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龍江時間  >  看龍江

聚焦新質生產力?以漁治鹼 魚米雙收

時間:2024-10-21 07:55:11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鹽鹼地是糧食增產的『潛在糧倉』,宜耕鹽鹼地資源的開墾,能夠有效補充糧食耕地面積。近年來,黑龍江積極探索鹽鹼地漁農綜合生態種養模式,為實現水稻水產雙豐收提供了新思路。

  在大慶杜爾伯特的一塊經過改良的鹽鹼地水稻,現在水稻籽粒飽滿,長勢良好,收割機正在進行水稻的收獲、測產。而在與之相鄰不遠的鹽鹼地上,規劃了池塘,養殖的也都是耐鹽鹼的魚類,在同一塊鹽鹼地上同時養殖水產和播種農作物,究竟會帶來怎樣的效果呢?來看測產的結果如何。

  黑龍江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站長張旭彬:『經現場測產,養殖大鱗?等耐鹽鹼性魚類平均畝產量430公斤,水稻平均畝產量512公斤,在鹽鹼荒地實現了水稻和水產雙豐收。』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種植戶胡懷軍:『沒有想到有這麼高的產量,寸草不生的地能打出1000多斤糧。太高興了,這鹽鹼地還是有利用價值啊!』

  松嫩平原是世界三大蘇打鹽鹼地集中分布區之一,土壤質地粘重、養分匱乏,嚴重制約農作物產量提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經過多年的技術攻關,突破了鹽鹼地池塘生態養殖,生物絮團高效降鹼,漁農循環水生態工程構建等關鍵技術,使荒置的鹽鹼地成了農民增收的『聚寶盆』。

  大慶連環湖漁業有限公司養殖戶葛明順:『稻田的水抽過來的,通過魚塘分解降低鹽鹼度,再回到稻田,這樣稻子也長好了,魚也長好了,產量還挺好。』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趙志剛:『通過挖溝排鹼、循環洗鹼等生物降解的方式,鹽鹼地的總鹼度大概下降30%到40%,肥力提昇20%到30%,水產這塊整體效益大概提昇了30%以上,實現了高重度鹽鹼地的生態修復和改良。』

  目前,黑龍江省采取『以漁治鹼』方式治理和改良的鹽鹼地近萬畝,有效改善鹽鹼地環境,漁業年產量300噸,產值超2000萬元。

  黑龍江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站長張旭彬:『這種模式是「以漁治鹼」的關鍵技術,也是一個漁業的新質生產力。接下來,在齊齊哈爾、大慶和綏化南部地區,我們通過把廢地變寶地,打造「齊大綏」鹽鹼地漁業發展走廊,最終把閑置的鹽鹼地開發利用起來。』

責任編輯:王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