐層面的積極探索,在當時特定的歷史場域下,通過工人運動檢驗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
哈爾濱具有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的知識分子優勢。哈爾濱作為當時東北經濟、文化中心,文教事業快速發展,成為當時知識分子培養的重要城市。大批知識分子在學習過程中深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影響,也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思想。隨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知識分子階層的廣泛傳播,很多國內知識分子不再滿足被動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而是主動到蘇俄學習,並通過參加國際共產主義會議,了解蘇俄最新革命動態。可以說,哈爾濱是當時先進知識分子赴蘇俄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途經的重要樞紐城市。從哈爾濱到蘇俄學習的大量知識分子後來成為中國革命的中流砥柱。從哈爾濱到蘇俄也形成了一條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紅色之路』。這條『紅色之路』不僅是知識分子到蘇俄『取經』的道路,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和實踐的道路。
(二)中東鐵路與馬克思主義在哈爾濱早期傳播形成場域效應
如果說哈爾濱是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前沿陣地,那麼中東鐵路就是『前哨站』。
借助中東鐵路修建的契機,大量工人在哈爾濱匯聚。早在1905年,就有俄國布爾什維克黨員在哈爾濱俄國工人和中國工人中進行馬克思主義宣傳。並且,『在哈爾濱的俄國工人建立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工人團的布爾什維克組織』。在中東鐵路修建過程中,大量俄國、意大利等國家的工人在攜手合作。據記載,自1899年至1900年兩年間,就有17萬勞動群眾忙碌在這條鐵路上。這些工人既是無產階級革命的生力軍,也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者。
中東鐵路與馬克思主義在哈爾濱這座城市交融。在中東鐵路修建過程中,隨著鐵路沿線的不斷拓展,有40多萬俄國僑民進入東北地區。哈爾濱作為東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成為俄國僑民遷移的首選。俄國僑民不僅帶來了特有的異域文化,同時還對馬克思主義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鐵路建設不僅僅加速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時也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隨著無產階級革命理論宣傳的不斷擴散,哈爾濱作為工人階級較為集中的城市,理所當然地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宣傳中心。同時諸如《社會主義討論集》《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等進步書籍也隨著中東鐵路建設和發展在哈爾濱、綏芬河等重要沿線城市廣泛傳播,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沿中東鐵路線傳播的一大特征。
橫貫黑龍江的中東鐵路成為『紅色之路』。修建中東鐵路原本是沙俄控制遠東的重要手段,掠奪中國資源的重要工具。但同時也在客觀上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特別是在東北地區,哈爾濱成為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最前沿陣地,形成了以哈爾濱為樞紐的由中國東北向蘇俄和共產國際聯通的『紅色之路』。通過這條『紅色之路』,我黨早期領導人受到共產國際的熱情接待,建立密切聯系,並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帶回中國。哈爾濱逐漸成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重要場域。
(三)為哈爾濱及東北地區黨組織的建立和發展儲備了力量
馬克思主義隨著中東鐵路修建的步伐一路向哈爾濱延伸,使哈爾濱烙印上了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為中共黨團組織的建立和活動奠定了階級基礎和思想基礎,為形成星火燎原之勢開啟了篇章。
在哈爾濱馬克思主義宣傳過程中,先進知識分子扮演了重要角色。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大批先進知識分子在哈爾濱活躍,他們深入工人群眾中間主動的宣傳馬克思主義主張和革命思想。這些先進的知識分子在馬克思主義宣傳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也喚起了哈爾濱人民的覺醒意識。哈爾濱雖然沒有像北京、上海那樣成立專門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相對系統的研究,但從時間脈絡上看,已經走在了時代的前沿。
產業工人群體在接受先進思想之後,反抗意識逐漸覺醒。俄國十月革命之後,很多返華的工人帶著大量革命性的書籍和報刊返回哈爾濱,這些書籍和報刊成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載體。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之後,很多在俄華工與俄國工人也參加了各種形式的武裝斗爭,很多工人經過革命洗禮之後,主動地加入了布爾什維克黨,並在武裝斗爭中英勇獻身。他們對俄國十月革命進行廣泛宣傳,通過講述親身經歷、親耳聆聽到的俄國革命故事,喚醒工人階級的反抗意識。這些工人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者,充分認識到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也是當時中國無產階級宣傳馬克思主義最早的隊伍。
隨著五四運動的爆發,黑龍江愛國民眾和工人階級的革命覺悟和組織程度得到進一步提高。黑龍江青年學生、工商各界紛紛發表通電,舉行游行示威,積極投入到這一運動的洪流之中。中東鐵路工人舉行大規模罷工,積極支援、配合學生的愛國運動,這既是中俄兩國工人捍衛十月革命成果的斗爭,也是五四反帝愛國運動在黑龍江的繼續和發展。在五四運動中,哈爾濱許多革命青年和工人都參加到了反帝反封建斗爭之中,也主動地宣傳馬克思主義和俄國革命事跡,廣大愛國群眾的覺悟在斗爭中不斷提高。
哈爾濱知識分子觀念進步,工人階級革命熱情高漲,人民群眾思想覺悟不斷提高,為哈爾濱成立中共黨組織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1923年10月,東北地區第一個中國共產黨組織——中共哈爾濱組,亦稱『中共哈爾濱獨立組』正式成立,標志著中共黑龍江地方黨組織正式建立,星星之火終於點燃,從此掀開了黑龍江歷史嶄新的篇章。
五、馬克思主義通過中東鐵路在哈爾濱傳播的歷史作用及基本啟示
哈爾濱與中東鐵路修建息息相關、相輔相成。正是由於中東鐵路的建設和開通,哈爾濱一躍成為東北亞地區的新興城市。同時哈爾濱作為中東鐵路的『交通樞紐』,也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起到了『中轉站』作用。中東鐵路的技術擴散效應,為馬克思主義傳播提供了更適宜的場域;中東鐵路工人參與的罷工運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哈爾濱工人覺醒;在中東鐵路交通運輸便利條件作用下,加速了思想的交匯與傳播。
馬克思主義在哈爾濱的傳播,深刻影響了20世紀東北地區乃至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走向,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在新時代視域下,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在哈爾濱的傳播,具有深刻的理論價值和現實價值,也為推動哈爾濱紅色文化的活化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一)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馬克思主義在哈爾濱的早期傳播,以及近現代中國正反兩方面的實踐經驗都充分證明:只有馬克思主義纔能救中國,只有馬克思主義纔能發展中國。無論過去、現在或未來,我們都必須堅定不移地將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行動的科學指南和根本遵循。要鮮明地應對各種挑戰和攻擊。始終以『極端重要』的定位來重視,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使各類意識形態陣地始終成為傳播先進思想文化的堅強陣地。
要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立足時代特點,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以更加寬闊的眼界審視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發展的現實基礎和實踐需要。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在新時代,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和鞏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地位,始終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將其轉化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和物質力量。
(二)進一步加強學術研究,擴大馬克思主義在哈爾濱早期傳播的認同力和影響力
馬克思主義是誕生在歐洲文明基礎上的理論體系,歐洲的文化背景與中國差異很大,馬克思主義在哈爾濱的傳播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在於傳播過程中緊密貼合了哈爾濱的社會環境,適應了當時哈爾濱的時代特征和受眾特點,這對於當代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具有一定的啟示。
建議進一步開展哈爾濱市在中共黨的早期活動史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史上的特殊性和重要地位學術研討活動,邀請在哈爾濱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活動中做出過突出貢獻的重要人物的親屬來哈爾濱參加座談研討考察活動,授予這些曾經做過重要歷史貢獻的人物親屬為哈爾濱市榮譽市民稱號,不斷擴大馬克思主義在哈爾濱早期傳播的認同力和影響力。深入挖掘影像資料,加強采訪和史料征集,力爭較為完整地呈現這一歷史真相,讓更多的人了解哈爾濱這座城市在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過程中作出的重要歷史貢獻。
(三)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打造馬克思主義在哈爾濱早期傳播主題旅游線路
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是一種訴諸長遠、訴諸千秋萬代的視野與情懷。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積極貫徹落實紅色旅游發展規劃,對於現存而沒有保護的遺址遺跡建築盡快加以修繕、保護,讓遺址遺跡在傳承中綻放新光彩,展現新魅力。
打造馬克思主義在哈爾濱早期傳播主題旅游路線,將馬克思主義在哈爾濱早期傳播的紅色遺跡遺址『復活重現』和『串聯成線』,讓廣大旅游者在旅游中重溫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哈爾濱光輝歷程和取得的輝煌成就,真正地做到紅色文化、生態文化、冰雪旅游文化、黑土地旅游文化和金色旅游文化的深度結合,實現紅色旅游文化與其他旅游文化資源的優勢互補,擴大吸引更多旅游者關注哈爾濱厚重的馬克思主義文化底蘊。
(四)強化前沿意識和開放意識,以構築向北開放新高地為契機加強對俄對歐合作
中東鐵路歷史上曾經是一條『紅色之路』,現在這條鐵路不僅僅是通往俄羅斯的重要通道,而且是通往歐洲的陸路重要通道,是連接歐亞的重要紐帶。作為中歐班列東部線路,目前這條鐵路有大量班列從哈爾濱通過。
要更加深刻、准確、全面地領會把握構築我國向北開放新高地的重大意義、戰略定位、使命任務、實踐路徑,胸懷『兩個大局』、心系『國之大者』,結合增強哈爾濱和黑龍江的紅色文化『軟實力』,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務實謀劃對外開放,真正把從前的邊陲寒地變成新時代的開放熱土。要進一步強化前沿意識、開放意識,加強哈爾濱對俄遠東地區開發合作的歷史淵源、紅色文化、友好往來和合作對策的研究,根據俄遠東地區實際情況,因勢而謀,順勢而為,規劃好合作思路、合作領域、合作項目,形成一整套對俄遠東地區開發合作方案,為高速拉動哈爾濱乃至黑龍江省經濟發展注入紅色基因。
(五)全方位加大宣傳力度,賡續哈爾濱的城市紅色血脈
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的發展興盛,必然要求文化傳播力、文明影響力大幅提昇。要廣泛利用各種傳統媒體和現代新傳媒新手段,全方位加大宣傳力度,把哈爾濱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等紅色歷史文化推送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哈爾濱厚重豐富的紅色革命歷史文化底蘊。建立數字紅色文化資源數據庫,將紅色文化永久、有效地存儲起來,並建立相應法規,以便紅色資源依法有效流動。利用媒體平臺等加大宣傳,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市民前來游覽、打卡,不斷提昇哈爾濱城市的知名度。
開展黨史『七進』活動,進一步推動黨史進機關、進企業、進農村、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進網絡『七進』工作。組織有關黨史專家學者,深入到各單位各部門,廣泛宣講哈爾濱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光榮歷史,持續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哈爾濱地方黨史故事、哈爾濱故事,傳播好哈爾濱聲音。在學習黨史中增強使命擔當,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斷激發黨員乾部和人民群眾乾事創業的熱情、活力與激情,提振精氣神,努力營造『多乾、早乾、快乾、巧乾、實乾、想乾』的乾事創業氛圍,為打造『七大都市』『六個龍江』,為實現哈爾濱和黑龍江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注入新動力。
(此文原載2024年第17期《世紀橋》雜志,參考文獻從略。作者系哈爾濱市決策諮詢委員會中東鐵路與馬克思主義傳播課題組。)
哈爾濱市決策諮詢委員會中東鐵路與馬克思主義傳播課題組
課題組組長:
何偉志 中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常務理事、黑龍江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哈爾濱市決策諮詢委員會城市歷史文化專家組組長
課題組成員:
臧偉強 哈爾濱市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黑龍江大學博物館館長、教授
曲曉溪 中共黑龍江省委史志研究室黨史研究一處處長、一級調研員、助理研究員
房 波 中共黑龍江省委史志研究室省情信息處處長、一級調研員、工程師
邊清山 中共哈爾濱市委史志研究室黨史編研處處長
陳龍江 中共黑龍江省委史志研究室辦公室副主任、三級調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