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龍江時間  >  看龍江

生德庫村奏響興邊富民曲

時間:2024-12-13 07:09:58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黑龍江日報12月12日訊 西出撫遠市區駕車15分鍾,便來到了這個坐落在黑龍江畔的濃江鄉生德庫村。賞田園風光、品特色鮮魚,讓小村以獨特魅力『圈粉』無數。

  近年來,生德庫村黨支部帶領邊民興建家園、發展產業、強化治理,走出了一條富有特色的穩邊固邊、興邊富邊的鄉村振興之路。先後獲得省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市級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原本冷清的小漁村有了『熱度』。

  『引鳳還巢』讓邊境小村煥發新活力

  『又是一條大鯉魚嘍,五斤多重,有需要的老鐵留言發貨嘍……』主播陳明正開著漁船在黑龍江上熱情洋溢地進行著直播。自村黨支部開展『歸巢計劃』以來,陳明是92名回村常住和創業青年中最『出圈』的一位,現在擁有近50萬的粉絲,每天直播打魚、賣魚、秀美景,在宣傳家鄉的同時,還能增加收入。

  2013年,生德庫村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房屋、街道、農田全部被淹沒。大部分村民背井離鄉,選擇外出謀生,洪水退去後僅有100多人回村。面對這種困境,村黨支部帶頭外出與流動黨員、村民反復溝通,話家鄉、談發展、嘮鄉愁。這種朴素、真誠的感情像磁鐵一樣緊緊地吸引著流動在外的黨員、村民們,如今全村人口恢復到323戶722人。

  『為了增加這塊「磁鐵」的「磁性」,我們新建了便民服務大廳、休閑文化廣場、文化長廊,帶領全村百姓清淤、修路、植樹、栽花,同步啟動了「歸巢計劃」。』村黨支部書記萬仁軍說。

  村黨支部為了吸引更多青年回村創業,借助地處邊境、土地資源豐富、毗鄰黑龍江等優勢,實施『歸巢計劃』,從政策、資金、配套服務多方面發力,為5類返鄉創業人員量身定做政策。回村裡務農的,免費提供農機具;做電商的,無償提供直播場地;開民宿、搞餐飲的,村『兩委』幫忙做宣傳、引客流;開辦企業的,提供場地和代辦貸款……這些政策在村微信群定期發布、村內明顯處長期張貼,吸引年輕人回村創業。

  『小江教會了我使用K歌大賽、抖音等APP後,讓我重新拾起了年輕時的歌唱夢想。這是我新買的唱聽一體機,我現在能唱100多首歌了,現在也是村裡有名的「文藝人」了。』村民朱祥說。朱祥提起的小江叫江浩源,也是『歸巢計劃』的一員,經常入戶走訪,聽說朱大爺會纔藝,便鼓勵其發揮特長,組織幾名老朋友成立小劇團,豐富老年人生活。

  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不僅黨員活動積極,村民們也心氣高了,人氣旺了,人心齊了,參與鄉村振興更有力量了。

  在黑土地上『種』出產業『致富果』

  村外,沃野千裡;村內,廠房成行。『小村挺富!』這是生德庫村給人留下的直觀印象。然而,就在4年前,村民收入還很低,村集體經濟更是『吊車尾』。全村耕地總面積4.05萬畝,多年來土地優勢卻沒能鼓起鄉親們的腰包。2023年,村黨支部開展了土地托管經營,『兩委』成員和黨員逐戶走訪,幫助農民算清投入、產出對比賬,通過因地制宜發展單環節、多環節和薄弱環節托管等模式,村集體共為全村1.85萬畝土地提供『耕、種、防、收』托管服務。

  『一開始大家都懷疑,托管靠譜嗎?』村會計李長清說,『試了一年,大家服氣了。地還是那塊地,種的還是大豆和玉米,效益卻大不相同,大農機下田省力,廠家農資直供省錢。秋收一算賬,托管後的土地每畝增收100多元。』

  土地托管在推動糧食產量增加15%、農戶每畝增收120元的基礎上,還通過土地規模化經營及相關配套服務累計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00餘萬元。

  而這只是第一步。從『田間』到『車間』,村黨支部一直在努力把強村富民的產業鏈條拉長。協調駐村幫扶單位國網黑龍江省電力有限公司出資20萬元采購榨油設備,利用原村小學舊捨建設了村級產業榨油廠。村集體投入55萬元於2023年3月建成了拌肥站,服務全鄉托管土地10萬畝,通過科學配比生物肥,不僅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更推動了農業向低碳、高效、綠色方向邁進。

  為了進一步擴大產業規模、提昇產業效益,生德庫村還積極招引企業入駐,與東煌天熠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建成了黑土地農產品和漁業加工基地,開展農村電商直播賣貨,培育農村網紅達人,打造『生德庫』特色品牌,為村集體和村民帶來了更多的收益。

  榨豆油加工廠、拌肥加工站、覆膜堆肥廠、秸稈加工廠……生德庫村裡的產業越來越多,帶動43名邊民村內就業,每年為村集體增收近90萬元,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更是超過200萬元,成為撫遠市鄉村振興的標杆村。

  用優質服務『暖心』換取邊民『團結一心』

  『開飯啦!』生德庫村愛心康養食堂裡『賓朋滿座』,紅燒大蝦、紅燒肉、炒冬瓜……一道道營養均衡的美味佳餚端上了餐桌,還有熱茶、水果,每位『賓客』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些『賓客』並不是游客,而是生德庫村65歲以上的老人。

  近兩年,村子漸漸富了起來,村黨支部把更多力氣用在鄉村治理上。『邊境村年輕人少,村裡面常住居民多數都是大爺大娘,老人們胃口小,總覺得做多了吃不完浪費,有的老人一頓飯只吃一個菜、一個菜能吃好幾天,有的老人乾脆不做菜,拿饅頭咸菜對付,可以說他們的「飯菜」成為我們的一塊「心病」。』萬仁軍說。

  『有病就得治』。2023年村黨支部出資7.8萬元,建起了撫遠市首家標准化、規范化的村級助老食堂——愛心康養食堂。食堂采用『村集體領辦、居民互助、個人自願、社會力量參與』的運營模式,按照每餐1元的標准,每天為45名65歲以上的老人提供午餐和晚餐。

  『菜煮得很爛糊,而且每天不重樣,非常適合我們老年人的口味。』71歲的村民劉述明一邊吃著可口的飯菜,一邊與『飯搭子』們閑聊,為村裡辦的食堂豎起大拇指。歡聲笑語中,大家熱愛家鄉的情懷更濃了。

  村裡還設立了『積分超市』,將文明實踐、志願服務等納入『積分清單』,對黨員、群眾的日常行為進行賦分。積分可換取電水壺、晾衣架等日用物資,充分調動了村民參與的積極性。村黨支部每年出資16萬元,為村民繳納醫療保險,並向新考錄的大學生發放獎勵。

  今年,村黨支部還新增了為村民免費理發、過集體生日等服務,讓村民進一步感受到黨組織的溫暖。村民李勇喜說:『有這樣處處為大家考慮的村黨支部,我們很幸運也很幸福,讓我們雖「身在最邊」、心卻最暖。』

  村子美了、富了,村民笑了。走在生德庫村的街巷,村容整潔,整齊劃一的農家院落,窗明幾淨,一幅百姓富足、邊陲穩固的幸福畫卷正在生德庫村徐徐展開。

責任編輯: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