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在東北地區,遼寧盤錦的水稻也正陸續收獲。在當地,稻谷不僅可以化身為品牌大米,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米糠、稻殼等副產品,?還能用於制作稻米油、米糠蠟等高附加值產品。
在遼寧盤錦的這家稻米深加工企業,大米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米糠,經過篩選、壓榨、精煉等過程後,可以提煉出含有谷維素、天然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的稻米油。
中國糧油學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食品級稻米油的產量約65萬噸,市場前景廣闊。
盤錦市作為遼寧省水稻的主產區之一,2024年全市水稻播種面積超過了160萬畝,佔糧食作物的九成以上。目前,當地多個稻米深加工企業已建成了『訂單種植—精深加工—高科技產品研發』的水稻循環經濟新模式。通過科技賦能,提昇稻米油出油率和質量,從稻米油副產品中提取多種高附加值產品,使農業產業附加值更高、產業鏈條更長,努力實現優質生態可持續發展之路。
江蘇連雲港:沂河淌小麥搶種開始預計10月下旬完成
眼下,江蘇的水稻收割尚未全面開始,但在連雲港沂河淌一帶,小麥搶種工作已經率先展開。一臺臺大型條播機在田間穿梭,一派忙碌景象。
位於連雲港灌南縣與灌雲縣交界處的沂河淌,汛期是泄洪通道,非泄洪季節,可以一年種植一季小麥,在這裡有18萬畝連片小麥高產區。現在搶種工作已經開始,機械在田地裡作業,先去除雜草、犁平土地,然後就可以播種了。
在秋播過程中,當地推廣機械化條播、測土配方施肥、機械深松深耕等先進技術,保障播種質量,為來年小麥的穩產高產打下基礎。
同時,當地還推廣符合氣候條件的新品種,小麥平均畝產穩定在550公斤以上。據了解,連雲港沂河淌是江蘇最早展開小麥搶種的地區之一,搶種工作預計到10月下旬左右結束。而江蘇大部分地區為稻麥輪作模式,目前蘇北部分地區因天氣原因開始搶收水稻,其餘地方水稻收割尚未全面展開。
山西侯馬:水肥一體化栽培助力10萬餘畝玉米豐收
山西省侯馬市的10萬餘畝玉米近期迎來豐收季,當地趁著晴好天氣,搶抓農時,進行機械化收割,確保顆粒歸倉。
在山西省侯馬市的一片玉米種植示范基地,伴隨著收割機的轟鳴,玉米秸稈被粉碎,金黃的玉米被裝進收割機的廂體。今年夏播期間,侯馬市遭遇連續高溫乾旱天氣,為保障秋糧豐收,當地農業部門大力推廣精准滴灌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解決了玉米出苗階段降水不充分、出苗整齊度低、作物生長後期供肥難等問題。
據介紹,實施精准滴灌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後,水份利用率和肥料利用率都有所提高,每畝增產200公斤以上。目前,當地玉米收割作業正有序進行,預計10月底全部收割完成。
山東高青:綠色種養循環農業助力量質齊增
在山東淄博市高青縣推進禽畜糞便等原料還田利用,搶抓晴好天氣和土壤?情適宜的有利時機,組織人力和機械力量開展糞肥還田作業。
在淄博市高青縣高城鎮大張村,裝滿糞肥的拋撒機車將發酵好的有機肥均勻地拋撒在田間,為冬小麥的播種做准備。
近年來,高青縣實施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項目,利用牛糞、禽糞等原料還田利用,推動化肥減量,平均每畝玉米耕地可減少化肥使用量20斤左右,玉米平均每畝增產超100斤。實現了用地與養地相互結合,產量與品質同步提昇,在實現保護環境的同時,有效促進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安徽天長:秋糧豐收在望智能收儲『倉等糧』
為做好今年秋糧收儲工作,安徽天長市各地糧庫積極騰並倉容,預留出近20萬噸糧倉儲備量。同時,當地對8所糧站完成智能昇級,通過引進綠色儲糧技術工藝,賦能儲糧全過程。
在安徽天長市大通鎮,糧站的工人們正在對倉庫進行地籠鋪設、加固、防潮處理,並對輸糧機、篩選機等10多臺設備進行檢修。今年,這裡完成了萬噸級綠色儲備糧庫的昇級改造,對收儲糧倉進行信息化昇級,工作人員通過智能化糧庫監控平臺,能隨時監測糧食儲備情況。
此外,為方便農民售糧,天長市糧食收儲部門采取預約售糧的方式,提前聯系農業部門,做好當地秋糧產量的測算等工作,備足收糧資金,備好有效倉容,確保秋糧收購做到『人等糧、倉等糧、錢等糧』。
今年,天長市水稻種植面積達122萬畝,預計產量可達49萬噸,除去直接賣給加工企業和少量散戶自存的量,預留出的近20萬噸倉容已經足夠。糧食部門正落細落實各項措施,全力保障國家糧食收購政策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