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龍江時間  >  龍江地市

守『湖』興邊 描繪鄉村振興新畫卷

時間:2024-12-24 08:21:54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北倚蜂蜜山挺拔峻秀,南擁興凱湖碧波蕩漾,擁有黃金湖岸線3.5公裡的白魚灣鎮湖沿村,探索『湖旅』融合發展模式,成為老百姓口中糧滿倉、魚滿艙的富美鄉村。

  近年來,湖沿村黨支部持續深化『湖畔黨旗紅』黨建品牌內涵,在堅持生態優先的前提下推進湖沿村綠色發展,帶領村民走『生態路』、打『山水牌』、吃『綠色飯』,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實際行動推進湖沿生態、村莊形態和產業業態協調發展,描繪出一幅『村美、業強、民富』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誰來發展?

  黨建引領『一盤棋』

  冬日的鄉村泛起陣陣寒意,邊境線上的湖沿村卻熱鬧非凡,歡聲笑語不斷從村北傳來,一個鄉村版的冰雪樂園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村莊也從『貓冬』狀態切換到『冬忙』模式。

  然而就在幾年前,湖沿村的乾部群眾還在為村子怎麼發展而一籌莫展。在本村黨員的推薦下,鎮黨委找到了致富能手王海文,動員他回村任職。上任後王海文帶頭謀發展,將目光投向村裡的供銷合作社,作為全省目前唯一的村級供銷社,王海文探索創新『資源+創意』融合發展模式,將其打造成為村級綜合服務中心、供銷社文化展覽館。『有這供銷社可方便了,我們春耕的化肥都在這買』『來到這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小時候,都是老物件,特別熟悉、特別溫馨。』村民和游客們說。

  『湖沿是個好地方,請您回來建家鄉』,湖沿村發出這樣的號召後,一批在外人纔陸續回村創業、興辦產業,帶動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務工掙錢。

  『我將種好糧、多種糧,在這片沃土上培育更多優質大米。』曹志晶說。作為一名80後黨員,她便是響應村黨支部號召、回村創業中的一員,她積極帶領村民集中連片打造規模化、標准化、品牌化的水稻種植示范區,逐漸乾出了名聲、創出了品牌,創立的『湖水牌』興凱湖大米獲評黑龍江省優質農業品牌『黑土優品』。

  『看看這蛋清,像不像果凍?這些鴨蛋都是純綠色食品,鴨子都是吃著興凱湖魚長大的,從不喂飼料。』潘振華在網上和各地的粉絲們交流、溝通。

  『自從潘振華做電商火了後,她帶動村裡8名脫貧戶打工,使她們的收入增加8000多元。』湖沿村黨支部書記王海文說。

  像曹志晶、潘振華這樣的致富能手,湖沿村共有57名,按照『就近就便、互助互利』的原則,村黨支部為每個網格配備了5至8名致富能手,定期開展『致富能手進網格』服務活動,積極傳授知識、推廣技術,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怎麼發展?

  資源興村『大合唱』

  傍晚時分,夕陽把興凱湖的湖面染成一片金色,湖沿村裡的游客絡繹不絕。『劉老四飯莊』店主劉洋站在冰櫃前,抓起一條鮮魚遞到客人面前,熱情地介紹:『這個就是我們最有名的興凱湖大白魚,撒上鹽,清蒸一下,細嫩鮮美。』

  依托中俄界湖興凱湖資源稟賦,湖沿村黨支部深入挖掘肅慎文化底蘊和內涵,舉辦美麗鄉村鐵人三項比賽、興凱湖冬捕節、冰上龍舟賽、湖畔音樂啤酒節等特色活動,持續釋放旅游經濟『熱度』。匯聚魚皮畫傳承人李華和20餘名手藝人,深入推進『漁文化』產業,打造『漁旅融合』新場景。整合集體建設用地和閑置宅基地,利用鄉村振興銜接資金5000餘萬元,建成『共享農莊』民宿群,與成都途遠公司共同運營,村集體每年可分紅130萬元。

  堅持念好『村村聯合、抱團發展』致富經,湖沿村黨支部與鄰近8個村聯合成立玖兄弟公司,以注資方式與曲別針文化集團有限公司合作建設沙灘浴場項目,每年從項目淨利潤分紅7%。同時湖沿村黨支部還聯合7個村完成稻田畫景點、水稻高產示范試驗田建設,實現浪漫田園和美麗村落融合發展,帶動村民增收88.5萬元。2024年旅游產業總產值達5000萬元,村集體收入突破300萬元,產業收入佔比42%。湖沿村先後獲得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等稱號。

  如何安居?

  環境整治『暖人心』

  在密山市白魚灣鎮湖沿村,波光瀲灩微漾的湖面,好似鋪滿了碎鑽銀光閃閃。這裡看山,林海浩瀚;望湖,一碧萬頃;進村,阡陌交錯;入院,錯落有致……走進湖沿村,處處皆景,滿是活力。

  『村裡要建活動廣場,不能一建了之,一定要找到村屯建設和村民意願的融合點。』王海文感慨地說。

  為讓村民都能參與到廣場建設中,村乾部專門設計了『問題地圖』。村民們集思廣益地給村乾部提意見,『想要個籃球場』『能不能建個露天電影院』『村書記,跳廣場舞能安排個地方嗎』……『金點子』就這樣紛紛而來。

  美好環境、人人向往,幸福生活、人人追求。湖沿村黨支部說乾就乾,投入230萬元,鋪設雨水、污水管網4000米,實現雨污分離;統籌推進改廁、改圈、改院、改線和路面硬化、街角綠化、房屋美化、地標亮化的『四改四化』,建成『村BA』燈光球場、1萬平方米共享農莊廣場、電影天幕和房車營地,不斷優化宜居宜業宜游環境,推動鄉村建設與自然生態環境有機融合。

  『暖氣入戶,我們也過上了城裡人的日子,不用擔心燒爐子的安全問題,這不,大家都把老人從城裡接回村裡住了,老人別提多開心了。』村民徐世友坐在暖乎乎的屋裡開心地說。為推動冬季旅游產業發展和改善村裡人居環境,湖沿村投資2500萬元,鋪設了供熱管網3700米,成為密山市第一個集中供熱村。

  舊村新貌,滿載鄉愁希望。湖沿村堅持以資源稟賦為基、文旅融合為徑,讓有特色、有內涵、有鄉愁的鄉村『活』起來、『火』起來,蹚出一條推動村集體經濟壯大提質、村民增收致富的興邊富民新路徑。

責任編輯: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