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龍江時間  >  龍江地市

大慶 讓城市『能喝水』『會呼吸』

時間:2024-10-22 07:04:4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黑龍江日報訊 2022年6月,大慶成功入選全國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是全國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中緯度最高的城市,也是迄今為止全省唯一一個全國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

  2024年大慶海綿城市新建項目達68個。當前,各項目正在緊鑼密鼓推進,全力加速。

  治城先治水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城市能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彈性,被稱為『會呼吸的城市』。

  對海綿城市的追求和探索,大慶早在2015年國家首次提出要開展全國范圍內海綿城市試點城市評選工作時就開始了。前期認真籌備,7年砥礪深耕,歷經3次申報,最終於2022年6月成功入選。

  為順利打造海綿城市,大慶市相繼出臺了《關於印發大慶海綿城市建設規劃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大慶市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導則》《大慶市建成區初期雨水治理工程規劃設計導則》等一系列海綿城市生態空間管控文件,編制實施了15項海綿城市建設相關規劃,以及18項技術標准和34項管理規章並嚴格落實,不但為海綿城市規劃建設提供技術支橕,還實現了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的全流程管控。

  『十四五』期間,大慶市海綿城市建設項目部項目總數118個,總投資29.77億元。截至目前,2022-2023年項目50個,已完工31個,開工在建19個。2024年新建項目達68個。

  大慶市海綿專班工作人員介紹,『當前各項目正在緊鑼密鼓推進,全力加速。到2030年,全市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要達到目標要求,通過海綿城市建設,有效解決城市內澇、排水、地表水污染問題。實現雨水資源高效利用,為提高城市建設管理水平,提高城市抗御洪澇災害能力、改善市民生活環境和質量提供技術保障。』

  讓百姓享受『海綿福利』

  東風新村二區、慶龍小區、後澳龍小區,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包括雨排、污排、雨水花園、下沈綠地、植草溝等已全部建完,不僅消除了小區內的積水點,且解決了污水滲漏問題,避免了地面沈降,降低了地下水受到污染的風險,小區環境品質和居民生活質量整體得到改善。

  自海綿城市建設以來,大慶市已經形成『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並舉、超標應急』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截至目前,排水乾渠防洪標准達到50年一遇,超過50%城市建成區面積內澇防治標准達到10年一遇,消除內澇積水區段8處、佔比88.9%。

  如今,大慶濱水綠道建設工程(一期),已竣工交付使用。通過生態駁岸建設、濱水濕生植物種植等生態治理手段,對綠道兩側匯入的地表徑流起到自然淨化作用,為黎明河環境保護和提昇起到重要支橕;通過整合串聯,濱水綠道為市民提供了更好的綠色休閑、藍綠交織的海綿型濱水休閑空間,惠及沿途50餘個居住小區、10萬餘名群眾。

  海綿項目有『賬』可算

  海綿城市項目建設,可以讓雨水留得住、排得暢、回得來。已投入使用的大慶油田總部機關區域性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工程實現了雨水自動收集、自然淨化、自主循環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該工程位於讓胡路區,總佔地面積105公頃。建設前,這片園區每年春、夏、秋三季,受自然蒸發、綠化澆灌等因素影響,導致人工湖水位下降,需要大量補水纔能確保園區綠化養護和瀑布、溪流、人工湖等水系的正常運行,用自來水補充費用高,不用則異味大。工程投運後,實現了雨水自動收集、自然淨化、自主循環利用,節約了大量資金。

  『項目於2022年下半年建成,通過兩個閘板閥、兩個集水池,還有5個循環泵組,把園區的降雨全部收集利用。通過閘板閥控制雨水外排,通過集水管線和集水泵組,將雨水回收利用,通過人工湖把雨水進行積存,日後循環利用。』大慶油田行政事務服務中心副主任姜振君說,工程總投資70餘萬元,去年收集的21.6萬立方米雨水,投入電費0.9萬元,年創效140餘萬元。

  雨水利用替代清水用量,經濟效益顯著。『自海綿城市建設以來,全市可透水地面面積比例超過40%,雨水資源化利用量達到24.9萬噸/年。』大慶市海綿專班相關工作人員說,利用大慶多湖泡的特點,在雨水資源化利用方面主要依靠湖泡收集周邊雨水經淨化處理後用於綠地澆灌、道路澆灑等。而這對於植物生長來說也十分有益,因為井水不如河水,河水不如雨水……大慶油田總部機關區域性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工程建成後,當年的水域藍藻發生率同比下降70%。

  為了城市的美好、宜居與可持續,大慶一直在努力。

  《大慶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也於10月1日起施行。這意味著,作為省內唯一對海綿城市建設管理開展立法的城市,大慶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有了法治保障。

責任編輯: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