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操作的擺盤覆土機。
擺盤覆土機工作中。徐磊萬瑤君攝
黑龍江日報3月27日訊 『這幾年備耕真的越來越輕松了,早先我們一群人都緊趕慢趕,現在兩三個人還不慌不忙,而這離不開農業環節的逐步科技化、數字化……』近年來,北大荒農業股份二九?分公司持續發展現代農業科技,推進以『數據采集、自主管理』的新型設施逐步替代傳統農業重要環節,實現了在備耕階段的『數控催芽』與『智慧育秧』,讓各類改變原本作業形態的新型設備真正為種植戶『省了勁』『減了負』。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水稻前期的『催』與『育』決定了後期的產量與品質。但是在早些年,浸種催芽對於種植戶而言還是件『難事』,甚至很多地塊的產量就『折』在了這道步驟上。
『之前我們都是自己在家催芽,忙叨人不說,這芽種質量還不能得到保障,後續種植產量也是「全憑運氣」……』種植戶張輝有著30餘年的水稻種植經驗,回想起早些年自己白天黑夜守在催芽箱旁看種子的『苦日子』,他仍然印象深刻。
但他的話鋒一轉又滿臉笑意:『現在就輕松了,只需要報名訂購,浸種催芽全程不用我管了。雖然我們不懂這傳感器的數據采集還有計算機的數字分析都是啥意思,但單憑芽種後續育苗的健壯度與抗病性,就比我們「眼看」「手摸」的經驗強多了。』
種植戶對於數控催芽技術的認可,源於這兩年分公司全面總結往年經驗,持續對數字化水稻浸種催芽設備進行優化與昇級帶來的實效。『現在基地內浸種催芽實現了全數控化,箱內水循環和水溫控制都是自主化運行,在各個關鍵節點的溫度與時間都能精准控制在最佳值的±3%左右,將出芽率提昇到98%以上,而這是在人工浸種催芽的時期想都不敢想的……』隨著技術的昇級,農業科技替代傳統人工經驗的趨勢已成為必然,看著基地內38個催芽箱即將裝滿今年首批750噸稻種,技術人員孫永峰不禁感慨起技術給現代農業發展帶來的改變。
好的芽種開了好頭,後續的各項生產工作自然就有了底氣。『現在就連育秧我們都「智能化」了,等我這種子催完芽,就運到工廠化育秧基地,還是全程不用操心,就等著拉苗用苗就行了。』對於傳統備耕兩大難題,在分公司不少像張輝一樣的種植戶現如今只剩下了『等著用』的從容,而沒有了早些年『自己做』的奔波。
分公司為種植戶在春耕備耕重點工作上『省了勁』,而他們也在『小細節』上用了不少心思。在巴山湖管理區的集中育秧基地內,三兩個種植戶一天對兩棟超級大棚進行擺盤覆土作業已經不是稀奇事。『別看這設備小,但是效率高。僅需要2—3人就可進行操作,一天能擺盤覆土9000盤左右……』種植戶郇義勇這兩年種植了800餘畝水稻,7個超級大棚的擺盤覆土作業,早幾年需要5—6天纔能完成,而今年不到3天,他就完成備耕轉段,去張羅芽種的事了。『活乾得越快越好不是最能打動我的,主要是這些新設備,讓我「挺直了腰板」。』郇義勇開著玩笑,但也是真實寫照。
早些年擺盤、覆土是兩項單獨作業,擺盤時彎腰、覆土時低頭是常態,現在,新型的擺盤覆土機將兩項工作整合一起,作業階段僅需一人負責放盤,一人負責加土,設備即可勻速狀態下同時完成兩項作業,不僅解放了種植戶的『腰』,還昂起了他們的『頭』。而這樣效率高,又『省勁』的新型設備,在分公司春耕備耕一線的各個環節上已頗為常見。
無論是大型農業基礎設施的穩步運行,還是各類新型機械設備的引入嘗試,僅僅是北大荒農業股份二九?分公司推進農業現代化、智慧化、數字化的一個縮影。從水稻的『催』到『育』再到『種、管、收』,分公司正通過內推成熟技術、外引科技智能設備讓『數字』取代『經驗』成為可能,通過讓更多成熟先進的技術湧入到這片沃土,有力驅動農業由會種地向『慧』種地、『省力氣』轉變,為『中國飯碗』裝入更多二九?糧食的同時,進一步用實際行動走出了屬於二九?『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