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龍江時間  >  看龍江

龍江故事·走進龍江非遺|光影裡的堅守與創新

時間:2024-12-02 08:00:13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龍江皮影戲演出照片。
影人裝訂調試。

  黑龍江日報訊 作為國家級非遺傳承項目,龍江皮影戲曾經有《禿尾巴老李》作為唯一進京國慶獻禮皮影戲劇目的輝煌。近年來,哈爾濱兒童藝術劇院皮影劇團在劇目創新、傳統文化傳播等方面傳承與創新,續寫龍江皮影戲傳奇。

  光陰荏苒,不負韶華,未曾改變的是——龍江皮影人的熱愛與情懷,堅守與責任。

  刀筆翩躚 既是刻畫也是突破

  纖細筆觸勾勒出似蹙非蹙的煙眉,藍、綠為主色繪出裙裾飄飄,王佰惠筆下眉目含情的林黛玉逐漸『蘇醒』。

  『繪稿、上色是關鍵工序,使影人形象更有立體感和寫實。』王佰惠說。她是哈爾濱兒童藝術劇院皮影人設計、雕刻制作人之一。在老師於久文和她兩代人的努力下,龍江皮影戲在人物面部加入創新暈色,彌補了陰刻鏤空單面空白部分的『美中不足』。

  刀筆翩躚,光影生姿——細看林黛玉青絲,每一條發絲都是張開的,線條粗細有度,不需舞動便像活了一般。『傳統龍江皮影戲人物的「頭茬」(影人的頭部)頭發,都是粗線條或通過繪畫展現,我運用壓刀加上轉刀手法,克服刻線不細、細則易斷等種種困難,經過三次嘗試,最終完成了雕刻。』王佰惠說。

  皮影制作是一項古老而精細的手工藝,需經過制皮、設計、過稿、雕刻、上色、裝訂等多道工序。『頭一年我連一張牛皮都沒摸到,一天八小時就是練習刻紙、推刀技巧,線要直、弧度流暢,手指被刻刀割破了,包紮一下繼續練……』1999年,四年專業學習畢業後,王佰惠來到哈爾濱兒童藝術劇院。

  在王佰惠眼中,老師於久文話不多,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她的皮影之旅。『老師在工作室一畫就是一整天,他伏案工作的身影,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腦海裡,「一專多能」更是令我欽佩……老一輩皮影人對待傳統藝術執著而專注,我只有更努力。』王佰惠如是說。

  怎樣纔能畫好一個影人?王佰惠的答案是,要走進其內心。『根據人物特點設計,不了解透徹,畫出來是沒有神韻的。』在作畫的過程中,她留心觀察生活找素材,尋找創作中的靈感。

  新劇目《哪吒與三太子》是王佰惠首次獨立設計,她與婁秀紅、劉家愷組建的雕刻制作三人組,共同制作新劇目所需的影人,可謂挑戰重重。

  為了讓龍江皮影戲影人的面像『活』起來,她從未停止鑽研。在設計上完成了一次次突破——設計七分相、正面等造型;在結構上嘗試了更多的分節,使影人的手指、腳趾關節都能活動;將卡通形象、現代元素融入設計……天道酬勤,王佰惠先後榮獲國家級集體獎三項,個人省部級獎十餘項,集體獎十餘項……

  人偶合一 既是功夫也是心思

  『學會快,學精難,要想操控自如首先要沈下心。人偶合一,既是手上功夫,也是用心琢磨。』哈爾濱兒童藝術劇院皮影劇團團長、市級非遺傳承人康然然,經過20餘年積淀,對龍江皮影戲的理解愈發有質感。

  康然然師從的薛兆平、穆玉芹兩位老師常找她談心。從老一輩藝人教誨和演出實踐中她悟出——皮影戲表演沒有捷徑,只有勤學多練,肯琢磨!從分簽、捻簽、力量等基本功開始練起,她的手指上磨出了一個個繭子,鮮活靈動的表演,便是在一年近百場戲的磨礪中實現的。

  『要麼不做,要做就認真做好』,康然然骨子裡有股要強勁兒。瞄定表演方式上創新,她開啟了一個個全國首創——她現場演繹從一個個關節組裝影人,表演方式更多樣化;她專程赴湖南自費學習手影,創作《夢·幻》突破了單一的表演形式,手影、皮影、人影『三影』結合;她連續八屆參加全國木偶皮影界最高獎項——金獅獎比賽,7次獲獎,每次她都能帶給觀眾『新的驚喜』。

  武打戲是龍江皮影最精彩、也最考驗功力的。『龍江皮影戲注重肢體表演,雙手各持3?5根竹竿,呈現出打斗中的靈活身法,還要契合鑼鼓點,沒有十年功底做不到形神俱佳。』她說。

  精彩紛呈的皮影戲,背後是多少的默默付出。康然然介紹說,排練《哪吒與三太子》武打戲,全身都在用力,大腦隨著劇情飛速運轉。哪吒做跳的動作,她在表演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跟著跳,一場武打戲排練兩三次下來,手累得直發抖……『燈光、配樂、設計、配音等演職人員,只因為熱愛皮影戲,甘當幕後英雄。一部戲創排,大家各抒己見,直到打磨出精品。』康然然說。

  傳承創新 既是情懷也是責任

  說起皮影戲的傳承創新,首屆全國金獅獎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藝大賽,令哈爾濱兒童藝術劇院副院長、省級非遺傳承人王沛難以忘懷。

  『什麼技藝是別人沒有的?』本就愛琢磨研究的王沛冥思苦想,靈感一現:她想到龍江劇表演藝術家白淑賢『毛筆寫反字』的絕活。『若在影窗後面寫反字,觀眾看到的恰好是正字。』但創演的過程,卻遇到一連串難題:在立體影窗上,現場作畫題字——怎樣使墨水在畫紙上大面積著色;怎樣不讓筆尖兒下垂影響書寫;由於光的折射會產生偏差現象,在成像時,影人怎樣纔能『握住』筆?『N次嘗試,一次次失敗,我始終堅信總有一次會成功……』最終,一個個難題迎刃而解,《母子情》創演成功。

  對於創新,王沛並未淺嘗輒止,而是持之以恆:她請教北京大學化學博士,通過反復試驗油和水的配比,把水影畫(在水上作畫)變成了現實;她把剪紙、沙畫、水墨畫等表演形式,與皮影戲相融合,使表演方式更趨豐富;運用多媒體,讓皮影戲舞臺布景、場景切換更流暢……不畏艱辛、大膽探索,創新完善每一個攻堅細節,王沛把創演比喻成翻越藝術的高峰。依靠團隊的智慧,挑戰巔峰,龍江皮影人跨越了心中的一座座青山,永不止步。

  龍江皮影戲,怎樣纔能傳承更久遠?對此,王沛一語中的:『不僅是創作思路上的傳承,更是精神傳承!在劇目發展方向上,我們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進行創演,延續老一輩龍江皮影人「不畏困難、團結一心」精神,創作更多的皮影戲經典。這既是一種情懷,也是一種責任。』

  行而不輟,履踐致遠。2019年以來,哈爾濱兒童藝術劇院連續三屆獲得文化部舉辦的全國曲藝木偶皮影優秀劇目展演榮譽。2023年,文化部舉辦全國優秀兒童戲劇展演,僅有兩家皮影戲入選,龍江皮影戲是其中之一!

  ◎記者手記

  采訪中,記者的心弦被一次次撥動:漂洋過海復制而歸的《燕影劇》,仿佛在低吟著中國皮影藝術兩千多年的時光流轉;一代代龍江皮影人由滿頭青絲演到鬢發染霜,傾情歲月的理想與付出,令人動容;哈爾濱兒童藝術劇院副院長、省級非遺傳承人王沛,那份沈甸甸的祈盼——希望在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藝術職業學院等院校開設皮影戲表演、皮影設計專業,她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因為熱愛皮影而來!她熱切盼望能早日『如願』,攜手傳承與創新龍江皮影戲。

  從《禿尾巴老李》一炮而紅,到《哪吒與三太子》獲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由7分鍾小戲演繹成為中型經典演出劇目。而這一切,不僅僅是創作思路上傳承,更是精神傳承!老一輩龍江皮影人『不畏困難、團結一心』的精神,一直延續下來,彌足珍貴。

  一顆『種子』,總會落地生根!祝福龍江皮影戲,走進一代代人的童年記憶,繼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中獲得新的解讀。

責任編輯: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