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訊 近日,記者采訪上從外地治療眼疾回來的黑龍江省寒地建築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陳建華,提起參加亞冬會比賽場館監測工作時,陳建華自豪地說:『看到亞冬會的成功舉辦,運動健兒在我們監測的比賽場館摘金奪銀,感到很欣慰。』
去年12月,陳建華右眼患病尚未恢復,此時正是他率領團隊對亞冬會開閉幕式主場館、滑冰館、冰球館、冰壺館、訓練館5個賽事場館的建築安全進行監測的關鍵節點,『臨近亞冬會召開,每天要看大量的監測數據、監控重點數值,有時盯著看數據信息五六個小時。』陳建華說,一天下來,雙眼很不舒服,尤其是患病的右眼,由於工作任務繁重,左眼也因用眼過度,出現視力下降、玻璃體混濁等情況,但是想到任務艱巨、責任重大,他一直堅守在監測一線。
本屆亞冬會為充分體現節儉辦會、綠色辦賽的理念,所有比賽場館都是利用既有場館修繕改造後投入使用的,多數場館已經建成三四十年了,這給場館安全保障工作出了一道艱巨的難題。省委省政府部署省住建廳組織技術力量保證亞冬會比賽和訓練場館的建築結構絕對安全。作為住建部防災研究中心結構安全專家、全國建築物鑒定與加固專家的陳建華臨危受命,迅速組建了黑龍江省寒地建築科學研究院建築安全監測技術團隊。
為保障賽事期間場館安全,陳建華帶領團隊在去年6月份就提前介入。此前,陳建華帶領團隊開發了『寒地建築安全智慧監測平臺』,在全省幾十棟建築中進行了推廣示范應用,實現了重要危舊建築結構安全實時監測,有效保障了雨雪、大風等極端天氣下的建築安全。針對亞冬會比賽場館的結構特點,陳建華帶領團隊日夜鑽研,全力以赴昇級了『寒地建築安全智慧動態監測平臺』系統,迅速地投入到了亞冬會體育場館的結構安全保障中,並精心研究制定監測方案,采用多元監測設備,實施人技聯防、動態監測策略。猶如給場館安裝了一雙時刻警惕的『智慧之眼』,實現了對建築結構安全的全天候動態監測與預警。
面對將展覽場館轉變為能容納萬名觀眾的開閉幕式場館,陳建華表示,相較於新建場館,老場館材料老化、結構損傷等問題難以避免。面對跨度128米的張弦梁結構,陳建華和團隊一頭紮進浩如煙海的原始圖紙中,深入剖析每一部分結構,重新計算承重,全天候監測荷載變化。
『監測工作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每一個數據都關乎場館的安全。』陳建華說。
監測期間,省寒地建築科學研究院投入了大量科技人員和傳感設備。陳建華和團隊成員24小時不間斷地監控采集數據,一旦發現異常立即預警,馬上開展現場巡檢排查,在今年春節期間,陳建華的團隊和寒地院科技人員沒有一人休假,都堅守在各自的崗位上,確保監測設備穩定運行、監測數據及時上報,推演極端天氣和突發事件預案,全力保障場館結構安全。
監測關鍵期,陳建華的手機實時接收監測數據,定期巡查現場。即便右眼患病,陳建華依舊冒著嚴寒始終奮戰在場館結構安全監測的第一線,與年輕人一同攀爬鋼梁、檢查設備,帶領團隊全力以赴,不僅圓滿完成了場館安全保障工作,而且在實踐中檢驗了建築安全智慧監測技術。
場館內,運動員們進行著一場場比賽,觀眾們為精彩比賽瞬間的每一次歡呼雀躍的背後,是因為有著像陳建華這樣一群默默守護場館安全的專業技術人員。
陳建華和他的團隊用專業技術和辛苦奉獻,為亞冬會賽事場館築牢了安全防線,讓新技術落地應用,讓老場館煥發新生,用科技創新落實『安全簡約』的辦賽理念。
『我也是一名「運動員」,我的賽場是在監測場館安全上,在這個賽場上,我和團隊努力拼搏,面對各種困難,攜手攻關,圓滿完成了各項「賽事」,能參加這樣一個體育盛會,真心地感到自豪和驕傲。』陳建華真誠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