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龍江時間  >  龍江地市

『水稻書記』曹立勇:用科技守護黑土稻香

時間:2024-11-27 07:57:48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曹立勇(中)在稻田地裡與稻農進行技術交流(資料片)。

  曹立勇(中)在實驗室裡與團隊科技人員交流。

  他叫曹立勇,是寶清縣委掛職副書記,他還是中國水稻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研究員、北方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當地農民親切地稱他『水稻書記』。

  他的身影總是穿梭於實驗室與稻田之間。插秧季裡,一身迷彩服、一雙高腰水靴是他的標配;回到單位,潔白大褂又讓他盡顯科研工作者的風度。這位來自南方的『水稻書記』用赤子之心在寒冷的最北方播撒著科技的種子,用腳步和汗水描繪著寒地生態稻作的豐收畫卷。

  寒地生態稻作新技術

  破解『秸稈困局』

  寶清縣,地處三江平原腹地與北大荒核心地帶,周邊是連片的千萬畝良田。對於曹立勇而言,這裡是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廣闊天地。

  2015年,中國水稻研究所與寶清縣建立合作關系,曹立勇也便開啟了杭州與寶清間的往返之旅。

  2018年,中國水稻研究所決定在寶清縣建設北方水稻研究中心,曹立勇便帶領團隊駐紮寶清縣,本著『邊建設、邊研發、邊運營』的理念,投身國家級北方水稻重大科研平臺建設當中。

  『很多問題都是跟農民在一起聊天聊出來的。』曹立勇的『科研靈感』往往來自於一次平常的聊天。

  來到寶清後,通過與農民聊天,他發現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在秸稈禁燒的背景下,我省的低溫環境讓當季秸稈難以完全腐熟,年復一年,黑土地裡消化不掉的秸稈越積越多。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增加,土壤板結、黑土層變薄等問題日益突出。

  『你出技術和模式,我抓落地和推廣。』2019年,寶清霖源山水種植協會會長張明明找到曹立勇時,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這場農民與專家的『君子協定』,成就了一項惠及千萬畝良田的科研突破。

  於是,曹立勇帶領團隊啟動了『寒地水稻秸稈全量原位還田緩釋多效綜合技術』攻關項目。

  經過三年多的努力,這項技術取得階段性成果。『我們抓住水稻插秧後90天至120天生長期,通過施用復合微生物菌肥等手段,讓秸稈逐漸腐解並持續釋放肥效。』曹立勇說,該技術不僅解決了秸稈還田難題,還能夠在增強水稻抵御自然災害性風險的能力的同時穩定糧食生產、提高種糧效益。

  2023年9月,在北方水稻研究中心勝利落成的同時,也迎來了科研攻關收獲的成果,這項技術正式通過了專利授權。這意味著針對東北黑土地肥力透支和寒地水稻生產中秸稈還田難的問題給出了解決方案。

  創造多元效益

  激活黑土新的生機

  『這絕對是一項偉大的發明!』張明明難掩內心的喜悅。

  『試驗表明,在減少化肥15%用量的情況下,采用該技術當年可提昇土壤有機質含量0.05%,降低土壤容重0.1~0.15克/立方厘米。』作為該技術的推廣方,張明明儼然成了這方面的專家,相關數據張口就來,『每畝水稻可減少20%~30%的氮肥施用量,畝節約成本100元以上。』

  『這項技術太神奇了!』寶清縣水稻種植戶孔立新在50畝試驗田初嘗甜頭後,去年直接擴大到450畝。『每畝不僅增產100多斤,稻米品質也提昇了,每斤能多賣兩三毛錢。』今年,他種植的優質品種『稻花香』水稻在遇災情況下達到了畝產1142斤,這讓他『相當滿意』。

  八五三農場第九管理區六作業站的趙有生更是嘗到了『科技紅利』。連續三年使用該技術的他,今年雖遇嚴重低溫冷害天氣,200畝水稻依然喜獲豐收,種植的圓粒水稻更是創下畝產1560斤的新高。

  2023年,該技術在霖源山水種植協會千畝示范田試用後,優質品種『稻花香』平均畝產達到1469斤,遠遠超過常規技術栽培的產量。

  張明明說,這項技術能夠讓秸稈原位造肥、緩釋肥力,大大減少了化肥、除草劑和殺蟲劑用量,『有效保護了稻田生態環境,讓稻米更具有大自然的芳香。』

  更讓張明明欣喜的是,今年收獲的新米經SGS檢測,大米農殘檢測為零,富含16種氨基酸,對人體有害的五項重金屬未檢出,既保證了食品安全又提昇了品質。

  目前,該技術已在我省累計示范推廣80餘萬畝。

  深耕寒地科研沃土

  精心選育『北方良種』

  寶清縣地處第二、第三積溫帶,寒地生態稻作新技術在寶清縣的推廣應用對於處於該積溫帶水稻生產具有示范意義。『全省第二、第三積溫帶水稻面積約3000萬畝,水稻產量、抗寒性和抗病性等方面仍有很大提昇空間。』對曹立勇來說,這裡既是挑戰,更是機遇。

  幾年來,北方水稻研究中心在曹立勇帶領下,開展了分子育種、藥用植物新種質創制、寒地水稻數字平臺建設等一系列寒地生態稻作技術研究。累計收集了國內外630份綜合性狀表現優良的寒地水稻品種資源,利用超級稻育種分子實驗室平臺,開展抗倒伏和優質等重要性狀相關基因的篩選定位。

  在團隊共同努力下,目前已創制水稻育種新材料一萬餘份,選育20多個水稻優質新品系參加各級區試。其中選育的糯稻品種已采用訂單收購方式種植4萬餘畝。

  除了選優育強,曹立勇帶領團隊還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水稻栽培技術研究。水稻缽形毯狀秧苗機插技術、輕型無土基質育秧技術等一批新技術相繼問世,其配套研發的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機械側深施肥及營養診斷推薦施肥、病蟲草綠色綜合防控等技術也陸續投入到水稻生產實際應用中。

  『通過培育新品種和技術研發,用科研成果和技術創新提昇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帶動了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和拓展。』張明明深有感觸,『在曹老師的帶領下,北方水稻研究中心為寶清縣乃至全省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種植結構調整、農業產業昇級和鄉村振興作出了積極貢獻。』

  對於張明明的溢美之詞,曹立勇微微一笑:『科技創新永遠在路上!』

  在這片黑土地上,這位『水稻書記』正帶領團隊努力實現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的手上,用智慧、汗水和忠誠書寫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科技擔當』。

  ◎記者手記

  曹立勇始終保持著一股『科技范兒』,行事內斂,不善言談。除了水稻,他的話題不外溢,保持邊界感。

  出於好奇,我網上搜索了『曹立勇』,網絡信息揭示了他的輝煌過往:長期從事水稻遺傳育種研究,主持多項國家攻關項目,育成品種累計推廣面積1.1658億畝,增產稻谷29.145億公斤,創社會經濟效益58.29億元。

  而上述這些,他絕口未提。

  采訪曹立勇頗費了一番周折。

  初見曹立勇是在東北農業大學校園裡。初冬的哈爾濱,寒意還不算太重,但對這位來自江南的『水稻書記』來說,已經需要裹上厚厚的羽絨服。

  一周後,我追到寶清縣,北方水稻研究中心就在郊外。田野裡,水稻已經收割完,連稻茬都被翻埋到黑土中。

  窗外,遠處的三江平原一望無際。這片黑土地,經過秋收後顯得有些蕭瑟。但在曹立勇的電腦裡,一組組數據、一張張試驗圖表,記錄著這片土地一年來的豐收軌跡。

  『曹書記不是一般的專家,更不是普通的掛職乾部。』在寶清縣乾部和群眾眼中,這位卓有成效的水稻遺傳育種科學家有著最接地氣的品格。他朴實無華,喜歡去農民家串門,樂於與農民交朋友;他喜歡別人叫他『老曹』或『曹老師』,不樂意被人稱『曹書記』,他想讓記者把『縣委副書記』的官職在本文中『免去』。

  采訪中,人們講述的不是曹立勇的『高精尖』成果,而是他蹲在田埂上的背影,是他站在實驗室的背影,是他在寒冬裡拖著行李箱的背影……

  『你知道科學家最大的苦衷是什麼嗎?』曹立勇問我。我本以為他要談科研攻關的艱辛,他卻說:『就是看著農民的付出,收獲不夠多;看著肥沃的黑土地,未能充分發揮潛力。』這句話,讓我讀懂了他為什麼甘願放下南方的舒適生活,選擇在最北方這片黑土地上『深耕』。

  有人說,一個人的成就往往源於他內心最深處的呼喚。曹立勇的呼喚,是來自他骨子裡對農業的摯愛。從浙江蕭山農村走出的他,19歲入職中國水稻研究所,39年堅守科研一線,他似乎天生就懂得農民的期盼。

  這大概就是科學家的格局——在最廣袤的田野裡,做最紮實的學問;在最普通的農事中,寫就最崇高的理想。

責任編輯: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