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軍旅淬煉:鋼鐵意志鑄就人生底色
我是關心,一名普通的黑龍江哈爾濱人,但我的故事或許有些不同尋常。2004年,我穿上軍裝,在零下30度的雪原上匍匐訓練時,從未想過有一天會手握萬用表,站在全國技能大賽的聚光燈下。2006年,我因在日常任務中連續三個月零差錯完成設備維護,榮獲『優秀士兵』獎章。連長拍著我的肩膀說:『小關啊,你這股子較真勁兒,將來乾啥都能成!』這句話,成了我人生的指南針。
退伍那天,我攥著褪色的獎章站在哈爾濱火車站,望著滿街穿梭的汽車,突然意識到:汽車的電路系統就像部隊的通信網絡,故障排查就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斗。
二、真正的轉折發生在2020年
在日常工作中接診一輛轎車,儀表盤頻繁跳故障碼,廠家工程師遠程調試三天未果。我蹲在車間三天兩夜,最終發現是CAN總線上一處絕緣層破損導致信號乾擾。當我用0.1毫米厚的特氟龍膠帶完成修復時,系主任豎起大拇指:『關心,你讓我們的診斷手冊多了一頁新案例!』
三、賽場征途:在歷練中沈淀,於突破中綻放
2023年初試鋒芒:傳統賽場的成長積淀,2023年6月,我懷著敬畏之心參加了黑龍江省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這場賽事匯聚了全省頂尖技術人纔,在『汽車維修』賽項中設置了車身電氣系統、發動機測量與管理系統、制動和懸架系統等模塊。我清晰記得,在發動機測量環節,我屏息凝神地調整千分尺,將曲軸圓跳動誤差控制在0.03毫米內;面對制動系統突發性制動力分配不均的難題,我仿效部隊應急預案的排查思路,最終鎖定分泵活塞卡滯的癥結。盡管以微弱分差未能獲獎,但裁判長的點評讓我受益匪淺:『傳統維修領域的極致精度,是通向智能時代的必經臺階。』
那段日子,我常在實訓室與星辰為伴。某次研究車身CAN總線信號乾擾時,我受軍營電臺抗乾擾訓練的啟發,嘗試用屏蔽線纏繞法改良線束布局。雖然這個創新未能在當年賽事中應用,卻為後續突破埋下伏筆。
2024年厚積薄發:智能賽道的靜水流深,經過一年多的沈淀,我以更從容的姿態站上第十三屆黑龍江省職工職業技能大賽的舞臺。這項聚焦產業前沿的賽事,首次將『汽車維修工(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方向)』設為獨立賽項,涵蓋智能網聯場景仿真測試、汽車系統測試與標定、硬件裝調與檢查三大核心模塊:
場景仿真測試中,我借助軍用地理信息系統(GIS)的思維,在虛擬極寒環境中重構高精地圖拓撲結構。當系統提示激光雷達存在點位偏差時,我並未急於矯正硬件,而是溯源數據采集流程,最終發現坐標系轉換參數設置誤差,這份源於軍營測繪作業的細致,讓我成為全場唯一實現厘米級定位精度的選手。
系統測試與標定環節,面對毫米波雷達與視覺感知融合失效的突發狀況,我聯想到部隊多兵種協同作戰的指揮邏輯,通過重構傳感器數據優先級,使車輛在濃霧模擬環境下仍保持穩定識別能力。賽後技術專家感嘆:『從故障現象到解決方案的思維路徑,展現了跨領域經驗的融合力量。』
硬件裝調與檢查項目上,我將部隊裝備保養中『預判性維護』理念融入實操,不僅完成既定任務,還主動檢測出競賽車輛BMS系統的潛在均衡偏差。這份超越賽題要求的洞察力,讓裁判組在總結會上特別提及:『真正的技術匠心,往往體現在未被要求的細節之中。』
跨越與傳承:技術精進的雙向奔赴,兩次賽事間的四百個日夜,是無數微小突破的累積:
在校企合作中,將賽事積累的智能標定方案轉化為企業培訓課程,助力百名一線技工通過汽車維修資質認證。
在實訓車間裡,我的學生田廣炎——一個曾以為汽修就是『換機油、擰螺絲』的農村孩子,如今已是比亞迪高壓系統維修組的組長。
更難忘的是賽後與年輕孩子的對話。一位來自大興安嶺的技校生問我:『您覺得傳統維修技術會被淘汰嗎?』我指著賽場外那臺陪伴我訓練多年的燃油車教學設備答道:『你看那臺老式發動機——它的活塞運動規律,正在以控制算法的形式,活在電驅系統的代碼裡。』
從燃油車螺絲刀下的銼痕,到智能網聯車數據流中的星火,這段征程教會我:技術的溫度,不在於獎臺上的高光時刻,而在於每一次歸零重啟時的勇氣。那些深夜實訓室裡與工具相伴的時光,那些將軍事經驗悄然注入技術創新的嘗試,終將沈淀為龍江工匠精神的時代注腳。
我是關心,我的戰場從界碑轉移到了車輪上,但瞄准鏡裡的准星,永遠對著『中國制造』的下一座高峰。