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中共黑龍江組織的建立和對工人運動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成立。從此,中國革命面貌為之一新。
黨成立後,中共北京地方委員會成立,負責領導北方地區黨的工作。1921年8月,中央局在上海成立了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分部,作為黨領導北方地區工人運動的公開機構。1921年11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局發出《關於建立與發展黨團工會組織及宣傳工作等》通告,要求在各地加快黨的組織建設,積極開展工人運動,建立工會組織。
鑒於東北三省,特別是黑龍江地區的重要地理位置,以及中東鐵路的特殊作用,1921年末,北京地委派地委組織部部長、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分部主任羅章龍赴東北考察工運工作。
羅章龍考察結束返回北京後,向北京地委寫了一份書面報告,提議派專人到東北籌建中國共產黨組織,以實現黨對東北工人運動的領導。
在中共黑龍江組織正式成立前,在哈爾濱、牡丹江等地開展革命宣傳活動的還有中共早期黨員馬駿。在馬駿的啟發教育下,愛國青年韓迭聲等八人,於1922年2月2日組建了『哈爾濱救國喚醒團』。
喚醒團為開闢輿論陣地,擴大宣傳影響,於1923年2月21日,在道外北十四道街創辦了《哈爾濱晨光報》(簡稱《晨光報》)。
1923年3月,中共北京地委根據羅章龍和共產國際的提議,決定派陳為人、李震瀛前往哈爾濱開展建黨工作。
1923年6月,陳為人出席中共三大歸來後,決心將《晨光報》辦成中國共產黨的宣傳陣地,進一步發揮它的宣傳作用,為在黑龍江建立黨團組織奠定思想和組織基礎。
1923年10月,中共北京區執委派中共黨員陳作霖到哈爾濱工作,哈爾濱黨員增至三人,即由陳為人、李震瀛、陳作霖三人正式成立了中共哈爾濱組(亦稱中共哈爾濱獨立組)。這是東北地區最早成立的黨組織。中共哈爾濱組的成立,不僅使黑龍江人民革命斗爭進入了由工人階級政黨領導的新階段,也推動了東北各地的建黨工作,並為後來東北地區建立統一的黨的領導機構——中共滿洲省委奠定了基礎。
1925年11月,中共北方區委會派吳麗實來哈爾濱開展黨的工作。1925年12月正式成立哈爾濱特別支部委員會,吳麗實任書記。他整頓了黨、團組織後,立即和全國鐵路總工會派來的乾部一起,打入鐵路工廠,接近青年工人,很快就組織起了『東鐵青年協會』。在此基礎上發展工人黨、團員,於1926年初,建立了中東鐵路第一個工人黨支部。1926年4月,按黨中央指示,將哈爾濱特支,改組為中共北滿地方委員會,直屬中央領導。在地委領導下,設學生運動委員會、職工運動委員會、婦女運動委員會,同時成立了共青團北滿地委。
北滿地委成立後,即以哈爾濱為中心,向長春、吉林和中東鐵路沿線開展建黨活動。
1922年至1923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出現了第一次罷工高潮,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巨大威力。
在這一罷工高潮的影響下,在黨的領導下,黑龍江工人運動也迅速發展起來。
1922年2月,當帝國主義者在華盛頓會議上策劃宰割中國的時候,哈爾濱人民在救國喚醒團的號召下,發起了反對『國際共管中東路』的斗爭。2月6日,哈爾濱市各界1100餘人舉行游行示威。2月8日,11個工人團體成立了哈爾濱市『工人救國團』,投入斗爭,再次進行大示威。2月10日救國喚醒團又在濱江公園冒雪召開二三萬人的市民大會,舉行了更大規模的示威游行。由於人民的反抗和帝國主義武裝乾涉蘇俄的失敗,到1922年11月,美國等帝國主義者不得不停止對中東鐵路的『國際共管』。
這些反帝浪潮是五四運動在黑龍江的發展,到1925年五卅運動時形成了高潮。
上海五卅慘案的消息,於1925年6月上旬傳到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學生紛紛到中東鐵路哈爾濱總工廠、老巴奪煙廠等工人聚居區,向工人介紹五卅慘案的真相。鐵路車輛總工廠的中國工人,同愛國學生一道,很快把上海五卅慘案的真相和各地人民群眾參加反帝愛國斗爭的情況,介紹給哈爾濱廣大工人和市民群眾。
一場支援上海工人、學生的反帝愛國斗爭烈火在全哈爾濱人民群眾中熊熊燃燒起來了。總工廠地下黨組織,首先發動、組織本廠中國工人,衝破總工廠的御用工具——『工業維持會』的層層阻力,在廠內開展了聲援上海工人、學生的活動。進而,在總工廠地下黨組織領導下的青年協進會中,成立了講演隊和募捐團,援助上海工人、學生。在青年協進會的帶動下,各分廠也都建立了援助上海職工募捐團。
6月18日,英商老巴奪煙草公司工人將罷工勝利後增加的工資全部捐贈。哈爾濱皮鞋工人,長途電話局、電報局、汽車公司工人,紛紛組織募捐團,踴躍認捐……
6月25日,哈爾濱中東鐵路總工廠工人在俱樂部召開反對英日帝國主義殘殺中國同胞雪恥大會。會間,『為死難同胞復仇』的口號聲響徹整個會場。
黑龍江人民聲援五卅運動,從6月初起至7月末作為群眾性的反帝斗爭基本告一段落。這場斗爭就其波及的地域、參加的人數、階層與斗爭的深入程度看,都是前所未有的,發揚了黑龍江人民反帝愛國的革命傳統,顯示了工人階級、各階層民眾巨大的政治威力,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勢力,推動了革命形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