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殷先人,有典有冊。中華典籍浩如煙海,是古人思想的寶藏,是先賢智慧的結晶。
『合古今而集大成』的《永樂大典》,保存了我國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七八千種典籍,被視為『輯佚古書的淵藪』 。在11月30日舉行的『何以中國·弦歌不輟』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啟動儀式上,『《永樂大典》存卷綜合整理研究』的項目主持人、山東大學文學院講席教授、《文史哲》主編杜澤遜分享了整理修繕《永樂大典》的心路歷程。
山東大學文學院講席教授、《文史哲》主編杜澤遜。人民視頻供圖
2023年6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蘭臺洞庫,參觀『漢藏蒙滿文大藏經雕版合璧』和『《四庫全書》合璧』庫展,詳細了解館藏精品版本保存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盛世修文,我們這個時代,國家繁榮、社會平安穩定,有傳承民族文化的意願和能力,要把這件大事辦好。
『600年風雨滄桑,《永樂大典》歷經戰亂、火災、盜匪、流散,現存800多卷、400多冊,只佔全書的4%。』杜澤遜感嘆道,假如《永樂大典》2萬多卷全部保存到現在,我們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面貌可以看得更全面,更深入。
對杜澤遜而言,綜合整理《永樂大典》的存世部分,就是要『喚醒一批沈睡的史書』『打撈一批新鮮的史料』。
《永樂大典》根據韻帶出字,再用字帶出詞或者短語,然後再把古籍裡和這個詞或者短語相關的內容,一條一條羅列上,把同類的信息聚集在一個名目下,可以說是空前巨大的『關鍵詞檢索庫』。
存世古籍若未經校勘、標點、注釋,一般讀者難以閱讀。因此,在杜澤遜看來,傳承古籍經典,首先要解決『看不懂』的問題,『我們從全國70多所高校聘請了200多名專家,給《永樂大典》加上現代標點符號。閱讀沒有障礙,纔能夠接續傳承。』
古籍整理要求參與者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我和我愛人程遠芬教授從事古籍整理研究40多年了,光是整理研究國家清史項目《清人著述總目》就花了20年。未來,我也還會和程老師整理古籍,直到做不動為止。』現場,杜澤遜也呼吁,除了整理原典,還要培養人纔,『希望能有更多人關注古籍的保護和數字化轉化,關注青年人纔的成長。』
爬梳耕耘,彰顯中華文化脈絡;句讀之間,傳承燦爛文化遺產。『醫生救的是人的命,我們救的是書的命。要通過整理出版、擴大流傳,延續古書的生命。』杜澤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