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能大慶熱電遠景。
毛立軍(右)現場『出診』。
黑龍江日報訊 凌晨四點的鍋爐車間,毛立軍突然站住,身體靠近正在運轉的設備,抬手示意……身後的徒弟們頓時止步、『靜音』。循聲覓源,只聽見目標設備運轉聲中隱約透出一絲雜音。毛立軍輕輕把手掌貼在設備上,屏氣凝神,仿佛在為這個龐然大物把脈問診。
這是發生在華能大慶熱電有限公司的一個普通的凌晨。在這裡,毛立軍帶領一群年輕熱電人,用這樣近乎苛刻的『工匠精神』,堅守能源陣地,為『哈大齊』工業走廊源源不斷地輸送著清潔能源,為安全保供、綠色發展奉獻著光和熱。
毛立軍:熱電行業中的『鍋爐醫生』
1991年入行,2013年毛立軍被調入華能大慶熱電。
『剛來那會兒,大家都說兩臺新鍋爐運行得挺好。』一位老員工回憶道,『但毛工卻說「90分的成績裡,還藏著10分的潛力」。』這句話,成了毛立軍帶領團隊開啟『精益革命』的序幕。
從此,這位鍋爐『老把式』開始了令人驚嘆的『獵分』行動:反復優化鍋爐乾渣處理,一遍遍調試制粉系統,精准調校一次風配置,潛心改進脫硝工藝……日復一日。
一年後,兩臺鍋爐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奮的成績單:熱效率一舉躍昇2.09%和2.49%。這個看似普通的數字,讓企業每年少耗標准煤2.2萬噸,節省成本1200多萬元,相當於一個小型森林公園一年的碳匯量。
對毛立軍來說,這只是開始。2014年,他把目光鎖定在了一個行業難題上——脫硝系統的氨耗居高不下。
經過4個月的反復試驗,他終於找到了解決方案,兩臺鍋爐的脫硝系統氨耗降低了50%,這套方案每年為企業節省150餘萬元。這一成果不僅在公司內部推廣,更在行業內樹立了新標杆。
2016年,他又帶領團隊進一步優化鍋爐性能,使一號鍋爐效率提昇0.4%,二號鍋爐提昇0.1%。
『毛老師太神了!』27歲的集中控制室主值班員王逸楓崇拜地說,『他摸一摸管道就能說出溫度,聽一聽聲音就知道哪裡出故障,真不愧為「老中醫」!』
在車間,毛立軍有個習慣,走到哪都習慣用手摸摸,走到哪都習慣側耳傾聽。33年來,他用這種獨特的『問診方式』,贏得了『鍋爐醫生』的美譽。
『您是怎麼練就這身本事的?』年輕人總愛問他這樣的問題。毛立軍笑著說:『設備也不是冰冷的鐵板一塊,對待它你得像大夫一樣用心把脈,悉心呵護。』
這種用心處處體現在毛立軍日常工作中,他帶領團隊展開了一次次的技術革新。從鍋爐乾渣處理到制粉系統,從一次風配置到脫硝工藝,每一個環節都被他反復推敲、優化。
熱力運營部副主任王田宇感慨道:『毛老師就是我們團隊的定海神針,每次遇到重大技術難題,只要他在場,我們心裡就有底。』
幾十年的努力和奉獻,毛立軍收獲了一大堆創新成果,贏得了省勞動模范、省五一勞動獎章等幾十項殊榮,成為公司年輕人心中的楷模和標杆。
趙昱昊:熱工專業的後起之秀
一次技術交流會,眼前這個略顯稚嫩的小伙子沒入各路大咖的『法眼』。可是,當他一開口,大家卻發現這個年輕人『來者不善』,從理論到實踐再到表達,表現完美,無可挑剔。
今年36歲的生產部熱工專業工程師趙昱昊用『2552』這個獨特的數字代碼記錄著自己的成長:2年班員、5年技術員、5年班長、2年專工。
這像是一個方程式,每個數字背後都是無數個加班的夜晚和黎明。
從技術達人到創新領路人,趙昱昊的轉變源於一次難忘的經歷。
那是一個寒潮來襲的深冬,灰庫頂部氣閥頻頻報警。一周時間,他帶領團隊頂著刺骨的寒風,爬上十幾米高的灰庫,記錄每個零件的癥狀。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不僅找到了故障原因,還制定出一套標准化『治療方案』。
『那天看到幾個年輕人圍著設備討論得熱火朝天,我突然意識到創新不該是「獨角戲」。』於是,青年創客工作室應運而生。這裡不僅是創新的孵化器,更成了年輕人追夢的加油站。
工作室裡,一場場頭腦風暴過後,一個個創新成果破繭而出。短短幾年,他就收獲了2項發明專利和10項實用新型專利,工作室成員也在省級『五小』創新大賽中摘金奪銀。
前不久,趙昱昊獲評『龍江工匠』稱號。
『「工匠」招牌不是掛在牆上看的,只有不斷地創新纔能持續擦亮、發光。』趙昱昊的這句話,也成了整個團隊的行動指南。
王田宇:運行部的『啟停機專業戶』
2019年8月的那個暴雨夜,讓身為熱工運行部副主任、值長組組長、高級工程師的王田宇記憶猶新。
這場暴雨,讓機組一次風機跳閘、脫硫保安段控制電源失電、脫硫吸收塔攪拌器運行停擺……險情一個接一個。
『老王,這下麻煩大了!』值班員的聲音有些發顫。號稱『啟停機專業戶』的王田宇卻鎮定自若,他分析險情、布置任務,讓大家各就各位、各司其責。
遮蓋、檢查、重啟,恢復一次風機;跟進脫硫系統……王田宇有條不紊地部署任務,排除著險情。憑借豐富的經驗,他臨危不亂,沈著指揮,在團隊共同努力下最終化險為夷。
那個雨夜,成了華能大慶熱電的一堂課。王田宇帶領團隊不僅成功化解險情,還樹立了一個完整的應急處置范本,
王田宇『啟停機專業戶』的名號也更做實了。
什麼叫『啟停機專業戶』?老王憨憨地笑了:『這種涉及停機啟機的狀況多數都讓我趕上了,再加上我處理的比較好,就落得這麼個名號。』
運行部是華能大慶熱電的核心,也是員工最多的部門,有員工87名,平均年齡僅32歲,38歲的王田宇在部門已經是『老同志』,於是他也就得了『老王』的尊稱。
在『老王』的帶領下,通過幾年的努力,運行部把鍋爐效率提昇到了93%以上的『新高度』,還實現了污染物排放合格率99%以上的『天標』。尤其是率先實現的『全負荷脫硝運行』,為企業節約2000餘萬元改造成本,也在行業內樹立了新標杆。
讓『工匠精神』引領企業創新發展
華能大慶熱電門口懸掛的『大慶熱電工匠學院』的牌匾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是大慶市總工會新近授予的榮譽。公司內,毛立軍勞模創新工作室、工匠創新工作室、青年創客工作室更將公司創新的氛圍拉滿。
黨建工作部乾事劉洋告訴記者,自2016年成立以來,公司各工作室創新成果豐碩,僅毛立軍工作室就完成了15項攻關課題,收獲11項國家專利,發表20餘篇專業論文,獲得了省級『勞模和工匠人纔創新工作室』稱號。他們攻克了包括350MW機組超臨界直流鍋爐30%負荷深度調峰在內的20項行業難題,累計申請國家實用型專利85項,發明專利17項。《一種火電廠汽輪機熱力疏水器》《一種磨煤機排渣口結焦處理裝置》等專利均已在實際生產中得到應用。
公司總經理劉洪宇告訴記者,『勞模』『工匠』『創客』等創新工作室在推動科技進步、綠色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已經成為公司『機組安全運行的基石、提質增效的先鋒、人纔培養的搖籃』。
期待華能大慶熱電繼續創新續寫華能故事,讓工匠精神綻放新光芒。
◎記者手記
高鐵在松嫩平原穿行,轉眼便到大慶。
初冬的清晨,輕紗般的霜霧籠罩著大地。遠處的油田井架如變形金剛般巍然矗立,守護著這座英雄城市的榮光。
走進華能大慶熱電,你能真切感受到這個年發電量達30億千瓦時的能源巨人的分量。它不僅是『哈大齊』工業走廊的能源命脈,更是溫暖1351萬平方米城市空間的『大火爐』。
這座現代化的熱電企業,偌大的廠房內,智能設備正有條不紊地運轉。在這些鋼筋鐵骨的機器設備轟鳴聲中,我分明聽到了一群熱血工匠激情的心跳聲。
他們或在凌晨的設備間『聽診問疾』,或在寒夜的控制室全神貫注,用智慧和汗水為這座城市源源不斷地輸送著光明與溫暖。
那間被稱為企業『心髒』的集中控制室,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這裡匯聚了企業三分之一以上的人纔力量,他們『五班三倒』,晝夜無眠。在幽藍的屏幕前,年輕的值班員們目光專注;在創新工作室裡,青年創客們挑燈夜戰……每一個畫面,都在講述著一個創新型企業的蝶變。
他們身上,既有大慶『鐵人精神』的執著基因,更迸發著新時代青年敢為人先的創新銳氣。
走出公司大門,回望這個充滿活力的企業,記者不禁感慨,正是這些平凡崗位上的不平凡堅守,鑄就了熠熠生輝的工匠精神;也正是這些默默奉獻的追光人,用智慧和創新托起了一座城市的光明與希望。這裡的每一位勞動者都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書寫著屬於自己的責任、擔當、夢想、榮光。
初冬的風雖冷,但我似乎能感受到溫暖在環繞、熾熱在昇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