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網媒聯播

城市『裡子工程』向『新』而行、向『智』發力 更精准服務民生

時間:2024-11-07 07:55:00  來源:央視網  作者:

  央視網消息:作為防洪排澇的重要基礎設施和水環境保護的關鍵一環,眼下,各地對排水管網的改造有了不少新嘗試,效果究竟如何?一起來看。

  這幾天,在北京的一些河道裡,水面上漂浮著一個個『小圓盤』,引得不少市民駐足觀望。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其實是一款水質監測設備。只需花幾分鍾時間,它就能實時采集十多項水質參數。別看它體型小巧,卻擁有相當於幾十平方米水質監測站的采集能力。

  這樣的『水環境偵察兵』目前已經在北京等20多座城市的河湖水庫裡應用,而污染在河裡,根源在岸上。在我們看不見的地下,它正在發揮更大作用。

  在北京、長江流域等地的排水管網上布設後,流過的每一滴水都難逃它的『火眼金睛』。當水流經過時,量子點光譜傳感器可以實時采集水的溫度、濁度、氨氮等數據,在短短幾秒內完成數據的傳輸和分析。一旦發現異常就能立即預警,可以幫助工作人員精准定位雨污混接、外水入滲、超排偷排等問題。過去人工排查需要幾天纔能找到的污染源頭,現在依靠這樣的數字化監測系統只需要幾小時。

  智慧『水管家』讓水治理變簡單

  小小傳感器能快速精准定位異常情況,這種數據采集的創新技術讓地下管網變得『清晰可見』,治理起來也更加『聰明』。接下來,我們再去安徽六安認識一群『水管家』,看看他們又是如何讓每一滴水從進入城市到流出的全過程可感、可知、可控。

  走進安徽六安的水管家智慧調控中心,記者看到,整個城市的河流水情、供水、污水處理情況以及4000多公裡供排水管網的運行狀態,全都實時呈現在一塊大屏幕上。『水管家』們正在根據各類數據,對城市各個涉水環節進行科學研判調度。

  如何讓這些水在一張大屏上就能精准調控?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涉水資產統一管理是實現集中調度的關鍵。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過去當地在污水處理、排澇等環節,往往都是不同主體『單兵作戰』,不僅成本高,而且很難保持長效。如今有了『水管家』的綜合治理,六安市主城區污水處理能力和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都比2019年翻了一倍左右。

  『大手拉小手』推動治理模式轉型昇級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的排水管道長度達91.35萬公裡。排水管網改造作為城市重要的『裡子工程』,在這樣一個大目標下,參與者正變得越來越多。

  不久前,中國城市排水管網數智化創新聯合體在北京成立,國資央企與民營企業通過打造生態合作交流平臺,共同推動排水管網數智化進程。

  不少參與企業的負責人都表示,創新聯合體的成立將設計方、建設方、運維方等聚到了一起,『大手拉小手』,實現了信息互通、資源互補。

  三峽長江生態環保集團技術中心主任張俊稱:『光靠一家單位是做不成的,我們要發揮共同的力量,我們還在計劃進一步擴大,吸引更多的成員來共同參與長江大保護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積極擁抱新技術。』

  中國工程院院士任南琪稱:『我們現在的數智化可以說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有很多的城市在這方面還沒有意識到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用於大數據的采集、了解地下管網情況,這是非常值得我們通過數智化來解決的。通過數智化為管控助力,在這方面我認為還有很大的空間和需要攻關的一些技術。』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