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龍江時間  >  龍江地市

奮進新時代 闊步新征程 | 杜爾伯特:堵住『西北風口』 築牢『綠色長城』

時間:2024-10-28 07:33:13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一望無際的綠野。圖片由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委宣傳部提供

  拾級而上,塔頂很快就到了。

  聞著松林的香氣,耳畔是微微的清風,越過眼前林海的深綠,遠眺千米之外海一般寬闊的大龍虎泡湖面……新店林場松林公園金秋醉人。

  觀松塔不高,只有12米,但凝結的卻是杜爾伯特人60多年的堅韌、勤勞與智慧。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地處我省西部科爾沁沙地邊緣,屬於半乾旱地區,是全國90個完整沙區縣之一。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杜爾伯特『西北風口』曾經狂風肆虐,黃沙漫天,草原沙化鹼化退化嚴重,五大沙地、兩大荒坡形成的西北風口,區域面積269萬畝,並逐年向外擴展。年8級以上大風揚沙日數為15天~25天,年均降水量不足400mm,區內糧食單產僅為100公斤。到2001年時,『程地房子屯』沙丘堆積的高度已接近房頂,有時連窗戶和門都推不開。32戶、109口人『沙進人退』,小村被風沙湮沒。

  因此,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委縣政府於2002年下發了《關於胡吉吐莫鎮程地房子屯搬遷工作實施方案》,要求凡是在程地房子屯居住的農戶全部遷出,耕地全部退耕還林。

  這只是與大自然曠日持久搏斗中的一個插曲。

  早在1956年,省林業勘察設計院就在一心鄉、敖林鄉、白音諾勒鄉、綠色草原牧場相交界處規劃20餘萬畝土地進行大面積治沙造林。經請示省林業廳,在1958年2月新建國營機械化林場。

  1962年秋,林場派毛同喜、李景林等前往大興安嶺紅花爾基林業局采集樟子松塔。四人頂風冒雪,克服嚴寒,歷時50餘天采回樟子松塔,經過晾曬收集種子50多公斤。1963年春育苗長勢良好,1965年春用於造林取得成功。從此拉開了新店林場營造樟子松林的序幕。

  風、沙、鹼兼治,林、草、水並舉。從1958年新店林場成立,到1978年開展『三北』防護林一期工程,再到『西北風口』大會戰,杜爾伯特人對肆虐的風沙發起了總攻。

  2000年縣政府聘請專業部門,結合『西北風口』實際情況,制定了《西北風口治理規劃》。2001年,全縣治理『西北風口』會戰在敖古拉荒坡打響。很多植樹志願者還記得當時生態大會戰的震撼場面:每天1000多人參戰,造林人數累計超過16萬人,打了350眼抗旱造林井,投資超過3.8億元,樹種也從一二種發展到現在的二十多種。

  現如今,總幅員面積18.6萬畝的新店林場林海廣袤,碧波翻卷。人工林保存面積1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4.5%,其中樟子松林面積5.4萬畝,為我省西部最大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

  杜爾伯特全縣更是經幾代造林人薪火相傳、接續奮斗,植樹造林達108.1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3%增至13.6%,草原生態修復59萬畝,完成沙化土地綜合治理317.1萬畝,年均釋放氧氣44萬噸,森林資產評估總額約170億元,生態系統服務年收益達7.5億元,糧食畝產最高達到『噸糧』。

  『今年造林任務為8000畝,為了切實推動「三北」工程六期工程,我們從造林規模設計、樹種結構調整、造林機制調整等各個方面進行優化,優化造林密度,狠抓工程造林質量。全縣單塊面積超過百畝以上造林地20塊3600畝,最大面積1100餘畝;增加了糖槭、榛子、松楊混交等造林比例,特別是嘗試開展「窄帶寬行」模式,造林1100畝,改變了楊樹「一統天下」的局面,確保治沙造林成效。』杜爾伯特林草局負責人接受采訪時信心十足。

  如今的杜爾伯特,西部沿江地帶沃土連片、稻香魚躍,中部草原水草豐美、牛壯羊肥,東部濕地萬鳥翔集、景色秀麗……272個自然屯實現綠化全覆蓋,成為我省率先躋身百萬畝沙地人工林的縣份,先後榮獲全國防沙治沙先進集體、全國生態環境濕地保護最佳范例、國家『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突出貢獻單位、全國『三北』工程建設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責任編輯: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