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2月16日訊 他帶領全鄉各族黨員乾部群眾,大力發展特色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從『種』風景到『育』景點,再到『創』品牌,打造出了烏蘇裡江沿線最具民族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他利用『伊瑪堪』傳習所、食魚習俗傳習基地、樺樹皮技藝手工坊等平臺,廣泛開展傳習活動,培養赫哲族文化傳承人,讓優秀傳統民族文化得到傳承和發展,擦亮『蜜淌烏蘇裡·魚躍赫哲鄉』四排靚麗名片,譜寫了民族團結與鄉村振興互融互促新篇章。
他就是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黨委書記王浩。自2022年擔任四排赫哲族鄉黨委書記以來,王浩在田間、炕頭同赫哲族鄉的村民們『拉家常』、講民族團結一家親的事例,成了他的日常工作之一。
四排赫哲族鄉位於烏蘇裡江西畔,東與俄羅斯一江之隔,是全國僅有的三個赫哲族鄉之一,也是《烏蘇裡船歌》的誕生地。經過深入調研,王浩意識到要想長遠發展,就得探索出一條『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之路。他帶領群眾融合文化元素,發展觀光農業,成立了赫津谷物專業種植合作社。打造『綜合種養』鴨稻、蟹稻、魚稻景觀示范田500畝;建設觀光塔、農田棧道和具有赫哲族元素的稻田畫100畝;讓來到四排赫哲族鄉的游客們體驗新奇的農田景色。
與此同時,王浩推出了『訂制農業』,發展『私人訂制』優質稻花香米示范田5000畝,與省外企業簽訂長期供貨協議,年均接收訂單上千噸;與快手網紅合作直播帶貨,進入『耕種食客』『南海區智慧養老綜合服務管理平臺』,日均接單500公斤以上。2023年,赫津谷物專業種植合作社榮獲國家級生態農場稱號。
利用烏蘇裡江流域水源優勢,王浩成立了『伊瑪哈』赫哲水產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農戶+示范區』發展模式,開展名特優養殖示范推廣,2023年入社農戶6家,網箱養殖鰲花10萬尾,小龍蝦130畝,可觀的效益讓特色養殖深入民心。2024年入社報名農戶增至15家,網箱養殖鰲花20萬尾,小龍蝦300畝。在王浩的努力下,四排赫哲族鄉初步建成了烏蘇裡江名優魚養殖基地。
近年來,王浩帶領全鄉各族群眾依托鄉內資源要素,因地制宜、合理開發,吸引了近3億資金建設完成『烏蘇裡船歌』鄉村振興示范區和『烏蘇裡船歌』百裡黃金旅游帶項目,四排赫哲族鄉也被評選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該景區總佔地面積約14萬平方米,是集漁獵生活、非遺文化、魚宴美食、特色民宿等為一體的特色旅游景區。
隨著景區的建成,來四排赫哲族鄉的游客絡繹不絕,有效盤活了旅游資源,激發了特色文化旅游的獨特魅力,帶動全鄉村民發展漁家樂、特色民宿20餘戶,為100餘名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
借項目建設的有力時機,王浩帶領村民以赫哲族傳統節慶為載體,每年舉辦開江節、河燈節、『嫁令闊』大賽等大型活動,旺季日均接待游客1000餘人次。2023年,四排赫哲族鄉共計接待游客10萬餘人次,旅游產業收入達400餘萬元。
身為四排赫哲族鄉黨委書記,王浩始終以各民族群眾利益為出發點。他牽頭建立了以便民服務中心為樞紐、以網格管理為依托、以部門聯動為支橕的基層治理體系,32名專兼職網格員堅持『登門納諫、開門懇談』,解決百姓急難愁盼問題。2024年,四排赫哲族鄉被評為全省首批平安邊境模范鄉鎮。
怎樣傳承發展優秀民族文化,同時將特色文化變為特色產業?王浩充分發揮非遺傳承人頭雁示范效應,利用『伊瑪堪』傳習所、食魚習俗傳習基地、樺樹皮技藝手工坊等平臺廣泛開展傳習活動,培養赫哲族文化傳承人,提昇赫哲族文化影響力。他依托四排赫哲族風情園創客孵化中心,建立了『赫哲姑娘』魚皮手工藝合作社和非遺就業工坊,開展魚皮和樺樹皮制作技藝學習。2023年,工藝品銷售增收30餘萬元。
為加強非遺保護,王浩精心推出了『三文』舉措,成立了赫哲族『文史』『文藝』『文創』專班,相繼邀請省、市級伊瑪堪傳承人深入鄉村開展赫哲族文化傳習班10期,開辦魚皮畫、樺皮畫制作班12期;將赫哲族『伊瑪堪』『嫁令闊』、樺樹皮和魚皮制作技藝等非遺傳承項目融入到學校特色教學中,通過『送』『種』相結合,真正推動了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可持續性發展,讓赫哲族文化傳承隊伍不斷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