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訊 近一段時間,哈爾濱星網動力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網動力)董事長劉輝很忙碌:選購設備、組建團隊、融資、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
『哈爾濱新區對商業航天領域有積極的政策支持並設定了明確的發展目標,打造「中國星谷」,加速推動商業航天供應鏈企業落戶,大力支持商業航天研發成果落地轉化。這樣的發展機遇我們一定要抓住。』劉輝說。
隆冬時節,哈爾濱新區產業投資集團圍繞哈爾濱新區智能機器人島建設搶前抓早:圖紙會審、審核施工方案、工程量清單編制審核……
『為了保證智能機器人島項目今年3月1日復工,力爭在今年9月末具備裝修和設備安裝條件,各項工作必須早謀劃早實施,為達到區委區政府既定目標打下堅實基礎。』哈爾濱新區產業投資集團副總經理王丁一說。
企業加快發展心切,政府推動建設志堅。在哈爾濱新區,一股政府、企業同向發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熱潮湧動。
『我們堅持樹牢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理念,紮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聚力打造全省發展新質生產力實踐地,不斷激發攀高向新、以新迎新的澎湃動能。』哈爾濱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肖彬一語闡釋這一熱潮形成的核心所在。
以改革破題厚植科技創新沃土
『新質生產力既需要政府超前規劃引導、科學政策支持,也需要市場機制調節、企業等微觀主體不斷創新,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共同培育和驅動形成的。』哈爾濱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董方說,自貿試驗區哈爾濱片區和自創區哈爾濱片區全部在哈爾濱新區范圍內,因此,新區統籌推進自貿區與自創區『雙自聯動』,不斷把制度優勢轉化為科技競爭優勢,努力打造全省體制機制最靈活、資源供給最齊全、要素獲得最便利的科創環境。
新區以深哈產業園為載體,對標對表、學習復制深圳創新發展經驗,帶土移植新型工業M0用地等135項改革舉措,創新實施『一枚印章管審批』等首創改革。深哈產業園被國家確定為科技賦能東北振興示范樣板,目前園區內集聚了華為鯤鵬、北科生物、思靈機器人、東軟、奇安信、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代表性科技領軍企業,數字經濟、生物經濟產業集聚度達79.6%。入園企業中,500強控股企業4家,上市公司控股企業7家,『專精特新』企業7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7家,獨角獸控股企業1家、國家級眾創空間1家。
新區還組建了全省首個區級科技局、全省首個人纔服務公司,探索推進綜保區外保稅維修試點、外籍專家簽證便利化等改革。集聚各類投資機構206家,引進哈爾濱科技大市場,截至目前,累計實現技術合同交易額5.3億元。
2024年6月,哈爾濱新區新質生產力促進中心成立,是新區管委會直屬事業單位,是全國第一家針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專業促進機構。該中心包括進行新質生產力的政策研究和理論研究,制定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政策、措施;對科技成果轉化支持與服務;公共政策諮詢和政策研究;公共技術共享支持等功能。該中心成立以來,一直持續面向全國招攬各類人纔。
與此同時,啟動建設企業創新積分制試點,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難點痛點堵點,通過為科技型企業進行權威全方位畫像,實現對科技型企業精准配置科技扶持政策和金融機構融資服務,以創新金融手段為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助力科技企業平穩健康發展。
『我們還在全省率先打造了「科技經理人」工作室,組建全國第二個、全省第一個區級科技大市場。』哈爾濱新區黨工委組織部副部長王?說,目前,新區正在緊鑼密鼓制定科技經理人配套政策以及科技大市場構建方案,並將於近期出臺,從而更好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營造創新濃厚氛圍。
聚焦成果轉化 鍛造產業振興硬核實力
2024年7月8日,哈爾濱醫科大學重大成果轉化對接會在新區成功舉辦。會上,哈醫大基礎醫學院生化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導師高旭團隊全面展示了全人源抗體藥物技術平臺項目的最新成果,從抗體藥物的特點優勢、平臺技術來源、項目專利成果、企業落地需求及用途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推介。目前,該團隊在新區成功注冊了玖康隆(哈爾濱)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標志著又一項生物醫藥領域科研成果在新區落地轉化。
多年來,新區堅持充分依托我省科教資源和產業基礎優勢,聚焦科技成果轉化,為我省探索出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的實踐路徑。
2023年底,哈工大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先研院)落戶新區,它作為省、市、校全面合作的重要載體,既是哈工大開展產學研深度合作、引進集聚高端人纔的示范平臺,也是哈工大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保障。為更好承接先研院科技成果落地,哈爾濱新區專門規劃了26萬平方米場地,用於建設『中國星谷』『智能機器人島』等園區,解決了先研院企業產業化廠房需求。截至目前,先研院已孵化企業26家。
『我們還承辦了國家「十三五」科技成果路演等科技活動,常態化開展院士、教授、專家新區行,千方百計讓更多科研團隊了解新區,將更多的科技成果在新區產業化。』哈爾濱新區科技局局長王迪介紹,目前新區已打造國家級研發機構16個,建成省級以上孵化器34家。8個院士團隊的20餘項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哈工大智能靈巧手、哈工程智能水下無人航行器等國際領先科技成果在新區落地,2024年全年就地轉化科技成果477項,佔哈市的44%。
近年來,新區科技項目實現量的顯著增長和質的有效提昇。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建成投用,成為服務全國航天領域基礎研究和產業發展的國之重器;2024年新區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478家,佔全市的41%;國家級『小巨人』企業總量佔哈市的39%;省級『專精特新』企業總量佔哈市的30%。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已經成為新區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發展未來產業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1月13日,『中國星谷』的『鏈主』企業——哈爾濱工大衛星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工大衛星)成功發射8顆衛星,至此,該公司自成立以來已成功完成10次發射,共發射24顆衛星。
工大衛星依托哈工大衛星技術研究所院士團隊組建,自2020年12月成立以來已進入國內商業衛星制造企業第一梯隊,業務覆蓋通信、導航、遙感、深空探測等諸多領域,在研衛星任務達百餘顆,已成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工大衛星研發試驗總部基地即將竣工投產,該基地將通過『5G+智慧制造』技術賦能,實現衛星柔性化、批量化、數字化智造技術的全面應用,具備年產180顆500公斤量級衛星的能力。今後,工大衛星將積極發揮衛星制造產業『鏈主』作用,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助力龍江加速形成航天新質生產力。
『我們充分發揮科技領軍企業龍頭帶動作用,加快打造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高地。』王迪介紹,2024年年初,哈爾濱新區全面啟動了『一島一谷』特色產業園區的規劃推進工作。『一島』即智能機器人島,將打造場景應用展示中心,推動工大博實、哈工大機器人重點實驗室共建黑龍江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加快引導宇樹科技、科大訊飛等項目投產運營,力爭到2026年,智能機器人產業規模達到100億元;『一谷』即中國星谷,將圍繞鏈主企業工大衛星,加速歐普笛、航天馭星等20餘家商業航天供應鏈企業落戶星谷,大力支持哈工大王常虹團隊空間慣導技術等研發成果落地轉化,力爭到2026年,航天產業規模達到50億元。
『我們將高標准建設智能機器人島、中國星谷以及新材料產業園等新質生產力載體平臺,創新實施企業定制模式築巢引鳳,推動智能機器人、商業航天、新材料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融合集聚,同時帶動新區、哈市以及全省的新質生產力發展。』王迪說。
中國星谷一期項目選址深哈產業園科創總部C2棟1層~5層作為星谷大廈,建設航天產業數字化互動展廳和十萬級超淨公共服務實驗室,用於航空產業產品展示和入駐企業產品研發。目前,工大衛星、星網動力等公司的優質項目已簽約入駐星谷大廈。
智能機器人島啟動區一期已於2024年9月末開工建設,目標是打造新質生產力實踐地示范區、國內一流的智能機器人科技成果應用轉化示范區、國際領先的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集聚區。該項目在土地出讓階段已開始招商工作,目前已有哈工大、哈工程等科技成果轉化企業21家確定入駐。在建設中,智能機器人島的廠房尺度、荷載、空間要求等都將根據這21家企業量身建造,這也是新區根據企業需求實施定制化廠房建設的創新舉措。
在新區,同樣發揮『鏈主』作用的哈爾濱同創普潤集團有限公司生產的超高純金屬材料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產能全球領先。該公司主要建設了超高純鈦、鋁、銅、錳等7條超高純金屬提純鑄造生產線以及超高純材料分析檢測研發中心。目前,7條產線已陸續試產,『新區智造』走向全球。
『江豐電子和同創集團打造的龍江學子創業園一期、二期項目建成後,將形成具有特色的電子材料及新材料產業園區,帶動上下游產業聚集,與未來建設的三期項目一起形成百億規模的新材料產業集群,推動新區新材料產業跨越式發展。』王迪介紹,不僅如此,2024年,哈爾濱玻璃鋼研究院有限公司國家新材料科技產業化基地一期項目竣工驗收,填補我國高性能輕量化、高精度結構件設計制造領域空白;新區航空航天產業獲評省級特色產業集群。目前,哈爾濱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全區總產值比率已達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