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月11日訊 『時間靈活,收入也不錯,我打心眼兒裡感謝「家門口」就業服務站,讓我不但就近找到了工作,還能照顧家。』每當說起自己找工作的經歷,七臺河市旭日社區居民柳金玲言語中都充滿感激。
和柳金玲有著同樣求職感受的人在我省還有很多。為加大困難群體就業幫扶力度,2024年,省人社廳著力實施建設標准化『家門口』就業服務站三年行動計劃,通過支持引導社會力量增加多元供給,提昇基層就業服務便捷化、精准化、多元化水平,進一步推動公共就業服務全面提質增效,切實兜牢基本民生底線,持續增進民生福祉。目前,全省已建成標准化『家門口』就業服務站330個,受理失業登記、職業指導、就業援助等就業公共服務32.6萬人次,幫扶實現就業2.8萬人,真正實現了困難群體『就近辦、馬上辦』的需求。省人社廳持續強化重點群體就業幫扶工作,聚焦就業困難人員急難愁盼問題,建強就業服務體系,為龍江百姓牢牢築起了就業港灣。
優化就業服務站布局 讓百姓就近就業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而困難群體就業更是格外受到關注。2024年7月,『新時代幸福龍江建設20件民生實事(2024年)』正式出爐,『全省建成300個標准化「家門口」就業服務站』位列其中。
據省人社廳公共就業服務處處長於宏偉介紹,全省各地合理布局基層就業服務網點,聚焦人員集中居住區、人流密集區、產業集聚區,形成覆蓋城鄉、便捷可及的就業服務圈,以充分就業社區為依托,結合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提昇示范項目,高質量推進標准化『家門口』就業服務站建設,創新打造三星級、四星級、五星級服務標准,讓廣大群眾在家門口享受更全面、更優質的就業服務。
『作為一名全職媽媽,我每天都忙於照看孩子和家庭,沒有大塊時間出去工作,即便想出來工作也不敢離家太遠。』居住在肇州縣建設社區的王玲玲在社區公共就業服務站的幫助下,很快找到了一份小時工的工作。
『通過在全省建設「家門口」就業服務站,各級人社部門摸清了百姓就業需求,籌集了就業崗位,完善了就業匹配,使就業服務得到了大幅度提昇。』於宏偉說。
創新就業服務模式 讓百姓安心就業
據了解,省人社廳充分發揮基層社區『窗口』作用,依托基層就業服務平臺,建設一批『家門口』就業服務站和充分就業社區,推動就業服務端口前置、重心下沈,極大地提昇基層就業服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
為最大限度發揮基層公共就業服務作用,全省的『家門口』就業服務站建立了一整套標准化的服務流程清單,逐一明確各項業務的服務對象、服務內容、辦件類型、辦理時限、辦理條件、受理材料、辦理途徑、查詢途徑、投訴渠道等事項,讓居民辦事走得近、找得准、辦得快。
大慶市人社局就業中心主任武玉軍說:『大慶市「家門口」就業服務站創新舉措,在全市290家銀行網點的社會保障卡業務經辦窗口和自助設備、醫藥連鎖企業380家零售門店服務臺上張貼擺放「大慶市公共就業服務二維碼」,拓寬了就業服務渠道。』
此外,大慶市讓胡路區憩園社區創新運用『技能培訓+現場指導+洽談對接』的方式,邀請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在就業服務站內開設整理收納、母嬰護理、保健按摩、養老護理等課程,舉辦『就業進社區、服務零距離』專場招聘會,由職業指導師現場幫助培訓成績優異的學員與企業溝通協調、輔助洽談,促進達成就業。
大慶市憩園社區居民盧艷華在就業服務站參加母嬰護理培訓取得《母嬰護理高級技師資格證》,並通過就業服務站安排的面試,成功找到了陽光嘉城的月嫂工作。『多虧了就業服務站,既幫我學手藝,又幫我找工作。』盧艷華由衷地感慨道。
優化就業服務內容 讓百姓暖心就業
『「家門口」就業服務站通過依托社區平臺、優化零工驛站等方式,因地制宜創新建設了集用工信息發布、求職訴求登記、就業政策諮詢、用工對接洽談等多項功能於一體的就業服務站,傾力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舒適、便捷的勞務對接環境,將服務直達基層,著力解決零工人員就業信息閉塞的難題。』於宏偉介紹。
在黑河市,泥瓦匠、水電工、架子工等零工人員以前都是蹲在路邊街角攬活兒。黑河市『家門口』就業服務站建成後,黑河市人社部門將『家門口』就業服務站打造成集『崗位供求、快速對接、職業培訓、困難幫扶、勞動維權』等功能於一體的『全鏈條』就業服務平臺,零工人員有了『新家』,再也不用『站馬路』等活了。
黑河市人社部門還通過為就業服務站點配備桌椅、飲水機、微波爐、醫藥箱等便民設施和就業創業政策宣傳單、招聘信息等就業服務材料,為零工人員解決實際問題。
零工就業人員感慨地說:『走進服務站,有一種回到家的感覺。終於有地方可以暖和暖和、喝點熱水,冬天再也不挨凍啦!』
下一步,我省將持續擴大『家門口』就業服務站輻射范圍,做優『家門口』就業服務站各項工作。一是全面摸清轄區內勞動者就業失業情況、困難群體就業服務需求,為有就業意願且有就業能力的困難人員,建立就業援助檔案,開展職業指導,精准實施就業服務。二是走訪社區周邊用工企業,籌集一批可兼顧家庭、勞動強度低的非全日制就業崗位,滿足困難人員靈活就業需求;開發社區公共服務崗位資源,籌集一批養老護理、托幼助殘、保安保潔等社區公益性崗位,滿足困難人員兜底就業需求。三是大力開展急需緊缺職業培訓、新職業新業態培訓,對培訓後困難人員提供就業推介服務,提高就業上崗率,推動培訓與就業服務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