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訊 12月21日,冬至。
『冬至大如年』,這個一年中白晝最短的日子,卻是農人最重要的節氣。
晌午時分,銀裝素裹下的龍山村炊煙四起,按照當地習俗,這一天,龍山村人都要殺年豬、吃餃子,以此表達對新一年的祝福和期待。
村黨支部副書記李廣麗也不例外,她一大早包完餃子放在屋外凍上,騎著她心愛的電動小三輪來到村委會直播帶貨,她要趕在春節到來前把村民手裡剩餘的大米賣出去。
『各位老鐵們,這是咱龍山村的「吉龍山湖」大米,長自黑土地,喝的山泉水,是純綠色的東北長粒大米……』
直播間裡,李廣麗一邊熟練地展示著大米,一邊繪聲繪色地講述著家鄉的故事。鏡頭前的她,臉上掛著淳朴的笑容,一舉一動流露出的都是朴實和真誠。屏幕前的『老鐵們』可能想不到這位『鄉村帶貨的』竟是一位全國人大代表。
懂農業、愛農村、念著農民。在雞西市麻山區龍山村,這位50歲的黨支部副書記是遠近聞名的致富『領頭雁』。從21歲擔任村乾部起,她在帶領村民致富的路上已經奔走了29年。
做有『帶富』能力的乾部
1995年,21歲的李廣麗擔任龍山村婦聯主任時,龍山村還是一個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窮山村。
『山坡地不打糧。那時候,村裡人種的都是玉米、大豆這些傳統農作物,一年辛苦到頭,到手就那麼幾千塊錢。』李廣麗憶起往事說。
轉機出現在1997年。聽說同樣地塊的寶清縣農民種白瓜子賺到了錢,李廣麗決定自己帶頭先試試,她拿出自家的18畝山地種白瓜子。當年畝產300多斤,每斤2.7元,一畝地收入達810元,幾乎頂上兩畝普通農作物的收入。
這一嘗試,不僅堅定了李廣麗發展特色種植的信心,也帶動了村民種植白瓜子的熱情,大家都賺到了錢。幾年下來,全村白瓜子種植面積陸續擴大到8000多畝,最高時每畝收入超過2000元,全村戶均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那時候,家家戶戶蓋房子、買小汽車,村民們的精氣神上來了!』
帶領村民種白瓜子把李廣麗種進了村民心裡。
2009年,村黨支部換屆選舉,李廣麗滿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站在新的崗位上,她開始思考全村更長遠的發展之路。
『光靠種大田,再辛苦也難有大的突破,必須走差異化發展的路子。』經過反復調研,她帶領村『兩委』班子瞄准了特色高效農業。
憑借當地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氣候特點,李廣麗帶頭在山坡上種植沙棘樹、大榛子等經濟林,探索『林上+林下』立體種養模式。
在她的示范帶動下,村民侯振宇不僅種了上百畝沙棘林,還在林下養殖2000多只『溜達雞』,注冊『沙棘雞蛋』品牌;村民王麗霞則承包300畝山林種植大榛子,經過5年精心栽培,如今已進入盛果期,今年,王麗霞家僅大榛子一項收入30萬元。
李廣麗常說:『村乾部沒有致富的本事,沒有「帶富」的能力,那還咋當村乾部!』在她的引領下,龍山村走上了一條『特色種養』的發展路子。
『林上+林下』產業穩定後,李廣麗又帶頭調整種植結構,擴展水稻種植。她和丈夫聯合5戶村民成立水稻種植合作社,流轉了800畝稻田,並注冊了『吉龍山湖』牌大米商標,並將村裡的大米、木耳、蜂蜜等農產品打上『龍山村』特產標識,讓村裡的特產品牌化、特色化。
讓農產品『出山』又『出圈』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帶領村民探索產業發展的同時,李廣麗深知,要實現長久富裕,更要讓村民跟上時代步伐,掌握新技能。
2020年,她發現不少年輕人通過直播賣農產品,她靈光一閃:『為什麼我們不能把龍山村的好東西也賣到網上去?』說乾就乾,她報名參加了雞西市婦聯組織的網絡電商培訓班,從零開始學習視頻制作、直播帶貨。『剛開始直播特別緊張,連話都說不利索。』李廣麗笑著回憶,『但只要想到這是為家鄉特產打開新市場,再難也得堅持。』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反復演練,李廣麗從一個『直播小白』,成長為龍山村的『村級網紅』。直播帶貨中,她發現好多土特產在網上銷售受限制,於是自己在微信朋友圈建立了龍山村生態農產品銷售群線下銷售。目前群裡有400多個好友,來自全國各地。每年線上線下銷售龍山村土特產20萬元左右。
更讓李廣麗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跟著她學習直播帶貨。王麗霞等多位『助農主播』相繼湧現,將龍山村的大碴子、小米、小笨雞、大笨鵝、笨雞蛋、笨鵝蛋等家鄉特產源源不斷地送上城裡人的餐桌,深受城裡人的喜愛。
『僅村民張大哥的200只笨大鵝就收入兩萬多元。』李廣麗感慨,『以前總覺得種地掙錢難,自從玩轉新營銷手段後,村民們感覺賺錢不那麼難了。』
『要做新時代有本事的農民。』這是李廣麗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她的帶動下,龍山村的年輕人紛紛返鄉創業,把現代營銷理念和傳統種養產業相結合,為鄉村注入新的發展活力。
如今的龍山村,已經形成『上中下』格局:山上種大榛子、沙棘果,山中種紅小豆、玉米、大豆,山下種水稻。這樣的產業格局既穩固了傳統農業基礎,又在互聯網經濟快車的加持下,實現了龍山村農產品的『出山』又『出圈』。
為村民做好事、謀福利不分大小
2021年3月,組織調整工作分工,李廣麗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主抓村裡黨建工作。
於是她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集中精力做好黨員和村民的思想工作,積極為村民排懮解難。
『村乾部不要把自己當乾部,就是服務員,為村民服務不分大小事。』李廣麗舉了一個例子:『有人在群裡要買50個笨雞蛋,這樣的小事看起來不起眼,但一考慮到對於一些困難家庭50個雞蛋能變現100元,我還是樂意去做。』
李廣麗深知,振興鄉村不能單純追求經濟效益,更要重視鄉風文明建設。針對農村『紅白喜事』大操大辦、人情負擔重等問題,她和村兩委成員一起商議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同時,為改變農閑時期一些村民『貓冬』、賭博等陋習,她帶頭組建秧歌隊、廣場舞隊和小劇團,創建農家書屋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豐富群眾文化生活,『讓村民從麻將局中走出來!』
『要讓農民富起來,更要讓鄉村美起來。』在李廣麗的推動下,龍山村先後投資改善人居環境,修建文化廣場,安裝太陽能路燈,硬化村內道路。如今的龍山村,不僅獲評省級文明村,還入選全國村級文明鄉風建設典型案例。
2023年3月,李廣麗光榮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到北京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為龍山村第一位進入人民大會堂的人,這讓全村人為之驕傲、自豪。
『我是龍山村的女兒,是龍山村這片土地把我養大,並給了我發家致富、施展纔華的舞臺,我要繼續努力,為龍山村父老鄉親過上好日子盡我所能!』
眼下,李廣麗正與龍山村黨支部、村委會班子一道依托山村自然風光和抗聯紅色資源,帶領村民謀劃發展紅色文旅康養項目,打造一個集鄉村民宿、展覽演藝、度假休閑、會議研學於一體的美麗山村。
下午三點,李廣麗的手機鬧鈴響起。『不好意思,我到點了,得去直播了。』她笑著匆忙走向直播間。
透過鏡頭,記者看到的不僅是一位基層村乾部忙碌的身影,更是一代鄉村振興帶頭人的執著追求。
在李廣麗和村民們的共同努力下,龍山村正在打造屬於自己的『幸福密碼』,書寫著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記者手記
采訪李廣麗那天她很忙,家裡正在裝運大米,村民王大姐還急著讓她幫忙直播賣大榛子,手機鈴聲叮咚作響,要過年了,『龍山村特產』群裡不斷有人呼喚她。
李廣麗騎著她那臺電動小三輪車這兒一趟那兒一趟忙得不可開交。
雖然距離春節還有一個多月時間,但村民們已經開始籌備過年了:殺年豬、蒸豆包,手頭的農產品抓緊出貨,雜七雜八的年貨陸續往家運。
龍山村已經有了過年的味道。
記者采訪幾乎是跟著李廣麗的電動小三輪『移動』進行的。
這一天,群裡有人要50個笨雞蛋,兩塊錢一個價格挺高。許多村民們都不願意賣,李廣麗也不找他們,把這個機會留給村裡相對困難的家庭。
這個季節,50個雞蛋得跑三四家纔能湊齊,走東家串西家的,雞蛋難免會磕碰損壞,李廣麗還得掏自家雞窩給人補上。一分錢不掙可能還得倒搭點兒,不過李廣麗心裡樂意:『我打小在龍山村長大,我爺爺我爸爸都是這村的老戶,鄉親們跟我都是子一輩父一輩的感情。』
『帶富』是李廣麗在接受采訪時重點提到的詞。在李廣麗的家我看到了堆積如山的玉米棒、整裝待發的大米。不用多說,我看到了她『帶富』的能力和實力。
李廣麗深有感觸地對我說,當了29年村乾部,最大的體會就兩點:『一是得把自己的日子過好,自己日子過得啥也不是,咋帶村民致富?二是得有悲憫情懷,這村子人祖祖輩輩生活在一起,不是一家人勝似一家人,能為鄉親們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是幸福的。』
這些朴實的話語,道出了一位基層村乾部為民情懷和對鄉村振興的深刻思考。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新時代農民的擔當與智慧,更看到了鄉村振興的希望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