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煤礦安全質量標准化現場會在七臺河召開。
新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礦井—東山豎井移交生產。
嚴寒天氣裝車保供。
智能化洗煤廠。
智能化綜采工作面。
綠色礦山。
黑龍江日報訊 1901年,雞西礦區城子河發現煤炭,由此揭開了龍江礦區煤炭百年開采史。
從1901年到2024年,每一個歷史坐標上,都有煤礦奮斗者的足跡。
在龍煤集團成立20周年的關鍵節點,翻閱龍江礦區風雷激蕩的紅色篇章,每一頁都寫滿求索與奮進。一代又一代礦山人,在歲月深處寫滿榮光,創造了激蕩人心的歷史進步、波瀾壯闊的現代轉型,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精神豐碑。
最熾熱的情懷忠黨愛國
1945年11月,中國共產黨正式接收鶴崗礦山,同年12月1日,鶴崗礦務局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接管的東北地區第一個煤礦企業。此後,雙鴨山、雞西礦務局相繼成立。在這方紅色的熱土上,胸懷實業報國之志的龍江礦工,緊緊追隨祖國的命運,奉獻光與熱。
在解放東北、建立東北根據地的緊要關頭,鐵路蒸汽機車因缺煤不得不燒大豆、豆餅和木柈子,雞西礦務局運煤30萬噸應急解危,保證了後方增產軍需物資及時運到前線。
『一切為了前線,多出一鍬煤,就等於給前方送去一顆手榴彈;多生產一噸煤,就如同為前方送去一顆炮彈。』
1947年5月,鶴崗礦區率先開展『紅五月』勞動生產大競賽,是年,鶴崗礦務局煤炭產量翻番達到110萬噸。在此之前,全局最高日產量不過3000多噸,而在『紅五月』裡,僅興山煤礦一個礦最高日產量就突破了3400噸。一個『紅五月』下來,生產的煤炭堆成了山,一趟趟專列將煤炭送往前線,鶴崗礦務局因此受到通令嘉獎。『大戰紅五月』也由此成為鶴崗礦區的優良傳統,被幾代礦工傳承至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五月奇跡』。在此處發祥的勞動贊歌《咱們工人有力量》奏響了不屈的生命交響,以大氣磅礡之勢,迅速紅遍大江南北。
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後,雞西礦區廣大乾部職工捐獻了一架飛機,被命名『雞西礦工號』。鶴崗、雙鴨山礦區自願捐獻合計26.2億元的東北流通券,並以打會戰、獻工獻時和捐物等形式支持抗美援朝戰爭,直至最後勝利。
最純粹的本色艱苦創業
創業維艱,奮斗以成。
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龍江礦區高昂『先生產後生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和以礦養礦』的精神,挖潛改造、新建礦井。在創造共和國煤炭工業奇跡的同時,也將雞西、鶴崗、雙鴨山、七臺河四座城市寫進歷史長河中。因煤而建、緣煤而興的四座煤城相繼建成,並發揮了重要作用,建企以來,四大礦區已累計生產煤炭超30億噸,源源不斷地為國家能源保供貢獻力量,橕起共和國煤炭發展脊梁,為全省和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解決全國煤炭供應短缺問題,雞西、鶴崗、雙鴨山礦區義無反顧勇挑重擔,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精神和『寧讓汗水漂起船,不讓國家缺煤炭』的豪情,鏖戰千尺井下,搏擊百裡礦區,邊生產邊建設,傾囊而出,全力支持國家經濟建設,『北煤南運』成為全行業熱詞之一。
1950年7月,新中國自行設計施工的第一座現代化礦井雞西小恆山豎井開工。
第一個『五年規劃』期間,蘇聯援建我國156個重點工程項目中有7個落戶龍江各礦區,新中國第一對現代化豎井鶴崗新一煤礦、亞洲第一大煤礦鶴崗興安煤礦、亞洲第一大選煤廠雙鴨山選煤廠拔地而起……
1952年,新中國第一臺康拜因采煤機落戶雙鴨山嶺東煤礦,開機械化采煤先河。
1958年,七臺河礦區勃利煤礦籌備處成立,拉開了新中國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開發建設礦井序幕。
全國煤炭行業進入全面開發建設時期,這裡也成為人纔技術輸送基地,為全國煤炭行業大發展快發展提供人纔支橕,先後派出8000餘名技術骨乾,支援淮南、寧夏、平頂山、大雁、伊敏河、盤江、韓城、大屯、六盤水等多個礦區的開發建設。後又為神華集團的組建輸送了一大批技術管理人纔,為推動共和國煤炭事業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
此後幾年間,四大礦區先後跨入千萬噸級行列,黑龍江省躋身全國重要煤炭生產基地,成為全國統配煤礦的中堅力量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片火熱的礦山不斷書寫全國煤炭發展新篇章,先後召開了全國煤炭工業薄煤層開采現場會、全國煤礦安全質量標准化現場會、全國煤礦安全培訓工作經驗交流現場會等全國煤炭系統大型會議。
1991年,平均煤層厚度只有0.8米的七臺河礦區產量突破千萬噸,成為共和國第一個薄煤層千萬噸礦務局,也被國家確定為三大稀有保護性開采煤田之一;也是這一年,雞西礦務局原煤總量超過2000萬噸,一躍成為全國第二大煤炭生產基地。
最磅礡的力量創新開拓
2004年,承載著國家實施『大集團、大基地』戰略的光榮使命,龍煤集團應運而生。置身煤炭行業改革發展大潮中,承載著30萬職工、200萬家屬希望的巨輪揚帆遠航,龍煤人謀定而後動,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在歷史發展變革中淬煉,在艱難拼搏中成就輝煌,在轉型換羽中奮發圖強。
瘦身健體,深化改革,輕裝上陣;推進智能化建設,低碳發展,逐『綠』前行。
建成東北首個智能化綜采工作面、首個薄煤層智能化綜采工作面、首個『5G+智慧礦山』項目;投用東北首臺套礦用盾構機『龍盾一號』;建成全省首座智能化選煤廠;全球首臺套大坡度小轉彎雙模式硬岩TBM 『龍鶴一號』施工下山巷道填補了國內空白。目前,已累計建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101處,80%以上井下輔助系統實現無人化,應用各類機器人25臺套,『四化』礦山建設處於東北領先地位。
老牌國有煤炭企業走出了一條由『汗水型』向『智慧型』蛻變的奮起之路,完成了一場最壯麗的突圍之戰。
龍煤集團成立以來,累計上繳稅費840多億元,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累計投入22億元支持全省地方公路建設和棚戶區改造,所屬四個礦業公司均是所在城市的支柱企業,經濟收入佔所在城市本級GDP的近30%、稅收40%左右,維系著礦區職工和家屬生活,守護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穩定大局。
多年來,龍煤集團心懷『國之大者』,以多種方式反哺社會。南方冰凍,調整裝運,保供煤炭;汶川地震,捐款捐物,迅速動員;撫遠洪災,捐贈原煤,抵御嚴寒;礦山透水,千裡馳騁,緊急救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初,率先在全省復工復產,讓百姓住上暖屋子,為抗擊新冠疫情增強『免疫力』。近年來,在煤炭需求異常緊張的情況下,帶頭穩價格、保供應,勇擔省內煤炭保供『壓艙石』,100%兌現電煤合同,點亮萬家燈火。
助力全省脫貧攻堅決戰。累計投入資金4400餘萬元,支持雙城兩個村自來水、沼氣入戶;幫扶泰來縣購買大型聯合收割機等農機具;支持樺南縣鄉村公路、飲用水井、淨化水設備以及水管網線建設,解決了23610人行路難和15447人飲水難問題。
為綠色轉型發展貢獻動能。龍煤集團累計投入資金9400多萬元,完成矸石山治理51座。雞西、鶴崗、雙鴨山、七臺河四個礦業公司充分利用閑置資源,不斷修復礦區生態,取得較好成效。
雞西礦業公司利用火燒矸制作免燒磚,替代井下料石降低生產成本。鶴崗礦業公司通過回填露天坑和塌陷區、鋪路、做墊層等方式消滅了歷史遺留的8座矸石山。雙鴨山礦業公司復墾土地165公頃,消耗廢棄煤矸石約286萬立方米;投資750萬元建設矸石制砂廠,年可消耗矸石10萬立方米。七臺河礦業公司先後完成了市重點項目、井下充填、落燕湖治理回填三大工程,綜合利用矸石269萬立方米。
龍煤集團累計投入土地復墾專項資金2.1億元,復墾土地610公頃。累計完成14座礦井水廠建設、18座礦井水廠昇級改造工作,新建生活污水處理站7座。建有地面瓦斯抽采系統29套,瓦斯發電站21座,共安裝瓦斯發電機組132臺,額定發電能力73000千瓦時,瓦斯利用率達到35%以上。
最無形的財富礦工精神
貢獻可見,精神無形。
隨著烏金閃耀,發展中的四大礦區造就了大批礦山英雄,他們弘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礦工精神,歷經歲月洗禮,沈淀出『出大力、流大汗,寧願汗水漂起船,不讓國家缺煤炭』『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跪著采煤、站著做人』的龍江礦工精神。
只身接收礦山的『孤膽英雄』首任鶴崗礦務局局長王其清,煤炭戰線『鐵軍』代表尹坤,『國家缺煤炭,礦工拼命乾,一班背煤24噸半』的礦山英雄馬英湖,失明不失志的『礦山保爾』宋德金,新時代礦工精神的代表、『礦山先鋒』劉金奇;獨創『四·五』工作法的『佘洪海班組』,開創親情隊組文化的112開拓掘進隊……功勛卓著的老一代礦工孫好清、尹坤、宋繼武、馬英湖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據統計,從1945年至今,已相繼產生全國勞動模范、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等國家級先進人物219人次。
百年奮斗征程,總有榜樣在引領,總有一種精神在支橕、在傳承、在發揚光大。
在『功勛礦工』馬英湖曾經工作過的龍煤七臺河礦業公司新建煤礦,『跪著采煤、站著做人』的礦工精神始終在傳承,並在全國煤炭行業叫響。新建煤礦在平均采高不足0.8米的煤層創出19次煤炭年產超200萬噸的驕人業績,累計為國家貢獻煤炭8293萬噸。因極薄煤層開采的特殊性,礦工蹲不住就跪著采,跪不住只能趴著采。據統計,新建煤礦采煤一線的『黑哥們』,平均每人每年至少跪爛20副膠皮護膝。
曠世奮斗路,百年踔厲行。一代代龍江礦工不畏艱險、奉獻光熱,忠誠實乾、創新開拓,持續涵養深化著寶貴的礦工精神,這一精神也將激勵龍煤人擁抱變革,搶抓機遇,以務實、奉獻和擔當的精神續寫更大的榮光。
回望來路,承載了龍煤人賡續夢想、勇創大業的深切回憶,更蘊含著其轉型發展、走向未來的巨大能量。
龍煤人將以建設新時代現代化新龍煤、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為己任,賡續紅色基因,弘揚礦工精神,牢記初心使命,以嶄新的精神狀態和奮斗姿態,在實現龍江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新的征程上奮力前行。(圖片均由龍煤集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