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訊 春回大地,萬物競發。在廣袤的黑土地上,北大荒集團吹響了春耕備耕的『衝鋒號』。從智能催芽基地破土而出的優質芽種到田間地頭精准作業的『鋼鐵戰士』,再到新老農人攜手共進的『技術串門』……今年,北大荒集團以科技創新為引擎,搶農時、抓進度,全力推進春耕生產,為全年糧食豐產豐收打下堅實基礎,也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智能催芽 檢驗種子嚴把春耕『第一關』
『催芽初期,我們將溫度迅速提昇至30?32℃,促進種子快速破胸露白,這個溫度范圍最適宜激發種子內部?的活性,能加速種子的生理代謝進程。當種子破胸率達到80%左右時,及時將溫度降至25?28℃,進行適溫催芽,促使芽、根協調生長。』墾豐種業八五六分公司副總經理鄭培峰說。三月下旬,北大荒農業股份八五六分公司全面啟動浸種催芽工作,在智能催芽基地,76個催芽箱陸續開啟注水催芽模式,在雙氧催芽技術的加持下,10天後首批1672噸芽種將發放到種植戶手中。
根據天氣形勢,四月初,八五六轄區將全面開啟水稻芽種發放與播種工作,水稻芽種將在智能化催芽大棚內的新環境中,在空氣溫濕度傳感器、土壤溫濕度傳感器、土壤PH傳感器等裝備的監測下和智能控制電動卷簾器、自動噴淋、水肥一體機、防凍機等裝備的管理下破土而出。智能化設備以嶄新的姿態護航生產,成為農業豐收的有力保障。
農業高質量發展,種子檢驗是『頭道關』。日前,北大荒農業股份慶豐分公司農業生產部聯合墾豐種業工作人員,對2025年水稻用種進行抽查扦樣封存,並同步推進質量監督工作,全力為春耕生產保駕護航。
在扦樣現場,工作人員有條不紊地對已完成包衣處理的『龍粳31』『綏粳18』『龍粳3025』『蓮匯6612』等多個水稻品種進行扦樣、封存。嚴格按照相關技術規程扦取樣品,每個樣品取400克左右,混勻後一式兩份,標注相關信息後,由慶豐分公司、墾豐種業慶豐分公司各存留一份,從源頭上追溯問題,有力保障廣大種植戶的切身利益。
精細粉土 適時擺盤搶農時育壯秧
『擺盤要橫平豎直、秧盤銜接緊密、盤土厚薄一致,誤差不超過1毫米,擺盤結束後需要及時覆膜,防止盤土內的肥料、藥劑及酸性物質揮發,影響後續出苗效果……』在北大荒農業股份七星分公司水稻育秧基地,農業技術人員正在向種植戶講解擺盤技術要點及注意事項。
連日來,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七星分公司積極引導廣大種植戶搶抓天氣晴好的有利時機,精細化開展粉土、擺盤等水稻育秧准備工作,通過農時前移、爭奪有效積溫,為早育秧、育壯秧奠定堅實基礎。
3月22日,在北大荒集團梧桐河農場有限公司興杉管理區育秧大棚,擺盤工作正有序展開,工人們忙碌地進行篩土、平床、擺盤作業。在農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嚴格按照『床面乾淨、擺放整齊、銜接緊密、土壤無雜塊、棚內無雜草』各項生產流程,實施標准化作業,為下一步農業生產的銜接奠定基礎、贏得主動。
先進農機 智能設備檢修調試待春播
『這個「大家伙」作業速度能夠達到15千米/小時,相比傳統精密播種機,農田耕作量最多可提高50%……』連日來,北大荒集團建設農場有限公司第四管理區農機停放場一派繁忙景象,技術人員與農機工人正緊鑼密鼓地對智能化精密播種機進行調試與安裝,正式拉開了春耕序幕。
據悉,該播種機科技含量高,搭載了先進的Xpress系統,作業速度快、播種均勻性好、株距控制精准,選種和播種過程相互獨立,使播種機的作業效率大幅提昇。同時,通過先進的控制系統,能依據土壤狀況、作物需求等因素,自動、精准地調整播種深度和間距等關鍵參數,為種子後期發芽和茁壯成長創造了良好條件。
連日來,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青龍山分公司各管理區對疊盤暗室車間進行全面檢修,嚴格把控設備運轉情況,確保車間流水線達到最佳作業狀態。
走進第八管理區疊盤暗室車間,技術人員正通過調整播種量和覆土量對播種流水線進行檢修和調試,並對一些老化部件及時更換,排除一切安全隱患。同時安排管理人員每天檢測設備運行情況,為即將開展的疊盤暗室出苗作業打好基礎,保障春播生產工作安全有序進行。
隨著疊盤暗室技術的推廣,該技術節本、增效、省地、省種等特點得到種植戶的廣泛認可,與傳統溫室育秧相比,育種期顯著縮短,有效提高了發苗率,順利適配了機插要求,可以一次完成擺盤、播籽、覆土等工序,1小時可以完成600盤,超高的工作效率可以大大節省勞動力時間。
『技術串門』智慧『配餐』新老互助促提昇
春分剛過,在北大荒農業股份二九?分公司東山管理區的育秧大棚,一場特別的『春耕串門』悄然興起。種植戶吳世春帶著自家電動擺盤覆土機,『蹭』進了老把式楊國江家的大棚。『楊叔,您這用的是新盤,比舊盤要沈,我幫您設定成0.8厘米的模式,保准出苗齊整!』在年輕人的指導下,楊國江認真記下操作要點,原本需要4人忙活兩天的150畝秧盤,在機器轟鳴聲中半日便收工。
這樣的『技術串門』,正是二九?分公司『春耕幫幫團』的日常工作。這個由分公司提出、基層農技人員參與、百餘名新老農人結成的互助團體,讓科技助農與經驗傳承在沃野田間碰撞出別樣火花。
據統計,在『幫幫團』的推動下,智慧新農具使用率同比提昇40%,老種植戶群體覆蓋率從去年的32%躍昇至67%。『年輕人上門手把手教,比我們發手冊管用多了。』東山管理區農機副主任李亮笑著掏出手機,微信群裡跳動著20餘條未讀消息,全是老農們分享的操作小視頻。
而在作物『營養餐』的配制上,老種植戶們憑借經驗向『後來人』傳起『智慧經』。在備耕一線,種田能手任鳳玖帶著4名『00後』新農人,對照分公司土壤養分分布圖『按方抓藥』。『這塊地去年種大豆,今年換茬玉米得補鋅肥……』任鳳玖的『施肥經』讓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直呼:『比教科書生動。』
新農人運用智能設備精准執行施肥方案,老把式把關用肥時機,試點地塊肥料利用率提高10%。分公司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初昌明指著智慧農業平臺數據說:『「幫幫團」覆蓋的千畝示范田,畝均化肥投入減少12.7公斤,秧苗素質卻提昇一個等級。』
這種『新老交融』的春耕圖景,既延續著『遠親不如近鄰』的傳統農耕智慧,更激蕩著『藏糧於技』的時代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